最值得分享和收藏的地理專業文章
鹽的種類
1.海鹽
海鹽是由海水或鹹湖水曬乾而製成。由於海鹽的含鈉量比較低,所以海鹽也被大家稱呼為一種健康鹽。
2.碘鹽
碘是一種人體生長和發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人們通過在鹽中加入碘元素從而製作出「碘鹽」。這樣也是為了大家在日常飲食的過程中,就可以達到增加本身碘的攝入量,從而避免出現甲狀腺腫大、體重增加、代謝緩慢、疲勞等症狀。
3.巖鹽
巖鹽是指在地下或山洞內開採的食鹽,其形成的年份往往有幾百萬年之久,又深藏於地底,使其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喜馬拉雅山巖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湖鹽
湖鹽是人類最先發現可食用的鹽類,指在鹽湖中採掘的鹽或以鹽湖滷水為原料製成的鹽。通常由採鹽機或採鹽船直接從鹽湖中採掘原鹽,並經過運輸、洗滌脫水等步驟從而完成生產,其鹹度相對較柔和。
5.井鹽
井鹽是一種在類似於巖鹽的地下鹽礦裡,通過汲滷取鹽技術而生產出來的。
6.鹽之花
鹽之花是法式高級料理的必備調料,採用手工製作的方法,在法語中被譽為「鹽之花」, 顆粒微小,滲透力強,能快速進入食材內部,同時鹽味溫和,又不會搶味。
7.烘焙鹽
烘焙鹽主要用於歐式麵包的表面裝飾,烘烤穩定,耐高溫。其形狀表現為均勻的粗顆粒,比普通食鹽顆粒大很多;可以直接撒在麵團表面,以及其他食品的裝飾。
食用鹽按照用途分為:加鉀鹽,加碘鹽,加鋅鹽,補血鹽,低鈉鹽,品種強化鹽等。
食用鹽按照加工方法分為:精製鹽,日曬鹽,原鹽,粉碎洗滌鹽等。
海水鹽度
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規律這個知識點在人教版教材上沒有體現出來,可實際上很多考試或習題會以此為知識背景出題,致使很多同學不知道如何下手做題。據說未來新的教材裡可能會把海水鹽度再一次的加入進入,其實如果能抓住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因素,此類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裡做了一個梳理。
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
①氣候因素——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氣候因素,即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降水量大於蒸發量,鹽度較低,反之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緯度海區,有暖流經過鹽度偏高;寒流經過鹽度偏低。
③河流徑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匯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附此以外,我們還應考慮如下因素:
高緯度海區結、融冰量的大小(有結冰現象發生的海區,鹽度偏高;有融冰現象發生的海區,鹽度偏低);
海區的封閉度(海區封閉度越強,鹽度會趨於更高或更低);
與附近海區海水的交換量等也能影響到海水的鹽度高低。
各個因素具有時空不同的變化,因此海水的鹽度高低也具有時空的差異。
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蒸發量和降水量之差。蒸發量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比較低。
分布規律
1、海洋表層海水水平鹽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各自南北兩側的高緯、低緯遞減。海洋表層海水平均鹽度按緯度分布規律如上圖所示。
南半球鹽度分布的地帶性較北半球明顯。
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
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
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
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
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
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
影響鹽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渦動對流等。
典型海區的鹽度分布及原因
就全世界而言,副熱帶海區的鹽度高於熱帶海區,這是因為雖然熱帶海區的溫度高於副熱帶海區,但熱帶是全球的多雨帶,而副熱帶是全球的少雨帶,綜合降水量和蒸發量兩個因素來考慮,副熱帶海區的鹽度高於熱帶海區。
從高緯地區來分析,北半球高緯度海區的鹽度低於南半球高緯度海區,這兩個地區氣候條件大致相同,起主要作用的是淡水匯入,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有數條大河匯入北冰洋,而南半球這個緯度恰恰沒有河流。
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這是由於紅海位於副熱帶,降水少,蒸發又很強烈,紅海的兩岸都是大面積的沙漠,幾乎無陸地淡水的注入。海域封閉,與外界海水交換量少,所以紅海的鹽度高達4.1%。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這是由于波羅的海兩岸有眾多的河流淡水匯入,同時地處亞寒帶地區蒸發量很不,海域較封閉,與外界海水交換量少,所以鹽度不超過1%。
河流入海口區的鹽度低於周圍的海區。例如亞馬孫河口,從三角洲向外大約160千米內的海水都是淡水。對於流量季節變化比較大的河流,入海口處的鹽度會隨季節發生變化,一般來講河流汛期鹽度較低,河流枯水期鹽度較高。
不同海區鹽度的比較方法
對於幾個海區的鹽度比較,一般先考慮緯度的差異,不同緯度海區的降水量和蒸發量不同,鹽度也不同。
如果是同一緯度地區,則首先考慮寒暖流的影響:受寒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減弱,鹽度較低;受暖流影響的海域,蒸發量增大,鹽度較高。
其次考慮近海岸地區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流水注入量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強,鹽度降低幅度大,鹽度較低;河水注入量較小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弱,鹽度降低幅度小,鹽度較高。
另外,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
海底鹽池
海洋深處有什麼?
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人們對海洋和海洋生物的絕大多數了解僅限於海洋表面以下的數百米水層。對於平均深度超過3600米的海洋而言,這只是薄薄的一層表面。受到目前探索能力的限制,人類對深海所知甚少。科學家們直到近幾十年才確認,深海海底並不只有一望無際的海洋沉積物,也絕非一片毫無生氣的死地。
在對海底生態系統的探索中,「海底鹽池」可算是近年最為「魔幻」的新發現之一——數不清的貝類與魚蝦在波光粼粼的鹽池周圍生活,卻沒有動物敢於踏入這方池水,這是由於鹽池水高鹽、無氧、有毒,動物無法在其中生存。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那麼海底鹽池是怎樣形成的呢?
海底鹽池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3個條件:一是在海洋盆地深部必須賦存有鹽巖層或高礦化度鹽水,甚至是滷水;二是有供鹽巖層或高礦化度鹽水滲漏的流體通道,如海底地層斷裂產生的縫隙;三是深部發育超壓流體囊,即封存於巖層之間、內部壓力極大的流體,當超壓流體囊由於壓力逐漸增大而突破上覆地層的封堵,沿斷裂從深部滲漏至海底,就會在海底低洼地帶形成規模不等的鹽池。
鹽池水密度是正常海水的2~3倍或更高,明顯的密度差導致海水分層的形成,在缺乏底流影響的地區,鹽池與正常海水之間就形成了明顯的分界面。
通常情況下,在發育鹽底闢構造的海底容易形成鹽池。什麼是鹽底闢構造呢?就是密度較小的高塑性、低黏度的巖石(如巖鹽、石膏等)向上流動,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巖層所形成的穹隆或蘑菇狀構造。
鹽對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東西了,因為我們天天都會吃到,如果沒有鹽,那麼我們做的菜就不知道會是個啥味道,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不過雖然天天吃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鹽是產自哪裡,今天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些中國著名的鹽場。
我國有漫長的海岸,大多地勢平坦,灘涂廣闊,很適於建灘曬鹽。渤海、黃海沿岸年蒸發量大,並有明顯的乾季,東海、南海沿岸氣溫較高,除雨季外也有乾季,一般均有曬鹽條件。因此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到海南島,幾乎都有鹽場分布和鹽業生產,其中尤以渤海、黃海沿岸海鹽產量最大。
我國有三大著名的鹽場,分別是:長蘆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長蘆鹽場
長蘆鹽場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裡,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長蘆鹽區的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明朝時期,在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是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這裡海灘寬廣,泥沙布底,有利於開闢鹽田;風多雨少,日照充足,蒸發旺盛,有利於海水濃縮;這裡鹽民善於利用溼度、溫度、風速等有利氣象要素,具有豐富的曬制海鹽經驗。上述這些條件,都為該鹽場大規模發展製鹽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長蘆鹽場所產之鹽,數量大,質量好,顆粒均勻,色澤潔白,中外馳名。
區位條件
地處渤海灣西岸,有漫長寬廣平坦的泥質海灘;
雨季短,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有利於曬鹽;
開發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曬制海鹽的經驗。
布袋鹽場
臺灣省最大的鹽場。在臺灣島西南沿海。這裡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乾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臺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著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臺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大大超過北門。這裡海水含鹽量高達35‰以上,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多,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布袋一帶海水含鹽度所以很高,主要是因為沙灘廣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使海水出現相對的高濃度。布袋附近海岸,因有上述優越條件,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臺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著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
區位條件
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
位於臺灣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氣溫高,有利於蒸發;
臺西平原地形平坦,有利於曬鹽。
鶯歌海鹽場
海南省最大鹽場。海南島沿海港灣灘涂頗多,是理想的天然曬鹽場所。明代時已有感思、樂會等6個鹽場,清代有三亞港鹽場,以後又出現了諸如崖縣、陵水、儋縣、臨高等新鹽場。目前以位於海南島西南隅的鶯歌海鹽場規模最大。1984年全島產鹽25萬噸,而鶯歌海鹽場就有14萬噸,幾乎佔全省鹽產量三分之二。該鹽場於1958年興建,1963年投產,總面積為3793公頃,生產面積3000公頃。這裡的海水,鹹度達到波美表3.5度,即每百公斤海水含3.5公斤鹽。是世界上最鹹的海區之一,被稱作「苦海」。這裡的陽光強烈,全年日照數2600多小時,日均7小時以上,居全島之冠。這裡的風大,一年中經常吹3—4級風。日曬風吹,使這裡年蒸發量達到2600毫米,因此曬鹽全過程較短,從納潮至成鹽只須31天,是我國南方曬鹽條件最好的地區。
區位條件
位於海南島中部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氣溫高,有利於蒸發;
海南島西部地形平坦,有利於曬鹽。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答疑解惑
我國北方的長蘆鹽場曬鹽的「黃金季節」是幾月份?
4-6月。此時段北方地區氣溫回升快,雨季還未到來,氣溫高,降水少,蒸發旺盛,利於曬鹽。7-8月為當地雨季,9月-次年3月氣溫較低,蒸發微弱。
南方的布袋鹽場和鶯歌海鹽場形成的共同條件是什麼?
這兩個鹽場所處的緯度都較低,氣溫高,且都處於暖溼氣流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有利於蒸發。另外,他們都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帶,地形平坦,有利於大規模曬鹽。
鹽場形成要滿足的條件是什麼?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形成過程
烏尤尼鹽沼是在安第斯山脈隆起過程中所形成的。安第斯山脈是屬於較新形成的山脈,在經過劇烈的地殼運動從海底隆起後,其間形成了許多鹹水湖。約在4萬年前,烏尤尼鹽沼所處的區域還是一個名為明欽湖的巨湖,之後逐漸乾涸,形成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與烏魯烏魯湖,以及兩個大鹽沼:烏尤尼鹽沼與科伊帕薩鹽沼。
烏尤尼鹽沼--形成原因
關於烏尤尼鹽沼的成因,必須從巨大的安第斯山脈說起:在很多很多年以前的地質運動中,安第斯山脈從海底隆起,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積滿海水的史前湖泊,其中一個名為明清湖的史前巨湖,就是今天的烏尤尼鹽沼。
而這個史前巨湖之所以變成鹽沼,最重要的原因:是平坦的湖底沒有任何河流和水道。
這就使得湖水包括降下的雨水無處可流,逐漸乾涸、蒸發殆盡,只留下水分中的鹽分和礦物質。
經過數十萬年的積累,層層的鹽和礦物質堆積、填平了湖底,最墊形成了壯觀的烏尤尼鹽沼---一片超過一萬平方公裡的廣衰「雪原」。
茶卡鹽湖形成原因
茶卡鹽湖在約20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中。鹽湖的形成是由於災難或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和池塘,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一個,茶卡(qiǎ)湖內的鹽幾乎無窮無盡,因為雨水會將更多的鹽從周圍的山上帶下。
茶卡鹽湖曾經是一個外流湖,向東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黃河。10~13萬年左右發生了構造隆起,使得茶卡鹽湖變成了內陸湖。與這裡面積比青海湖小,年降雨量小,故每年能注入到這裡的水量特別少,加上這裡蒸發又特別厲害,故能形成這個含鹽量極高的鹽湖。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屬於大陸性氣候,該國中東部地區形成了許多沙漠和鹽沼。
鹽沼是指含有大量鹽分的溼地。地表水呈鹼性、土壤中鹽分含量較高,表層積累有可溶性鹽,其上生長著鹽生植物,這是鹽沼的基本特性。內陸鹽沼多分布於乾旱地區,由河流或地下水帶來鹽分的長期蒸發積累而成。鹽沼是指含有大量鹽分的溼地,位於中北部的卡維爾鹽沼,地勢四周高中間低,為內流河,河流在低洼處匯集,地表水豐富,鹽分隨河流匯入低洼地而不斷積累,(扎格羅斯山)山脈阻擋海洋水汽深入,降水少,副高控制,降水少,蒸發旺,鹽生植物發育,涵養水源能力強,多泥沼窪地,荒無人煙,面積達77000平方千米。
鹹水湖,顧名思義是指以鹹水形式積存在地表上的湖泊。鹹水湖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地質和氣候條件,首先,在內流流域內具有一個集水成湖的盆地;其次,湖水的蒸發要超過補給,湖泊需要有一定的入流,因為極乾旱地區無地表徑流,不能形成湖泊,所以半乾旱半溼潤地區最有利於鹹水湖的形成;最終,入流河水或風從周圍的巖石中攜帶大量鹽分入湖,為鹽類的堆積提供可能。由於特殊的形成條件,我國的鹹水湖大部分分布於青藏地區。鹽湖是鹹水湖的一種,是湖泊發展到老年期的產物,其含鹽度很高,礦化度往往大於35g/L。
製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有鹽田3454塊,從事製鹽勞動的純鹽民有64人,農牧勞動和製鹽兼營勞動的人有2013人。鹽的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從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幾米至十幾米的深處,將滷水背上來倒在鹽田裡,經過強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發,完後就是鹽粒,曬乾運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易。每塊鹽田產鹽約十幾斤,三至五天掃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十五天左右掃一次,桃花盛開的季節也就是農曆二、三月份時的鹽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價格也比平常高。年產鹽量約300萬斤,收入100萬至130萬左右。鹽的銷路比較廣,除銷往西藏昌都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八宿縣、芒康縣、林芝的察隅縣外,還銷往四川的巴塘縣、理塘縣、康定縣,雲南的德欽縣、香格裡拉縣、維西縣等地。主要是以鹽、糧交換的方式為主,特別是牧區最喜歡鹽井的鹽,說牲畜吃了此鹽身體長的較為結實、肉多。鹽井是塊風水寶地,鹽井村就駐紮在山神的懷裡,因為這裡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現在是國道214線的必經之路。歷來就是各種商品集散地。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採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水患衝毀鹽田。洪水季節,滷井將被淹沒掩埋。昌都地區準備將其列為受到保護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鹹潮
①鹹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鹹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鹹潮。
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遊無序採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從長遠看,防治鹹潮可採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採取調水以淡壓鹹;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e、修建水庫
土壤鹽鹼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起伏和緩,崗窪相間);b氣候——春秋季節乾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且變率大,蒸發量旺盛 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