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業大學副教授 解麗紅 文

欣賞是心靈的體驗,靈魂的碰撞。宋代崇文尚理的時代成就了此期在文化的眾多領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工筆花鳥畫如同同期的陶瓷工藝一樣成為我國歷史上永恆的經典,歷朝歷代的文人大家都讚賞有加,甚至通過臨摹、鑑賞、分析來提升審美、品味及綜合能力。《出水芙蓉》是傳統繪畫的經典之作,蘇百鈞老師對此幅作品的眾多方面都做了詳盡的解析,比如荷花的姿態、花瓣的方向、大小及位置,包括花瓣之外的空間設計,都有特別深入地講解,為大家在造型構圖方面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思路。通過多方面研究分析,我想從以下幾個美學的角度來分析。
其一,創造了意象美的經典。
中國畫強調恰到好處,追求「增之一分太長,減之一分太短」的和諧精美的思想境界,這一點是區別於西方造型的最核心的觀念。這種概括與提煉會使得畫面具備簡潔而不簡單審美特性。《出水芙蓉圖》中的主體雖然以「一花一葉」簡潔、單純的方式出現,但是給觀者的感受,卻像似看到了整個荷塘滿滿的花與葉。這種「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意象構思成為我們中國繪畫領域中的經典。這種構思其實就是利用物象的不完整性表達空間的無限延續,當然這種不完整不是指畫面不完整。這個不完整的圖形要通過巧妙構思和精心設計。這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越簡單的東西卻越難表達」的現象了。這種表現方法需要有很嫻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必須是畫家在具備「搜盡奇峰打草稿」、求新求其求異的創作思維的基礎上,不斷地嘗試和歷練中積累的結果。
其二,創造了意趣美的經典。
中國畫向來尚意尚趣,通過主客觀的交融,將自然界中的物象或情景構建成為新的視覺形象,藉助一圖一式來委婉地表達出畫家內心的審美思想和意識情感。此畫整體是塊面結構的重心式構圖,並且花與葉幾乎是同心,這種構成關係會傳達美好、圓滿、均衡和穩定的感覺。不僅意義的美好受人推崇,在畫面的布局和裝飾美感方面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大家看到畫面中的點與線的關係,是不重複卻有秩序的裝點著荷葉和蓮蓬所在的同心圓,幾根彈性十足的荷梗不僅僅支撐荷葉和荷花,還擔當了分割空間的重要角色。使得畫面圓中見方,生機勃鬱,將荷花的自然之美升華為極具趣味的藝術之美。
其三,創造了意境美的經典。
通常認為人物畫重在神韻的體現,花鳥畫重在趣味的表現,山水畫重在意境的表達。當我們重溫經典,進一步認真探討這些典範之作時,會發現無論是折枝的還是全景花鳥畫作,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表達。傅抱石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最大表白」,中國文化十分注重文學及藝術作品的精神外化及思想境界的表達,注重蘊含在作品之中的教化和啟迪作用。《出水芙蓉》中荷花的造型以及光色的表現,使觀者不僅感受到宋人平和優雅、含蓄蘊藉的詩意生活;而且感觸到畫家雍容、豁達、安靜、豐饒的心境;更進一步領略到隨風輕舞的蓮花,映照著的是宇宙的慈悲與博大,成就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
宋代的花鳥畫可謂是百花齊放,從《芙蓉錦雞》到《出水芙蓉》,《白薔薇》、《白頭叢竹》圖等,構圖多樣,風格多元,為我們搭建起可資挖掘的藝術寶庫。希望通過我們這個學習交流的平臺,能夠使我們的工筆花鳥畫教學理論互生、互化、互動、互促地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