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結婚禮儀已經傳承了兩千餘年。
納採
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納彩用雁,寓從一而終。
《白虎通義·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問名
即男方家請媒人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兇」
納吉
問名取回庚貼後,再請人佔卜。
「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
納徵
送聘禮,因為家庭不同送的東西也不同
「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請期
男方將佔卜的良辰吉日告知女方,取得女方家的同意
《禮儀.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
親迎
男方將女方迎娶回家。
今天我們就看一看唐朝婚禮中「親迎」的流程。
古文中對於「婚」皆寫作「昏」,唐朝迎親一般是在黃昏時分。新郎著紅衣,新娘著青衣。那個時候,紅配青的婚衣是最美的搭配。
雙方婚前祭祖,緊接著新郎便要到女方家接人了。
到了門口難免要受到一陣刁難,新郎用彩錢或者詩句打發了這些女方親友才能進了家門。
這個時候新媳婦可沒那麼乖乖的在門廳等著,需要新郎交出一首令人滿意的「催妝詩」才會從閨房出來。
唐朝時雲陽公主出嫁,男方儐相(伴郎)陸暢作的催妝詩:「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新娘終於在男方的催促下走出閨房,這個時候還要再行坐鞍禮和奠雁禮。
新娘和新郎被一道紗帳隔開,新娘坐在男方提供的馬鞍上,緊接著又是大雁登場,新郎將一隻雁隔著紗帳丟過去,女方有人接過,再用繩子系上雁嘴。待婚禮結束後,男方再將雁贖回並放生。
這還沒完,新郎還要吟一首「去障詩」,此時會有童男童女將紗帳揭開,新郎才能把新娘帶出門(真不容易)。
新娘出發前還要用物件遮住面容,用意是不讓外人看見面貌和避邪。
新娘終於乘上幰(xiǎn)車,新郎騎著馬繞著轉三圈後,一眾迎親隊伍終於可以返程了。
不過這還沒完,新娘家並不會讓你這麼輕鬆的走掉,這時還會出現「障車」的人群。不像現代婚禮中索要彩頭的形式,唐朝詩文盛行,障車的人多是文人,新郎不免又要吟詩作對才能滿足這些人,將新娘順利帶回家中。
耗費了心神的新郎終於將新娘帶到家裡,等待他的又是什麼呢?
敬請期待「紅男綠女——來自唐朝的婚禮(下)」
想看更多唐朝風物人情
來騰訊動漫
《王爺不要啊》
《駙馬不要啊》
《公子不要啊》
從小感情,觀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