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裝行業很多年,一直有個疑問,第一個穿衣的猿猴究竟是為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堅持穿衣導致漫長的歲月中褪去了體毛?
一種說法是天氣逐漸變冷,猿猴為了保暖穿上衣服,這個說法我無法接受,因為人本身是有體毛的,不會那麼久都不覺得冷,突然就覺得冷穿上衣服保暖。
另外一種說法是人類是因為生存競爭,不能和其他動物比速度,但是可以比耐力,因為長跑需要散熱,所以進化過程中褪去了體毛用於散熱,但是為了保護和保暖就穿上的衣服。這個解釋只能說明體毛褪去的原因也不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會選擇衣服穿上。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突然有一天,我看了一下各個朝代的衣服裝飾不一樣,然後突然想到了,其實衣服真正的作用是不是為了區分人群?什麼意思呢?因為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對社群有身份認同,要區分自己人,而穿同樣的衣服是最容易體現這個認同的。比如,在猿猴群裡面突然有一天,一隻猿猴想爭奪猿猴王的地位,或者為了搶奪地盤一個猿猴群和另一個猿猴群打架,他們怎麼才能在這麼多猿猴中判定是敵是友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身上做標記,比如把樹葉纏在身上,把動物皮毛披在自己身上,哪怕是現在團夥作戰,都離不開一起穿同樣的衣服,帶同樣的帽子,為的就是身份認同,在人群中區分「自己人」。因為有這個需求,需要長期把這些「衣服」掛在身上,久而久之,身體適應了衣服,褪去的體毛,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當然,這個只是我的猜想,驗證還需要靠歷史學家去,但是這個想法有個好處,讓我想清楚穿衣的本質需求,其實是身份認同,而不僅僅是保暖,我們看原始部落的族長,通常都是穿著華麗,華而不實,一來顯示自己的地位,二來就是為了區分和其他人的不同,包括後來的皇親貴族,現在的職業裝,軍裝,民族服飾,都是為了將人區分開,而穿這些衣服的人就是在尋求一種身份認同。
服裝是有潮流性的,五年十年不一樣,每個朝代也不一樣,這些首先是受當時的技術,工藝,面料等各種限制,也受當時的價值觀不同而不同,但是其核心還是追求身份認同,因為這個是最容易區分人群,階層,體現自己價值觀的東西,簡單又直接;改革開放最先開放的就是穿衣,年輕人最容易彰顯自己年輕的,也是是穿衣,像近年來流行的漢服,JK裙,破洞牛仔褲,程式設計師的格子衫,他們都代表著一種身份認同,我穿這個就是為了和大家不一樣,我認同「我們」的價值觀。
想通這個事情有什麼用?回來看現在這個服裝行業,很多老闆其實還是不知道消費者為什麼買他的衣服,我問了很多老闆,他們都會說,我的衣服質量好,性價比高,時尚,潮流,有個性,最主要還是因為這個衣服「好看」,什麼是好看?又說不清楚,我的理解,「好看」是我覺得符合我的審美觀,我的審美觀就是我這個群體共同的感受,我需要這份身份認同。
能把衣服的價值主張體現出來的,就是找有勢能的,有身份特徵的,品牌、明星、kol去宣傳,讓消費者認同也去購買,我接觸的很多傳統老闆都是沒有品牌,只有商標,衣服基本上都是抄板,如果問什麼人會穿,得到的回答全是所有人都可以買可以穿。我認識電商做得不錯的老闆則會有很清晰的認知,買這些衣服人的年齡,地域,身份等,這些用戶畫像,而像拼多多,頭條系就更厲害,用數據驅動,直接匹配人群,維度可以多到關注什麼明星,用什麼手機,有什麼興趣愛好,看過什麼文章視頻等。
回到主題,猿猴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中穿上了衣服,褪去了體毛,進化成人,這個原始的需求值得我們服裝人去換個角度思考服裝這個行業,雕爺說,所有的快消品都可以重做,我想服裝也可以,用數據,用情感,用身份認同去推動,中國製造的服裝可以走得更遠。我是商業小參,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