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CSH ,作者天冬
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CSH
關注植物標本館的建設與發展,提供野外植物綜合考察技術支持,臘葉標本查詢與鑑定服務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們來關注觀察一類特殊植物的多樣性。
有時我們在海島或者海岸邊,會見到落在沙灘、礁石上的植物種子或者果實,你可能會很好奇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因為你所在的海灘邊也許無法找到哪棵樹上結著果實。其實這些種實往往來自遙遠的海岸,經過數月甚至數十年才抵達面前的這片沙灘。對於研究者,收集、鑑定、拍攝、研究這些海漂種實,就像打開一個個遠方植物的漂流瓶,解讀這些植物的分布規律和海流的信息,也因此,它們常可成為一些特殊的標本。這次我們請來了長期進行海漂種實拍攝的著名生態攝影師、科普作家天冬撰文,揭開海漂種實這個秘密寶庫。
「這個破島,連棵椰子樹都沒有,我們怎麼可能活下來呢!」
聽著同伴的抱怨,弗朗西斯緊鎖起了眉頭。這是在17世紀末的西印度洋上,由於發生了意外,船只得不到補給,無良船長將弗朗西斯一行人扔在了無人島上,揚長而去。就在眾人陷入沮喪之中時,一場暴風雨席捲而來。雨過天晴,沙灘上的一片狼藉之中,人們發現了幾顆椰果。剛剛抱怨沒有椰子樹,上蒼就送來了椰果,這是神啟嗎?眾人藉此重拾起生存的勇氣。
馬來西亞蘭卡威海灘的發芽椰子。圖:天冬
獲救之後,弗朗西斯把這段經歷寫入了《自然觀察》一書。雨後沙灘上的椰子,應是搭乘洋流,由東南亞地區漂泊而來的。像椰子這樣,藉由海水傳播種子或果實的植物,被人們稱為「海漂植物」。
到底什麼是「海漂」?
雖然人們很早就已經知曉,有些植物的果實或種子會藉助洋流傳播,但「海漂植物」卻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科學的定義。國外的研究人員和愛好者有時將海漂的種子稱為「海豆」(sea beans),稍規範些的說法則是Drift seeds and drift fruits。
臺灣墾丁,沙灘上的海漂種實。 圖:天冬
在我國臺灣的一些地區,關於海漂植物的調查工作相對開展得較多些,也有人為「海漂果實和種子」下了相對科學的定義:海漂果實和種子是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具有漂浮能力,可漂流於海上並抵抗鹽分的侵蝕一段時間,待擱淺於陸地時,若環境合適且還具有發芽力的情況下,能夠成長發育以繁殖其族群。這一定義出自《臺灣海濱植物圖鑑》一書,書中把「海漂果實和種子」簡稱為「海漂種實」。
臺灣墾丁,收集到的海漂種實。圖:天冬
中國大陸這邊大約從2016年開始,才有科研團隊宣稱,作為國內第一批以海漂植物為課題的團隊對海漂植物進行了一些調查和研究,所採用的定義,仍是出自《臺灣海濱植物圖鑑》。歸根結底,海漂只是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方式之一,就像藉助風力傳播,或者經由動物取食後通過糞便傳播。然而對海漂植物的觀察和研究,有可能會成為植物生態學和植物地理學的有益補充。
比如楝科的植物木果楝,它是一種典型的海漂植物,在我國的海南島和臺灣島,都能見到它的種子。然而,海南島的木果楝可以發芽生長,而在臺灣島,由於環境並不適宜,即使能夠發現種子,也未見到木果楝的植株或群落。經推測,臺灣島的木果楝種子,應是藉由黑潮洋流,從菲律賓漂流而來。
木果楝的果實可由海漂在太平洋諸島、東南亞、非洲海岸之間傳播。
圖為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紅樹林沼澤裡的木果楝 Xylocarpus granatum。
圖片來源:Wikipedia.com\©Toby Hudson\CC-BY-SA 3.0
南方海濱常見的草本植物番杏,也有類似的傳播途徑。在清朝中期,生於琉球國的番杏被正式取了中文名,從此就一直作為「番杏」而為人所知。但其實在當時的琉球和後來的日本,番杏還有個俗名叫做「菲律賓菠菜」,人們認為它是從菲律賓傳播而來的。
番杏的果實在成熟後,會變成堅硬的小元寶狀,同樣可以藉助洋流實現海漂。我國南方的海濱,在近一個世紀內的番杏群落漸漸擴散,這和它的海漂能力密不可分。而搭乘黑潮繼續北上,如今番杏至少已經抵達了日本鎌倉。這種原本被看做熱帶海濱的常見植物,已經適應了鎌倉的氣候。和鎌倉同緯度的我國江蘇北部海濱,並未見到番杏的野生群落,這有可能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洋流讓番杏搭便車的緣故。
番杏 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 果實可以遠距離航行,在我國的海島沙灘上時常能見到。圖:葛斌傑
海漂種實的類型
海漂植物的研究,不能僅在某一處蹲守,而是需要大尺度地調查,需要充足的樣本和數據支持,這個尺度,不但跨地區,還有可能跨大洲。因此直至如今,海漂植物一直就不是主流的研究對象。研究海漂植物的另一個難題在於,海漂種實經過海浪、沙粒和其他物質的打磨,有些已經很難識別,無法進行鑑定,後續的工作也就無從談起。
因此,對於海漂種實的類型劃分,很大程度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主流觀點,更大程度上依據的是觀察結果和討論時的需求。在這裡我姑且將我國常見的海漂種實,根據傳播方式和傳播能力,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長途海漂種實
這類植物種實能夠藉助洋流,實現陸地與島嶼,或島嶼與島嶼之間移動的植物種子或果實。同時在漂流過程中,種實能夠保持活性,在漂流後遇到適宜萌發的環境,種實可萌發。並且在同等外界條件下,這種漂流對於同一物種的種實,具有可重複性,並能夠為人類觀察到。
最典型的長途海漂種實就是椰子,這是種能夠跨越太平洋的神奇物種,也是一提到「海漂」時,人們首先想到的種類。此外一些容易被人觀察到的大型種實,也大都具備長途海漂的能力,例如濱玉蕊(Barringtonia asiatica)、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紅厚殼(Calophyllum inophyllum)、欖仁樹(Terminalia catappa)、露兜樹(Pandanus tectorius)等。
因為種實可以長距離海漂,有些植物可以出現在相距極遠的海岸邊。
圖中左側上下為:馬達加斯加東部海岸的紅厚殼 Calophyllum inophyllum和濱玉蕊 Barringtonia asiatica。右側上下為婆羅洲西部海岸的海岸桐 Guettarda speciosa和露兜樹屬 Pandanus。 圖:鍾鑫
中短途海漂種實
這類植物能夠藉助洋流,實現從同一島嶼的一處移動至另一處,或由陸地的一處移動至相距不是非常遠的另一處;或雖然部分個體有可能實現陸地與島嶼、島嶼與島嶼之間的移動,但可重複性較低,更偏向於偶發情況。
這一類種實往往因為能力有限,長途漂流後無法結實。例如海杧果(Cerbera manghas),雖然具備長途漂流的能力,但它的果實卻容易在漂流過程中受到磨損,從而喪失抵抗海水侵蝕的能力,因此很少見到長途漂流成功的案例。
淡水至海水的海漂種實
這些植物本身大都非海岸植物,而是生長在遠離海岸處,種實首先進入河流或溪流,漂流至入海口進入海洋中,成為海漂種實。有可能進行長途海漂,也有可能僅進行中短途海漂。
這一類型的海漂種實中,有很多種類都來自豆科植物,例如眼鏡豆(Entada rheedii)、巨黧豆(Mucuna gigantea)、華南雲實(Caesalpinia crista)等。對另一些物種而言,海漂只是它們種實的傳播途徑之一,而並非主要途徑,比如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石慄(Aleurites moluccana)、油桐(Vernicia fordii)等,它們只是恰好具有海漂的能力,如果遇到適宜的條件,漂一漂也無妨。
豆科的眼鏡豆果實比較大,烏光油亮,出現在海灘上容易吸引人注意。
圖:天冬
紅樹林類海漂種實
淡水至海水的海漂種實的特殊類型,植物種類為紅樹植物或半紅樹植物。由於紅樹植物或半紅樹植物通常具有「胎生現象」,實施海漂的可能特殊的繁殖器官——已經開始發育的幼苗,或是胚軸伸長、具有繁殖能力的特化果實。
很多紅樹林中的典型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海漂能力,比如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角果木(Ceriops tagal)、紅海欖(Rhizophora stylosa)、秋茄樹(Kandelia obovata)等。有些常見的半紅樹植物,例如海欖雌(Avicennia marina),也同樣能夠海漂。
馬來西亞蘭卡威海灘上的海欖雌 Avicennia marina,種實在母樹上就已經發芽了。圖:天冬
偶見海漂種實
雖然植物體的種子或果實,全部或部分具有漂浮能力,但僅是因為人力、颱風等原因進入海洋,或因個體的生長環境、位置恰好靠近海濱或水畔,導致種實進入海洋。有些種類的種實不具備抗鹽能力,漂流後種實會失去活性,或經漂流後抵達海濱,其環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適宜該種植物生長。通常無法實現中長途的漂流。
這一類按照嚴格的定義而言,並不屬於真正的海漂植物,但其中有些種類,在沙灘上比較常見。例如杧果(Mangifera indica)、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蘇鐵(Cycas revoluta)等,在觀察和記錄時,它們會出現在某些地區的沙灘上,和其他海漂種實混在一起。
海濱的「尋寶遊戲」:尋找和拍攝海漂種實
如果沒有實際去海濱尋找過海漂種實,也許你不會明白,為什麼有那麼一小撮人,會那麼喜愛這些漂流物。
在2012年,我去臺灣島的南端墾丁考察,原本只是去找海濱的植物,卻看到了沙灘上各式各樣的海漂種子和果實。大約從那時起,我開始特別留意觀察和記錄海漂植物。原因很難說清楚,感覺有點像是海濱「尋寶遊戲」——你不知道哪裡才有寶藏,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
高潮線是尋找海漂種實的絕佳位置,很多海漂而來的種實,都會被留在高潮線附近,混在碎木、藻類殘餘和些許垃圾之中。颱風過後也是尋找海漂種實的好時機,有可能會有比較特殊的種類,被颱風帶上岸來。不同質地的海灘,不同的朝向,也都有可能發現不同種類的海漂植物。或許你能找到比拳頭更大的四稜形的濱玉蕊,你從花紋、質地極其相似的石頭之中發現了石慄,你在河口見到了半埋在沙中的榼藤……每次把這些種實找到的時候,就好像在現實中玩RPG遊戲,沒有攻略,沒有金手指,全靠自己。
颱風過後的雜物中藏著海漂種實,來找找看它們在哪裡…
圖:天冬
找到的海漂種實,可以直接放在白紙或者白色的塑料板上,拍照作為記錄(如果不是專門研究,並不建議帶走)。拍照時最好同時擺放帶有刻度的尺子或標識,如果沒有隨身攜帶,也可以擺放手機等容易確定長度的物品。
日本鎌倉,拍攝海漂種實。圖:天冬
拍攝完成的海漂種實組合。圖:天冬
拍過照片的海漂種實,原地扔回沙灘就好。如果想要帶走存留,一是建議選取數量較多、易保存的種類,適量撿拾,二是要遵守相關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規。由於部分地區禁止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出境。我國入境時也有嚴格規定,即使撿拾了海漂種實也難以帶回,所以在原地拍照記錄,仍是最理想的收集方式。
燃起「收集之魂」:怎樣識別海漂種實
識別海漂種實,其實是一種挑戰——以中國範圍內為例,除了前面提到過的《臺灣海濱植物圖鑑》,還有兩三本日本出版的圖鑑中的少數幾頁可以作為參照,此外適宜的參考資料,幾乎沒有了。因為海漂種實往往在漂流過程中出現磨損,形態發生很大的變化,普通的種子識別類資料也許用處不大。
日版書中的海漂種實。 圖:天冬
有時可以根據植物學的相關知識來綜合判斷,例如子房的位置、心皮的數量、胎座類型等,有可能通過種實形態來判斷。也可以根據發現種實的地點,結合當地的植物名錄,來大致進行判斷。此外,國外也有一些海漂的研究人員和愛好者群體,他們發布的一些資料,也可用於參考。
作者搜集製作的臺灣墾丁海濱種實圖鑑。圖:天冬
我個人單純地覺得,很多喜愛或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人,有一種單純的衝動,想要看到、記錄到某一類群或類型的生物,比如觀鳥愛好者,希望增加自己的目擊鳥種數量。無論你是採用收集實物、拍照、目擊記錄或其他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愉悅感。尋找海漂種實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地的海濱,你都會想著,去找找看吧!而且這種搜尋沒有標準答案,甚至不可複製,巨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別人不清楚,反正我的「收集之魂」因此而更加興奮起來。
總之,只要有些空閒時間,我都會去海濱走一走看一看。誰知道下一個種實會帶來什麼驚喜呢?
如果你住在海邊,對此感興趣,又常見到數量較多的海漂種實,可以適量收集後寄給我們,快遞或郵件中留下郵箱或地址,我們會嘗試鑑定、拍攝後告訴你結果雖然很可能鑑定不出來。
聯繫人:鍾鑫
聯繫郵箱:zhongxin@csnbgsh.cn
電話:021-37792288-530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辰塔路與佘天昆公路公路交叉口上海辰山植物園3號門科研中心E3
文:天冬(王辰)
圖:天冬、鍾鑫、葛斌傑
原標題:《拾起遠方的海潮聲:海漂種實的分類收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