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三問不知所云,再聞三問若有所思,三聞三問大夢方醒。一問曰天,二問曰地,三問曰人,三問其實就是闡述天地人三者關係,若《客師萬言歌》是解開天罡遁甲的鑰匙,那三問則是習得天罡遁的基礎。
所謂天地人和即天時地利人和,古往今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處世觀念,道家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依大地的規律行事、大地依天的規律運行、天依道(宇宙的根本規律)運行,而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什麼?是自然而然,無為。戰國時期莊子在《齊物論》中更進一步指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一問皆言客師明天地,與君何故在此棲。師祖客師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述了一個道理就是天道。什麼是天呢?古人云:「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玄,即青色,所以天又被稱為「蒼天」「青天」。《易·繫辭上》「天垂象,聖人則之」,伏羲依河洛之書而繪八卦,古人觀天象而斷吉兇。
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自有其演進的規律,並不會因為堯帝賢明就多待一會兒,也不會因為桀紂暴虐而突然失控,因此,與其「大天而思之」(崇拜天而仰慕它),不如「物畜而制之」(像動物一樣養起來控制它);與其「從天而頌之」(追隨天而歌頌它),不如「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所以天道是宇宙規律,萬物法則,一切事物的發展和演化的規律。這與七月流火九月衣,天地何時有違期有異曲同工之意,順其自然,不以得而喜,不以失而憂。人生猶如夢一場,何必計較先與後?智者只需明其理,不爭雌雄論高低。
二問如此何必問兇疑,不過只求一朝夕,師祖客師所闡述是天地人三者的相互關係即萬物一體,一物兩性。這裡的朝夕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是天地變換的規律及運行的法則。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這種天地變換規律對上至八十老叟,下至三歲蒙童皆是如此。
《黃帝內經》對生命的起源有著較為深刻的探討,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陰陽者,萬物之始也。」說明陰陽之氣合,造就出不同的物資形態,《黃帝內經》中還指出:「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即人以天地之氣生,因此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朝夕之內大玄機,一物一換有分離」,世間萬物都遵循著一種規律或者就像我們的命運一樣,結果出現的過程都是完全不一樣,就好比世界的每個角落,好比我們之間每一個並不相識的人,但最終所有一切的結果卻都是相同的,這也許是宿命,但更像是規律。
「人需明得天地理,一目識得一朝夕」, 當我們洞悉了天地的規律,了解了事物的本質,就大可不必對天地的這種變化心存疑慮,出謀劃策,進而虛度光陰,這都是庸人自擾,我們只需明白人生如此短暫,如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即是活在當下的意義,聚散自然,聚則成形,散則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與袁祖的「莫談朝夕莫談今」是否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之妙?
三問兵馬疾馳赤子死,何來此間為何事?其實談的是人。何謂人?《黃帝內經》中認為,「夫生於地,懸命與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體猶如一個縮小的「天地」,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人在天地間,總要守「道」,安守道德,明白道理。道自天然,又自人為。天道,行事規律;地道,繁衍不息;人道,恆久堅持。
師祖客師這裡提到的「情、意、取、用」與道家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謀而合,都是在講做事的原則與方法。「格物致知」是從生活或事物中體驗得出自己的正確合理的看法觀點(知識),而「知行合一」是用知識去驗證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否與「知」相一致或正確客觀。情、意即為知,取、用即為行,知與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上善者,知行合一。
師祖客師通過這寥寥三問向我們詮釋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與核心,你會發現這些知識和智慧都在不同的地方相互聯繫,環環相扣而不是單一且互不相干的,雖然我們目前已經無法像古人那般深得其意,但是我想偶爾在這樣的智慧之下薰陶也不可謂不是一件提升內心世界的事情。
這些讓人震撼的遠古智慧,每每想起這些文字曾經以思維信息的方式閃爍在先人的腦海中,而此刻的我又再次重新在自己的思緒裡舞動時,我都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就好像穿越了數千年的時光長河與這隱秘的遠古信息平靜的對話,不動聲色已是雲波詭譎,莞爾一笑竟是綿裡藏針。這些就是我一個罡遁的初學者對三問的感悟,與君共勉。
觀守山 研究院 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