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文章收錄了兩位天罡奇門遁甲傳習者對天罡遁世界觀的獨特看法與思考,雖文筆樸實,但卻從中體現出了他們對生活與這個世界的重新觀察角度,十分耐人尋味。
一、體用之辯
今年六月四號,我有幸刷到一個視頻,由此與天罡遁結下了不解之緣。慶幸之餘還有糾結,喜的是能有幸見到天罡遁的真容,糾結的是天罡遁太過深奧,自己目前的能力根本參悟不了其中的原理。想來想去還是知識體系儲備不夠,基礎太差,於是近半年以來不斷的學習,雖然有點長進,但收穫不大。就拿「客師歌」來講,我理解「它」是開啟天罡遁的鑰匙,如何找到「它」答案就隱藏在「客師歌」裡。
因為學習天罡遁竟然收到意外的驚喜,近半年以來自己慢慢的發生了一些變化,使家人都感到驚訝,不會像以前一樣那麼固執,會用「天罡遁」辯證的思維去處理一些事情。比如看書,以前看書只看到表面,而現在回去看以前看過的書,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年少時看「史記」,楚漢相爭這一段,特別的不憤,總認為項羽該得天下,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年輕有為又豪邁,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為何最後會失敗呢?這些問題一直困了我好多年,然而用「天罡遁」的思維再去看這一段「史書」,才幫我找到答案。
項羽的軍事才能在「東城快戰」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當時只剩下28個隨從,項羽讓28個人分四個方向從山上往下衝,每個方向7個人,在衝的時候還給他們定了3個目標:1.潰圍2、斬將3.刈旗。這三個目標全部達到了,打了幾個回合,項羽又把他的士兵聚到一塊,這時28個人,只損失了2個。項羽的軍事才能這麼出色為什麼最後會烏江自刎呢,答案竟在他的一句話裡。「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因為項羽沒有「天命觀」,他認為是「天要亡他。」縱使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但他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懺悔意識,最終使他自刎烏江。直到今天老百姓心中,提到西楚霸王,就能夠想到他「破釜沉舟」的勇氣,「霸王別姬」的悲壯,自刎烏江之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豪邁。因為在百姓心中,項羽是個悲劇英雄,這是項羽的不朽。但是通過學習天罡遁,我個人理解,項羽的悲劇在於他是一個可用之人,不是一個用人之人,但他卻錯居用人之位。如張良、蕭何、韓信等人都是可用之人,而唯獨劉邦是用人之人。
天罡遁的智慧太過玄妙,不知道自己最後能不能有所領悟,但我會一直追隨,感謝「傳承天罡遁」的老師,正是有「你」的堅持和寶護,此生才的有幸見到「天罡遁」的真客。
天罡遁愛好者:愛心歡樂
2020.11.28
二、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跟隨師父學習袁天罡奇門遁甲,認識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先輩們不斷創新、改造頑強生存下來,並得到持久傳承,可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先輩們追求「學問」,明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向天學,向地學,向自然界一切事物學,向古人學,向今人學;還把「外求」與「內求」相結合,進行自身修煉,通過「悟」、「感應」而達「神明」。人們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生生不息,代代相續,以最求「道」的境界,適者生存,趣吉避兇,圖發展,達到與自然界的和諧。
《萬言歌》它神妙玄通、高深莫測、超越理性、重視感應、玄思宇宙、啟人遐想的一部著作。剛開始學,看青花瓷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在學啥,師父說陰陽物心,情意取用。很難理解這層含義,漸漸明白為何中國的傳承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何等艱難。
師父說學習袁天罡奇門遁甲用來算命,那真是大材小用。我覺得學習客師萬言歌,首先學好四正,用好四正。二是學習奇門遁甲一整套的哲學思維方式,提高自己主觀性與能動性。三是理解「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之道,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四是學習奇門遁甲是對未來的信息方面的認識或了解。五是正確運用奇門遁甲之術去決定自己的行為,來渠吉避兇作決策。
至於算命吧,目前是不考慮,算錯了,誤導人家,還真不如不算,那很有傷害。而要真正充實自己,該是從大處掌握理解《萬言歌》中的道理。那就是乾卦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講的「君子以厚德載物」。大的道理是十分簡單的,看你如何掌握運用「天地之事唯之用,用之道也只在取。取之道也只在意,意之道也唯之情」。
《客師歌》四正終天說道「一元失正四不在,魂魄不保要人亡。一復失正四不全,三魂七魄盡成空。」;「熙熙攘攘萬言歌,四正猶如車之轍。四正為何反覆言,原來四正可終天」。這幾句話說明客師告誡我們後人學習四正的重要性,要謹守四正,悟出了四正可以終天。值得我們悟,悟的四正人不亡。
學問無止境,學問無窮盡,在這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變化無窮的茫茫宇宙中,作為一個人,無論多麼智慧,多麼偉大,也只不過是渺小的塵埃。只有努力學習袁天罡奇門遁甲,融於自然法則中,與之和諧共處,努力求索,掌握傳承文化。
弟子:周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