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鑽石很可能是由在地球深處的再生海床形成的。根據澳大利亞雪梨麥格理大學地球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許多鑽石中的鹽跡顯示這些石頭是由古老的海床形成的,這些海床深埋在地殼的深處。
在地球表面發現的大多數鑽石都是這樣形成的;其他的是由地幔深處熔化的結晶產生的。
在重新發現地下200公裡處的極端壓力和溫度的實驗中,MichaelFrster博士,Stephen Foley教授,Olivier Alard博士以及德國歌德大學和JohannesGutenbergUniversitt大學的同事們已經證明了底層沉積物中的海水。海洋以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產生鑽石中的鹽的平衡。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解決了一個關於鑽石形成的長期問題。主要作者麥可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捕獲的鹽來自海水,但無法進行測試。」「我們的研究表明它們來自海洋沉積物。」
鑽石是在地幔非常古老的地殼中形成於地殼下方的碳晶體,它們被一種叫做金伯利巖的特殊巖漿的火山噴髮帶到地面。
雖然寶石鑽石通常由純碳製成,但所謂的纖維狀鑽石是混濁的,對珠寶商不太吸引人,但通常包括少量的鈉,鉀和其他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可以揭示它們形成的環境信息。這些纖維狀鑽石通常被磨碎並用於技術應用,如鑽頭。
纖維狀鑽石比寶石鑽石生長得更快,這意味著它們在形成時會捕獲周圍的微小液體樣品。麥可說:「我們知道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必須存在某種鹹液,現在我們已經確認海洋沉積物符合要求。」
為了實現這一過程,一個大的海底板必須非常迅速地滑落到地表以下200多公裡的深處,這個過程稱為俯衝作用,其中一個構造板塊在另一個構造板塊下滑動。需要快速下降,因為在古地幔中發現的超過800°C的溫度開始融化之前,沉積物必須被壓縮到超過4千兆帕斯卡(大氣壓力40,000倍)。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和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團隊成員進行了一系列高壓高溫實驗。他們將海洋沉積物樣品放入一個稱為橄欖巖的巖石中,這是一種在地幔部分形成鑽石的巖石中最常見的巖石。然後他們將壓力和熱量調高,使樣品有時間在地幔不同位置發現的條件下相互反應。
壓力在4到6千兆帕斯卡之間,溫度在800°C到1100°C之間,相當於地表以下120到180公裡的深度,他們發現鹽與鈉和鉀的平衡形成的鹽很緊密地匹配在鑽石。
「我們證明了導致鑽石生長的過程是由俯衝帶中海洋沉積物的循環利用驅動的,」麥可說,「我們實驗的產品也導致了礦物質的形成,這些礦物質是形成金伯利巖漿的必要成分,金剛石巖石將鑽石運輸到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