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什麼都有,也不能什麼都做。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大可不必評估和淘汰各種選項。一旦接受了取捨的現實,就不要再問:「我怎樣才能完成這一切?」而要問一個更加誠實的問題:「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精要主義主張只做必做之事,儘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從而達到個人貢獻峰值。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想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貪多求全,事事應允。如果答案不是一個確定的Yes,就是一個肯定的No。只有摒棄瑣碎而無足輕重的生活,才能擁有真正重要而有意義的人生。
格雷戈·麥吉沃恩,被譽為「21世紀的史蒂芬·柯維」,作為精要主義的提出者、倡導者和領導者,努力幫助個人和企業摒棄瑣碎,直抵精要。在史丹福大學開辦了「設計你的精要人生」課程,他還是《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之一。
在讀完了《精要主義: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以下簡稱為「《精要主義》」)這本書之後,我迅速地掃了一眼自家擁擠的書架,然後從中挑選出了幾本我認為自己可能不會再讀的書,將之扔到了垃圾桶中,也算是以行動擁護這一主張。
人類就是這樣,你可能認為這麼簡單的道理自己已經非常了解,但必須不斷有聲音來提醒,才能促發一點點行動。比如說,要把時間和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學書籍層出不窮的原因,而且有繼續層出不窮的趨勢。那些管理學者仿佛都在研究一些我們早就應該知道的基本原則,然後將它們變成一個體系、一篇登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或者一本書,推銷給我們這些健忘原則的人。《精要主義》就是這樣一本書。
格雷戈·麥吉沃恩如何定義精要主義?他用了兩段話來描述他所提倡的這個方法,或者說觀念:
「精要主義是對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這意味著不是偶爾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當成行事的鐵律。
「精要主義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張只做必做之事,儘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從而達到個人貢獻的峰值。」
簡而言之,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經過精心挑選後的少數事情上。這意味著需要「戰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
為什麼眾人,尤其是會去讀這類書的人,總是非常容易陷入這本書副標題所講的那種「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中呢?關於原因,好消息是,這證明你做人還不錯,算是成功,因為有的忙;壞消息是,如果你陷入了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這證明你的成功快要把你壓垮了。就好像大家總開玩笑說:這個人本來可以有所成就,但他實在太忙了。
格雷格·麥吉沃恩稱之為「成功的悖論」。
陷入這個悖論,只需要經過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們確立了清晰的目標,它有助於我們取得成功;
第二階段,我們成功了,我們會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的稱號,我們成為其他人眼中的「資源」,這時候,會不斷有人來找你合作。這樣,我們得到了更多的選項和機會;
第三階段,我們為自己得到的更多的選項和機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是因為人情難卻,就是因為對機會過於貪婪,結果導致精力分散,忙亂不堪;
第四階段,因為精力分散,我們無法再聚焦在自己清晰的目標上。接下來,我們沒能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更上一層樓。
這個悖論就是:「對成功的追求反而會成為失敗的催化劑。換句話說,成功會讓我們偏離最本質的事情,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格雷戈·麥吉沃恩在這裡還惡狠狠地使用了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比如:「如果你不能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別人替你安排」;「要做的決定越多,決定的質量就越差。」
精要主義者認為,只有少數真正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挑對事情,事倍功半。因為精要主義者認為,這也遵循冥次定律。根據冥次定律,在某些事情上的努力與在其他事情上的努力相比,會使成果呈指數級增長。就好像一家商店中80%的銷售額是由20%的商品貢獻的一樣。
這是一個規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幾乎一切都是無價值的,僅有極少的事物例外。正如約翰·麥克斯韋爾所寫的:幾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再怎麼高估都不夠。」
因此,精要主義者首先要做的,是將真正重要的事和其他沒那麼有價值的事區分開來。然後,學會拒絕,對那些你認為沒有那麼重要的事物和機會說不。雖然這意味著在拒絕時你可能要承受一點心理壓力,因為你不再是一個總說「是」的老好人。
接受了格雷戈·麥吉沃恩想要強調的精要主義觀點之後,他給出了一些如何達到精要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些頗有實用價值,有些則同樣是你我本應該知道但卻一直沒有做到的。我挑選出一些我認為有啟發的。
1.留出足夠多的空白時間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事。這讓我想起查理·芒格所說,他和巴菲特都不會像其他500強CEO那樣,把日程排得滿滿的,而是用大量的時間去思考。
2.用一種苛刻的90%法則去挑選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格雷戈·麥吉沃恩說,他在為自己的課程挑選申請者時,最頭疼的其實是如何決定那些看上去還行的人選的去留。因為如果很優秀,毋庸置疑,錄取;很差,毋庸置疑,排除。後來他找到了方法:如果按照10分制,剛剛好或者差不多,也就是正好7分或者8分,那麼結果就是淘汰。
我們都不止一次看到過創業公司CEO事後總結規律,寧可人手不足,也不要匆忙招進來不合適的人。格雷戈·麥吉沃恩主張設立一個極端標準,「如果不是一個確定的Yes,那就是一個肯定的No。」
3.培養說不的勇氣。這被格雷戈·麥吉沃恩視為「成為精要主義者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能之一」。格雷戈·麥吉沃恩引用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的話說,「頭等大事就是要把頭等大事當做頭等大事」。
史蒂芬·柯維計劃在一次演講之後帶自己12歲的女兒夜遊舊金山。但在演講結束後,剛好碰到一位很久沒見面且有商業往來的朋友。他們熱情地擁抱交談後,朋友邀請柯維一起去漁人碼頭吃晚餐。柯維如此回絕:「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去漁人碼頭吃晚餐太棒了!但是今晚不行。辛西婭(女兒)和我有一個特別的約會計劃。」這一場對話讓柯維的女兒記憶深刻,也讓她了解到自己在父親心中究竟有多重要。
格雷戈·麥吉沃恩說,你要設置一個自我提醒,「每個人都在販售一些東西—一種想法,一種觀點,一種主張,來換取你的時間。清楚地知道被販售的是什麼,有助於我們更加謹慎地決定是否去購買它。」
4.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一點很多經濟學家也都提示過,但人其實很難果斷地放棄一件已經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的事,就好像我總也不願意扔掉一些書一樣—總是覺得自己什麼時候會再用到,但這其實是「稟賦效應」在起作用,即敝帚自珍心理,總是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
以及,現狀偏見,即僅僅由於自己一直在做某件事情,就暗示自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
5.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然後嚴格執行。比如說,晚上10點之後不吃東西。如果有人邀請你,也必須堅定拒絕掉。
6.留出足夠的餘地。丹尼爾·卡尼曼提出過「規劃謬誤」的說法,意思是人們總是傾向於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你能意識到這一點,那就主動在自己預估的時間上增加50%吧。這樣就可以確保使自己始終處於從容狀態了。
7.看重小勝,制定最低可行性計劃,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日拱一卒。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些文字本身就違背了「精要主義」,只希望記住一句話,格雷戈·麥吉沃恩的建議是,當你面對選擇時,只需要簡單問一句: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排除其他!就是這樣。
路意:獨立的創新加速中心Aura Marker Studio的創始人兼CEO、手機寫作應用Zine的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中文版譯者(即將出版)。
第一財經網出於傳遞商業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 , 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