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走進平邑的自然博物館,心靈總受到一種震撼。
還記得那一年,第一次走進自然博物館一樓的展廳,遠遠地就被那懸掛著的一幅幅素雅的荷花水墨寫意畫吸引住了,看那線條,多麼簡約,多麼高古,看那筆墨,多麼精妙,多麼自然,看那構圖,又是多麼渾然天成,而那荷葉、莖杆、蓮蓬正在似與不似之間,安然地搖曳……走近了仔細欣賞,原來,那一幅幅「水墨荷花」的作者不是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也不是八大山人、虛谷道人、青藤居士,而是大自然,是神秘莫測的大自然。
而這一幅幅的「墨荷圖」,其實是海洋生物名為「海百合」的化石。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它們生活於古老的大海裡,具有好幾條腕足,小小的身體更是奇特,宛如一朵花的形狀,表面還有著石灰質的殼。由於它們長得特別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性的美好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的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好像蕨類植物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可到處都是它們活躍的身影呢。
大自然實在是太神奇了!一種海洋生物,要經過多少百萬年的錘鍊,才能「繪」成這麼一幅精彩絕倫的水墨畫?
從外面看,那實在是黑黑的醜陋平淡的一塊大石頭而已,是誰慧眼獨具,把它切開了?切開了才發現,它的內部卻是如此的璀璨奪目,如此的美麗絕倫!那是美輪美奐、璀璨奪目的黃水晶、紫水晶、綠水晶、白水晶、粉色水晶……當然了,這些水晶形成的條件要比一般石英還苛刻,首先要有充裕的生長空間;其次有提供物質的熱液,也就是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液;第三要有較高的溫度、壓力;第四須有生長時間。只有具備這四個條件,才可以生成精美絕倫的水晶。水晶石的形成也許要經歷地震、地殼運動、火山噴發等等酷烈的方式。
自然博物館裡,那各種各樣的礦石、鐘乳石也讓人大開眼界,讓人驚豔,讓人嘆為觀止。
我的腳步、我的心神,又駐足在那巨型的矽化木面前。是的,那巨型的矽化木,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矽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幾百萬年或更早以前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矽替換而成的樹木化石。矽化木很好地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湊近了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樹幹原生微細結構保存清晰,栩栩如生,仿佛一棵棵樹幹裹了一層玉石在沉睡。矽化木的顏色主要有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灰黑等,被拋光的矽化木面有的呈現出玻璃光澤,不透明或者微微透明。
那是自然的大手筆,書寫著一曲曲生命的絕唱,永不停息。
大自然摧毀一切,又創造一切。一組保存完好的小型恐龍的化石,則把我的思緒帶入遠古的曠野。那應該是恐龍的一家子吧,你看它們相擁相依相慰安,每隻恐龍臉上表情各具,栩栩如生,有驚懼,有不安,還有調皮……凝視著它們,感覺它們會隨時向我吐出一團團熱乎乎的氣息,生命的氣息。
閱讀有關地質的資料,就可以發現,地質年齡動輒以「百萬年」作為計算基數。人生不滿百。百萬年,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像神話傳說中的小狐狸,要經歷怎樣的百折千回、九死一生才能修煉成人形,然後再經歷多少個夜晚億萬次的辛苦吐納,才能修成雖有法力卻依然地位卑微的小狐仙。
大自然真是高妙無比的藝術大師。這樣的動輒就耗時幾百萬年的魔法工程,這樣的大手筆,也只有大自然能夠做到。
這是大自然唱出的絕唱,如此撼人心魄,如此驚豔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