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姚毅婧):近日,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2014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全國平均工資為49969元;此外,伴隨著各地方省份平均工資數據的陸續發布,隨即引發廣泛熱議,網絡上不斷出現自己工資「拖後腿」的聲音;也有不少網友質疑,這個數據準確嗎?是怎麼得來的?
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解釋稱,統計數據與個體感受差異大,是每年數據發布後常有的反應,由於工資是偏態分布。少數人工資水平較高,多數人工資水平較低,所以部分人工資水平低於平均工資。
大部分人工資年年「被平均」
統計局:偏態分布
近期,全國平均工資出爐後,各地2014年平均工資數據陸續公布。數據顯示,在已經公布的省份當中,北京的平均工資最高,北京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02268元,是目前全國唯一突破10萬元大關的地區,這一水平是目前最低的河南省(42179元)的2.4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地區工資差距是一個表象,實際上是行業差距的原因,各地區的產業結構不一樣,他同時強調,處於經濟結構轉換過程當中的國家,產業結構特徵難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北京第三產業為主,高收入產業居多,例如金融業,還有很多企業總部位於此;而河南是農業大省,所以收入相對較低。」
「平均工資」這個數據,可謂既敏感又不討好。年年發布,年年遭到民眾「質疑」,感覺自己「被平均」了。有媒體評論指出,民眾感受與官方數據的錯位,隱含著社會焦慮。這種焦慮一方面來自對沒有共享發展成果的失落感,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種深刻的危機意識:人家都漲工資了,我怎麼還這麼困窘逼仄?最後結果就是深深的被拋棄感。這樣的結果,很多網友感慨,「拖後腿了、被平均了」。
「工廠、企業最低層員工月工資大多是兩三千元,一千多元一個月的也有不少。這樣的工資水平的人群,在中國佔了很大部分吧?」對於平均工資數據,網友感慨,「這樣的統計只會再度降低幸福度。」
「這樣的統計數據有失公平,現在公布的平均工資本身是偏高的。」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強調,社會平均工資的統計範圍是規模以上企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低收入人群的工資並沒有納入進去,比如,農民工。也就是說,低收入人群恰恰是被平均的那部分群體,這部分群體的工資漲幅遠沒有那麼高。
「中國凡是講平均的概念,大概是60%-70%是在平均線以下的,這是經驗之談,也是事實。」在唐鈞看來,收入高的人把平均線拉上去了,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來貧富差距過大。
多數省份未超全國平均水平
專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國際在線記者注意到,新的全國社會平均工資再次以高於10%的平均增幅上漲。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顯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6339元,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1%;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6390元,同比名義增長11.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0%。
從現已公布的數據中不難看出,多數省份未超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同全國平均工資水平56339元相比,北京、浙江、廣東、青海這4個省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在城鎮私營單位中,同全國平均工資水平36390元相比,也是僅北京、廣東、重慶、浙江這4個省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有網友稱:「河南和河北,一個供水,一個供糧,現在成了最窮的地方了?」
「這種情況是正常的」,白景明認為,在現在的時點上,難免會出現這種情況。其關鍵在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市場在配置要素的過程當中,各個省的行業結構不一樣;從結構上來說,也反映出我國的第一和第二產業比重比較高,農業佔GDP比重的9%左右,這比發達經濟體高出了5-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佔GDP40%,在這種情況下,反映工資上,很多省份都是低於全國平均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