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公共場所不吸菸,不僅是市民個人素質的體現,更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相較於「煙霧繚繞」的公共場所,一個無煙的清新環境,才更能呵護人們的健康,樹起城市的文明「口碑」。
走訪我市商場、超市、影院等公共場所,記者發現,禁菸區內,吸菸者越來越少了,「公共場所不吸菸」已成為許多宿遷人的自覺行為。「吸菸與否,是個人選擇,但在公共場合是否吸菸,體現的卻是一個人的修養。在這方面,宿遷市民的文明修養確實有了很大提升,宿遷稱得上全國文明城市的實力擔當。」作為一名來宿遷創業多年的外地人,在市區經營服裝生意的王女士說,文明成為越來越多人投資宿遷、紮根宿遷的重要原因。
毋庸諱言,自《宿遷文明20條》推行以來,宿遷在公共場所無煙化上取得了可喜進步,但在某些場合,控煙仍是城市管理的難點、痛點。「身邊朋友都抽菸,想把煙戒了,很難。在室內公共場所,尤其是餐桌上,抽菸可以說是很多人聯絡感情、『融入圈子』的一種方式。即使有人不抽菸,也不好說啥。」從事銷售工作的市民張先生說,往往隨著餐桌上氣氛的升溫,室內張貼著的禁止吸菸標識,很快就會被無視,文明的意識也隨之拋在腦後。在採訪中,不少人和張先生一樣,對於生活中出現的違背「公共場所不吸菸」文明公約的行為,有著各自的「苦衷」。
如何進一步在公共場所全力控煙?宿遷軟硬兼施。今年以來,按照江蘇省愛衛辦《關於開展2018年江蘇省公共場所控制吸菸專項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對醫療衛生機構、機關事業單位、網吧、餐飲服務經營場所等公共場所的控煙情況陸續展開專項督查,強化公共場所負責人控煙主體責任。今年6月,《宿遷文明20條》2.0版上線,對原20條中的「公共場所不吸菸」予以保留,作為長期的文明公約進行宣傳引導,力邀全民共赴一場「無煙」的文明之約。
公共場所「消煙戰」,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唯有久久為功,不斷加強,把「苦衷」變為追趕文明的「動力」,才能共建一個屬於大家的文明健康環境。
【文明解讀】今年5月31日是第31個世界無菸日,主題為「菸草和心臟病」。在今年世界無菸日核心信息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李新華表示,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40%以上,吸菸和二手菸暴露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可預防因素。每天只抽一支煙也會使男性冠心病風險增加74%,女性增加119%;二手菸可迅速損傷心腦血管,導致心臟病和中風。
看完這些信息,相信很多人會放下手中的煙,希望每個人都能對在禁菸場所肆意「吞雲吐霧」的行為不再無動於衷。公共場所不吸菸,事關每一個人的健康,這也是「健康中國」的應有之義。(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