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古樹-安化梓葉槭

2020-09-05 湖南古樹名木

樹種名:梓葉槭

拉丁學名:Acer catalpifolium

位置:安化縣江南鎮黃花溪村金家衝

坐標:東經111.456283度,北緯28.219162度

樹齡:1500年

胸圍:5.1米

  安化縣江南鎮洞市林場黃花溪村鷂子尖,是古代安化重要的驛道、商道和茶道。這裡群山環繞,峰巒疊翠,境內眾多古樹名木特別引人注目。

離古道幾百米遠的金家衝歇夥鋪,有一棵生長在巖石上的千年梓葉槭,古樹樹幹粗大,需要4名成年人才能環抱,胸徑達到1.62米,樹高33.5米,冠幅35米。遠看古樹,氣勢磅礴,冠似華蓋,枝葉所及足有上千平方米,像一隻壯碩的大手伸向天空,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深沉,捧住了一大片藍天,有遮雲蔽日之勢。近看古樹,其根龍盤虎踞,苔蘚密布,視巖石為沃土,納日月之精華,蘊天地之靈氣,樹幹上變幻的紋理展示著歷經千年風霜雨雪洗禮後的滄桑與瑰麗。初春新葉、夏日蔥籠、深秋金黃、嚴冬凋蔽,讓人驚嘆自然之美。在2017年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林學會開展的尋找「中國最美古樹」活動中,此樹被評為中國最美梓葉槭。



  古道、古樹,相融於江湖,流傳著許多傳說和故事。其中宋理宗在樹下小憩及兩江總督陶澍父子在樹下寫詩最讓人津津樂道。


  相傳嘉定十五年(1222年),朝廷大臣史彌遠把趙與莒(宋理宗)兄弟接到臨安,聘名儒鄭清之為其老師。同年,趙與莒被立為沂王,改名貴誠,並領邵州防禦使潛邸邵陵(今邵陽)。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彌留之際,史彌遠聯同楊皇后密謀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立沂王趙貴誠為新帝。宋理宗徵詣京師,日夜兼程從邵陽防地趕往臨安,路遇邵河(資江源頭)漲水,宋理宗一行抄近路走旱路,快馬加鞭經新化圳上過龍珠山(原為龍駒山,時因宋理宋累死一匹座騎葬此而得名),至安化洞市黃花溪後,避開主道選在隱蔽的金家衝休憩,隨行士兵卸下盔甲掛在梓葉槭古樹上,金家衝(原為金甲衝)的名稱由此而來。宋理宗死後,他的一匹坐騎獨自來到黃花溪金家衝,悽涼站在古樹之下,長久不願離開,以致留下了4個深深的馬蹄印,至今留存。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邑人陶必銓為主修建舊治梅城南寶塔,往來鄉裡籌集資金,來到金家衝時,正好遇上黃花溪鷂子尖茶亭復修。陶必銓在古槭樹下欣然寫下了《鷂子尖茶引》交給當地人張貼茶亭處。後來,陶必銓的兒子陶澍(官至兩江總督)在1803年、1819年、1836年三次經過古槭樹旁,都為鷂子尖茶亭作詩和捐田捐款。陶澍每到此處,均有吉運。1836年陶澍將茶亭改名甘露亭並題匾額「路入青雲」後,許多人紛紛來到這棵大樹下許願,多有如願者。如今,古樹和旁邊的村落、古橋、古道正在申報「萬裡茶道」世界遺產保護。


相關焦點

  • 安徽省三株名木入選「中國最美古樹」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報導 去年三月,中國林學會「尋找最美樹王」活動張榜公示,經各省(區、市)綠化委辦公室徵集推薦和中國林學會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綜合評審,「黃山迎客松」名列榜首,成為「王中之王」。
  • 「保護野生動植物」系列報導關注古樹名木:最美「中國古樹」
    保護野生動植物系列報導,我們繼續關注古樹名木。今天,我們了解一下位於桑植的最美「中國古樹」。一棵有著1500年樹齡的亮葉水青岡。2018年,該樹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林學會評為全國85棵「中國最美古樹」之一。記者:王李燁 卓欣 文梅編輯:胡愷編審:陳敏【來源:張家界廣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中國最美古樹-桑植亮葉水青岡
    九子拜母」;有的主幹曲折前行,奔騰起勢,似乎「脫韁駿馬」……  古樹群中有一棵亮葉水青岡是這群古樹的王者,在2017年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林學會開展的尋找「中國最美古樹」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亮葉水青岡。
  • 安徽三名木入選"中國最美古樹" 其中一棵還是"王中之王"
    【安徽省三株名木入選「中國最美古樹」 分別為黃山迎客松、青陽「檀公古樹」和碭山「梨樹王」】近日,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林學會聯合組織開展的「中國最美古樹」遴選活動揭曉,共85株古樹名木被評為「中國最美古樹」,「黃山迎客松」名列榜首,成為「王中之王」。
  • 靖西四株古樹榮獲「廣西最美古樹」稱號
    靖西市長柄七葉樹、翠柏、大葉櫸樹、秋楓等四株古樹被廣西壯族自治區綠化委員會授予「廣西最美古樹」稱號並榮獲榮譽證書。韻之美-大葉櫸古樹奇之美-秋楓位置:靖西市同德鄉東球村旁,樹齡:500年;樹高:19米;胸徑:223釐米,冠幅:18.5米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
  • 杭州尋找七大系列最美古樹名木·杭州日報
    為了順應民意,保護這兩棵古樹,杭州花了約400萬元把它們整體遷移到70米外的新址,受到當時輿論和社會的高度肯定。  昨天,「尋找杭州最美古樹」活動儀式啟動現場,75歲的徐大伯說,他是朝暉一帶的老杭州人,童年就在這兩棵樹下玩耍納涼,香樟樹遷移以後他還常去看看它們。10多年前杭州對這兩棵樹的保護成為全民的熱議話題,也喚醒了公眾的環保意識。
  • 中國最美古樹(古橡之王)
    傳說為舜帝之弟象所植,古稱橡樹,被世代名人所稱頌,多部經典有撰記,是古中國稱謂的「活化石」,被中國林學會評為中國最美古樹。
  • 4000年的歷史滄桑,日照莒縣天下第一銀杏樹,中國最美古樹之一
    今年國慶假期機會終於來了,特意跑日照莒縣,就為了浮來山上定林寺裡這棵古銀杏樹,已經入選了中國最美古樹之一。有的說它3000多年,有的說它4000多年,具體咱也不清楚,不管哪個準確,它也屹立在那幾千年了!就是可惜去的有點早,銀杏葉還沒黃,沒遇見它最美最靚的時候!關於這棵銀杏樹,在莒縣還有一則家喻戶曉的「七摟八拃一媳婦」的趣聞。
  • 林草科普|油杉:滄海桑田最美古樹
    油杉古樹中國最美古樹文化源遠流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參觀天壇時說:「天壇的建築很美,我們可以學你們照樣修一個,但這裡美麗的古樹,我們就沒辦法得到了。」在中國,古樹一般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2018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和中國林學會在全國共同組織開展了「中國最美古樹」評選活動,最終共有85株古樹獲此殊榮,其中就有1株為油杉。
  • 濰坊評出「十大最美古樹名木」
    本報8月11日訊(記者 韓傑傑)11日,記者從濰坊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辦公室獲悉,經過前期推薦及評選,「濰坊市民喜愛的十大最美古樹名木」名單日前揭曉,其中安丘公冶長書院的銀杏樹樹齡最長,可追溯到2500年以前。
  • 「浙江最美古樹」評選結果出爐 金華、麗水最多
    我省21.84萬棵古樹名木,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森林資源,充分發掘其生態、歷史和人文價值,從去年9月份,省綠化與溼地保護委員會、省林業廳在全省範圍啟動尋找「浙江最美古樹」活動;今年3月初又通過浙江林業網、錢報網和本報開展了「浙江十大樹王」、「浙江十大古樹」、「浙江十大名木」評選活動。評選結果近日正式出爐。
  • 青州唐楸、宋槐入選濰坊市民喜愛十大最美古樹名木
    齊魯網濰坊9月9日訊(青州電臺 王復明 張國榮)近日,青州範公亭公園內的唐楸、宋槐入選「濰坊市民喜愛的十大最美古樹名木」。  青州市範公亭公園內有唐楸2株,樹齡1300多年,樹高15米;宋槐3株,樹齡近900年,樹高在20米左右。公園因範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
  • 湖南益陽安化蕎麥
    益陽安化蕎麥 蕎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蕎麥又名烏麥、花麥或三角麥,屬廖科。益陽安化縣的蕎麥是安化的一大特色糧食作物,其生產歷史悠久,自古以來農民就有種植蕎麥的傳統習慣。
  • 青城鎮神堂峪村:500年古樹--元寶槭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就在這秋意正濃時,在距離縣城40多公裡的青城鎮神堂峪村,百年古樹元寶槭的樹葉正從綠色向紅黃色過渡,偌大的紅色樹冠,在金色田野的襯託下好似初升的太陽,蔚為壯觀,紅楓一團團、一簇簇,隨風搖曳,層林漸染的美景,別有一番韻味。
  • 「講故事」的顏值古樹!
    古樹是一座城市的年輪、記憶和靈魂,亦是一座城市的活文物。而城市的「顏值」古樹,更是承載一代又一代人最美的鄉愁。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月山村一組,佇立著兩棵已有近五百年的紫薇樹,「巍巍兄弟樹,挺拔雙紫薇。碧水青山間,雄峙五百年。」他們分別傲然挺立於張甫政、張甫治兄弟的居所東西兩側。
  • 安化記憶: 2020年 安化黃精產業的哪些事讓我們如此興奮
    安化記憶: 2020年 安化黃精產業的哪些事讓我們如此興奮 2020-12-31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尋找安化松針:茶葉示範場裡的落寞名茶
    僅僅二十天的時間採制    《中國茶經》中將安化松針列入名茶類目,其中關於製作工藝的表述,夾雜太多術語,如果你願意花一下午時間,耐心聽一個常年與茶交往的老茶師,用地道的安化口音,來講這款地道安化名茶的往事,會更有收穫。    今年59歲的陽來新,是示範場的老制茶師。
  • 85株「中國最美古樹」出爐 成都這株千年古樹入選
    樹齡(年)胸(地)圍(cm)1最美銀杏>370015832最美黃山松10002193最美白皮松13002074最美油松5003305最美赤松
  • 北京「最美十大樹王」請市民票選
    本報訊(記者 陳強)尋找北京「最美十大樹王」活動近日正式進入公眾投票環節。10月8日24時前,公眾可以登錄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政務網站以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綠化與生活》雜誌、《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微信公眾號參與投票,支持自己中意的「最美樹王」,積極參與的市民將有機會獲得紀念品。
  • 茶知識丨綠茶:安化松針
    據文獻記載,安化境內的芙蓉山、雲臺山,自宋代開始,茶樹已經是「山崖水畔,不種自生」了。清道光年間,原籍安化的總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詞》,「才交穀雨旗槍,安排火坑打箱,蕪蓉山頂多女伴,採得仙茶帶霧香」,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採制茶葉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