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溫柔的精靈球,才能收住軟體精靈。
這美如晶體的五角星,其實是一隻溫柔的機器人。
可以平和地抓起一隻水母,把它握在掌心。
也能平和地放開手。一張一合,水母毫髮無傷。
乍聽之下,並非驚人之舉?且容在下稍作解釋。
研究海洋生物的科學家們,期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他們愛這神秘的深海,也不希望傷害它柔軟的居民。
可是,在研究人員捕捉研究對象的過程中,軟體動物常常被人類的工具,切。碎。
而哈佛大學3D列印的機械手,能把軟體動物平安地吸收,也能原樣還給大海,並不簡單。
△ 這比喻果然有點恰當介紹一下,哈佛「精靈球」是登上了Science Robotics的選手。
優雅的幾何精靈球的名字叫RAD取樣器,三個字母代表旋轉驅動十二面體。
這樣的結構,是受到了摺紙的啟發。
展開的時候,像顆星星,寬度有20英寸 (約50公分) 。
收起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正十二面體,寬度是8英寸 (約20公分) ,比保齡球稍小一點。
△RAD的D,就代表十二面體由於結構複雜,在3D列印之後,人類還要手動組裝許久,才能獲得一隻完整的取樣器。
組裝完成後,機器人所有的動作,都由一臺電機驅動。電機向中心部位施加一個扭矩,整隻機械手都會運轉起來,這對結構設計要求很高。
那麼,研究人員怎麼會想到,把「輕柔地抓放」任務交給這樣的結構?
深海之嬌子當時,羅德島大學的助理教授Brennan Phillips,還在哈佛讀博。
有一天,他看到 (同樣研究微型機器人的) Zhi Ern Teoh同學,在顯微鏡下展示一個多面體紙模,就問那結構能不能做大,能不能用來捕捉海洋生物。
△Zhi Ern Teoh討論的結果,可以是可以,但從微型機器人,到捕捉深海動物的、大一些的機器人,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比如——
修起來要方便,不能用太多電機,要能承受深海的水壓,最重要的是對動物溫柔。
後來,陸續有小夥伴加入他們。再後來,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精靈球。
△ 644米深處,水母無恙它已經在加州下了海,最遠到過664米深的地方,一直收放自如。
不過,這並不是它的極限。團隊說,機器人能接受的深度,超過1000米。
而到目前為止,200米幾乎是海洋生物研究人員,探索過的極限深度了。
△ 563米深處,安然的魷魚學界估計,200米以下的深海,生活著大約100萬種未知生物。為今後神秘的旅途,替精靈球激動一秒。
可是,它只有「抓放」這麼簡約的技能麼?
水下實驗室團隊成員David Gruber說,以後可能把精靈球做成一個水下實驗室。
△ 一隻3D Miku,並非正確示範給機器人搭載攝像頭和其他設備,就可以從各個角度拍攝影像,建起動物的3D模型,還可以提取它們的DNA,收集環境變化時的生理反應。
雖然這些還只是理想,但哈佛探尋深海的計劃,似乎還是穩的。
你看,這是「軟彈彈的手指 (Squishy Fingers) 」,擁有輕取珊瑚的操作。
這些手指和精靈球一樣,出生在哈佛Wyss研究所,那裡的人類要接受生物學的啟迪,然後做出工程領域的突破。
Science Robotics論文傳送門 (付費) :
http://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3/20/eaat5276
量子位AI社群18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qbitbot7入群;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群請加小助手微信號qbitbot7,並務必備註相應群的關鍵詞~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量子位正在招募活動運營實習生,策劃執行AI明星公司CEO、高管等參與的線上/線下活動,有機會與AI行業大牛直接交流。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簡歷歡迎投遞到quxin@qbitai.com
具體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實習生」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