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杯咖啡,18個月就可以上市,但做半導體,就像一場馬拉松,18個月或許僅能做出來產品。無論是長期大量的資金投入,還是高技術門檻,這都不是一個追風的行業。從這個行業的開端,風投就如影隨形。
高捷資本(ECC)三期基金髮力AI底層基礎,以及產業領域有現實意義場景的應用。半導體領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賽道。我們下注核心科技驅動的下一個十年,下注全球科技產業鏈分工上的中國力量。
矽谷的起源:
出走與裂變
要談半導體,就離不開矽谷的起源。
上世紀50年代,「矽谷」的稱號還未形成,在「矽谷教父」史丹福大學教授Frederick Terman的推動下,各種風險投資項目成立,學生開始就地創業。
其中就有電晶體之父肖克利和他大名鼎鼎的「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改變歷史的電晶體就在此誕生。幾年之後,人們發現矽比鍺更適合於生產電晶體。於是,矽就替代了鍺,這,便是「矽谷」的由來了。
在這個科學頂級殿堂中,以諾伊斯為首的八位青年風華正茂,但因不滿肖克利只做基礎研究而不做商業化落地,他們於1956年出走,並在當時年輕的投行分析師洛克的幫助下,獲得了一家叫仙童(Fairchild)攝影器材公司130萬美元的資助。
一年後,日後半導體行業的開山鼻祖---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了,並很快獲得了 IBM公司的第一張訂單---用於電腦存儲器上的100個矽電晶體。八位英才也以「仙童八叛徒」 (Traitorous Eight)之名留史。
也就是說,從行業的一開始,風險投資就是重要環節。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矽谷第一家具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徒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創辦的公司名單包括但不限於,如今大名鼎鼎的Intel、AMD、KPCB風投、紅杉資本以及國家半導體公司。
這種裂變式發展,讓矽谷成為全球性創投聖地,而這些公司後來成長為全球性的行業龍頭。可以說,仙童半導體公司是1970 年前後半導體浪潮的原點,造就了今天矽谷的科技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半導體和風險投資的不解緣分。
Fairchildfounders in 1961,仙童八叛徒後排從左至右,Victor Grinich, Gordon Moore, Julius Blank, Eugene Kleiner,前排從左至右,Jay Last, Jean Hoerni , Sheldon Roberts, and Robert Noyce. Photo© Wayne Miller/Magnum Photos
大約一個甲子後, 2018年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核心晶片等敏感產品。雖然下半年獲得解禁,但也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公司2018年淨利潤同比下降252.88%,創最近5年來最大降幅。
這是「中國芯」被叩痛的第一擊,也開啟了中國晶片行業的集體審視。一輪數十年對人才培養的缺乏、對產業規律的忽視以及政策導向失誤的批判潮開始蔓延。
而今年的一系列「華為事件」更是讓民族情緒達到頂峰。中國作為持續增長的全球第一大集成電路市場,集成電路自給能力居然只有不到20%,「缺芯之痛」亟待解決。
批判潮的另一面,是VC的關注風向轉向。中國風險投資圈近幾年經歷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洗禮後,不論是行業還是機構都逐漸成熟。在AI、5G等逐漸成為流行概念後,機構們也愈發偏愛垂直領域的科技革新。這其中,晶片必然首當其衝,成為VC的新寵。
半個多世紀後,半導體行業與風險投資的緣分在中國被再次續寫。
究竟什麼是半導體?
半導體,顧名思義就是導電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類物體。通過雜質的摻入而改變材料的導電性能,這便是半導體技術的底層基礎。
以此延展,這一特性可以用來製作出各類具備不同IV特性(電流電壓特性)的電晶體。將成萬上億隻電晶體集成在一起,並實現一定的電路功能,便形成了集成電路。粗略地講,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便形成了一顆完整的晶片,它通常是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獨立整體。
對於半導體、集成電路和晶片的關係,一個通俗但或許不嚴謹的比喻是,「半導體是各種做紙的纖維,集成電路是一沓子紙,晶片就是書或者本子。」
製造一塊小小的晶片,涉及50多個學科、數千道工序。包括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在此基礎上又延伸出上遊的材料、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設計輔助工具)、檢測服務等細分行業,並最終應用至無數品類的硬體終端。
高捷資本對半導體早期公司的篩選標準
1. 有確定且大量的應用端需求
批量生產導致成本攤薄,這句真理在晶片行業更加凸顯。動輒2-3年的研發周期和百萬級別的流片費用,要求了產品必須具有明確且大量的終端應用。
最近報會的很多晶片設計公司,正是藉助著近期智能家居終端、TWS耳機等應用端上億顆/年的強需求而成功。
晶片投資的風險很多在技術層面,但產品定位失誤,市場針對性不明確帶來的後果也許更加難以估量。
2. 創始團隊經歷過完整的產品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技術和產品一定是不同的,產品初樣和量產又有質的區別。特別是在化合物半導體和先進半導體光源(如VCSEL)等領域,技術壁壘或許更多地體現在工藝控制和良率穩定性上。這必然要求創始團隊擁有完整的產品周期經驗。工藝的壁壘往往更高,需要多年的試錯、改良、產品化的摸索。
「只有真正走過一遍,才知道哪裡是彎路、哪裡是捷徑」,無數創始人表達過類似觀點。這樣的護城河往往更寬更深。
3. 具備持續研發和迭代能力
大部分晶片的生命周期並不久,特別是在消費電子領域。晶片公司的通常策略是通過相對低毛利但走量的產品A支撐現金流,而同時必定不斷地研發迭代產品B。
產品A在一個周期後經歷紅海廝殺,當毛利空間達到臨界點被戰略性放棄。同時產品B繼續承擔起營收重任,並把公司綜合毛利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因此迭代能力和持續戰鬥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高捷資本三期基金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布局已逐漸形成,投資矩陣涵蓋了先進存儲、VCSEL、DSP、高性能ADC、高端檢測服務、大尺寸化合物外延、物聯網連接晶片等數個細分賽道。
其中,先進存儲晶片有博維邏輯、VCSEL晶片有瑞識科技,DSP晶片有國防科技大團隊的轂梁微,高性能數模轉換器ADC晶片有天易合芯、LED驅動晶片及無線充晶片公司美芯晟、以及半導體產業鏈上下遊的高端檢測服務公司勝科納米,大尺寸化合物外延片生產商唐晶量子、以及半導體設備公司悅芯科技等。
項目之間已形成協同效應。比如外延片生產商唐晶量子和VCSEL晶片生產商瑞識科技,為上下遊企業。
【鈦媒體作者介紹:高捷資本(ECC)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投資人創立的風險投資機構。我們專注投資硬科技領域的早期高成長期企業,管理團隊有累計超過50年的投資經驗,實現近20個項目的成功退出,累計基金管理規模超過30億元人民幣,管理過多支人民幣及美元基金,實現了豐厚的回報。公司在北京、深圳和美國矽谷設有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