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坦桑石是產自非洲坦尚尼亞的一種藍色寶石,故由此得名,我發覺很多網友回答上述問題的方式出於太正規模式化,難免有的用詞方面顯得古板而晦澀難懂,作為一個多年來從事寶玉石收藏的愛好者,我非常遺憾地與你說:坦桑石雖然有收藏價值,但並不高,另外它的知名度為何如此低也有很多原因,根據這兩點,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進行分析:
桑石為何收藏價值不高
一.原石不適合家庭擺放與個人把玩
在收藏任何物品之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收」大多意味採用有償的方式入手某個物品,這點大多數人都能做到,關鍵是投入多少資金與精力的問題,「藏」意味著該物品到手之後如何在你我手中保存,並不是放入一個封閉性的地方而長久不去接觸,收藏品雖然不像日常消費品那樣快捷方便,但也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例如手中把玩與家中擺設等,這都是收藏價值的一種目的體現,而坦桑石是一種小型晶石,若想收藏原石作為家中擺設的話,從表面看來:它屬於黝簾石的一個類別,與其它礦石或雜石共生而成,不像水晶原石那樣具有那種花枝伸展性的漂亮外形,也不具備電氣石那種五顏六色的顏色特性,更沒有奇石那樣的大氣,若想手中把玩還不如入手那些價廉物美的文玩藏品。
二.與其它彩色寶石相比,不被女性所看好,所以被替代性強
國內的收藏品市場還是男性佔主要地位,而像坦桑石這種彩色寶石,倒是適合女性通過佩戴(戒指、手鍊與吊墜等)的方式進行收藏,而遺憾的是:女性的喜歡的東西往往是具有漂亮光澤度的外觀,而不會過分地去關心它們本身是否人造還是自然的。另外,具有喜歡打扮習慣的女性對顏色的視覺接受度更強,她們更喜歡豔麗與柔和相組合的寶石,從這點來看,星光紅寶石、翠榴石、雙色碧璽與葡萄石等都符合她們的口味,而坦桑石與這些寶石相比,其藍色過於輕浮而不被看好,還不如藍寶石那樣深沉凝重。
三.外加工與裝飾成本過高
俗話說:花兒雖好,也要綠色襯託,就像一塊璞玉一樣,不經過精心雕琢,難成大器,坦桑石雖然個頭小,但若不經過細緻的多樣化切工與貴金屬的裝飾,也與普通石頭無異,而上述卻非常不易,就拿切工來說,不藉助先進的寶石加工設備與工人嫻熟的手藝,一塊原石難以散發出迷人的光芒,對其進行輔助裝飾的貴金屬外形美觀也取決於設計者高水平的風格與理念,說白了,坦桑石的收藏價值要藉助於費用較高的石體表面切割與輔助鑲嵌工藝兩者相結合的高成本才能實現。這對於大多數以實用為目的的收藏愛好者顯然有點格格不入。
坦桑石為何知名度如此低
任何事物的知名度並非在短時間就能形成,坦桑石也是如此,儘管它在以前的經典電影《鐵達尼號》裡成為愛情的象徵,但它只是充當了商業宣傳性的工具而已,曇花一現。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性的消費品,時過境遷,還有多少人記得它,何況裡面的海洋之心」呢?換句話來說,坦桑石在國內的市場影響力不強,這是因為:
它是流入國內時間不長的外來藏品,無法與國內根深蒂固的寶玉石相抗衡
國人對外來藏品本來就有排斥的習慣,除非它既具有流入國內時間很久,又與收藏愛好者本來所喜愛的東西有所接近與相通的特性,就拿翡翠來說,也是來自東南亞,但它從明代就流入國內,從外觀與自身色彩來看,與國內傳統的軟玉有點相似,而且兩者都符合國人喜愛雕刻成各種題材的習性。再例如水晶,雖然其知名度不如翡翠與軟玉,它在我國的產地多,產量也高,但只是單色晶較多,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巴西與馬達加斯加等國的紫水晶與包裹體水晶流入國內市場後彌補了上述不足而受到國人的歡迎。
反觀坦桑石,目前流入國內市場的原石、切割過的光石都體積過小,而大的晶石原料卻都在非洲本土或在歐美等國,這些小件在看慣了大、中型雕琢精湛寶玉石的國內收藏愛好者眼裡猶如「小兒科」,只能做做輔助型飾品罷了。
包括坦桑石在內的彩色寶石的書面學習資料也很少,有的來自於國外圖文並茂的原版書籍,例如我在五年前購買的某國出版的寶石百科全書,書中信息都是讓人感到一頭霧水的英文標註的專有描述,這無疑增加了國人深入了解的難度,而有的來自於國內大學地質學科的校刊,例如我十年前訂過的武漢地質大學出版的《寶玉石刊物》雖然都是中文,但書中各種對各種寶石分子結構的機械性表述,各種元素所含化學成分的分析顯得枯燥,並不適合國人的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家就清楚了坦桑石為何現在價值低,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