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2018級香港學生陳浩男格外忙碌,他開始了迎接新生的工作。「第一步,我們打算系統地教給港澳新生電子支付的方法。」
「對香港學生來講,內地與香港對比,各方面還是挺不一樣的,比如說支付習慣,香港同學還是習慣使用現金或者信用卡,所以他們對內地慣用的電子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還是比較陌生,而電子支付在內地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所以我們準備系統性地教一下香港同學,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融入內地的生活、法大的生活。」陳浩男告訴記者。
在中國政法大學,像陳浩男一樣的香港學生有287人。中國政法大學港澳臺教育中心副主任曾濤告訴記者,2019年學校共錄取香港地區新生共94人,本科76人,研究生17人,校際交流生1人。
在香港,成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是不少青年學生的夢想。而隨著交流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需要熟知兩地法律的人才,因此,不少香港學生選擇中國政法大學這所法律生心中的「第一學府」。曾濤介紹,中國政法大學在香港的招生報名人數逐年遞增,且「難度不小」,學校錄取的香港學生,在中學畢業文憑考試中5門成績最高分達到25分(滿分)。
「從2012年政法大學首次招收香港免試申請學生開始,經過7年探索實踐,形成招生、學生學業管理、學生生活管理和畢業就業等環節的全流程工作機制。」曾濤介紹。
「關於本科新生,開學工作重點主要為幫助香港學生完成高中到大學的轉型,跨越不同地區的融合,對內地教育的適應,即儘快轉換、儘快認識、儘快融入大學生活。港澳臺教育中心通過家長見面會,與家長進行面對面交流和溝通,使家長首先實現角色和觀念的轉換,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通過新老生交流會、學業規劃講座等,使新生儘快實現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從老師灌輸到自主學習的認識上的轉換。」曾濤告訴記者,「之後,我們還會通過學術提升計劃、學習預警制度、學生社團建設、畢業生發展計劃等工作機制,為港澳學生提供更好的幫助和服務。」
在學校的關愛下,不少香港學生努力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中國政法大學港澳臺教育中心學生辦公室副主任鄧軼聰告訴記者,2016級香港學生呂浸仰與同一宿舍四位同學(三位香港同學、一位澳門同學)均考上研究生,其中三位通過了祖國內地的法律資格考試,「香港學生與澳門學生、內地學生一起,相互勉勵、共同進步」。
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不少香港同學對祖國的認識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在來內地就學之前,2018級香港學生饒谷誠曾有過糾結和猶豫,他這樣說:「反水貨行動,『佔中』行動,魚蛋事件等一連串的事件激起了不少港人心中的波濤,加上傳媒渲染的報導,令他們對祖國產生了種種誤解,當時的我亦是其中一位。慶幸的是,法大給予我重新了解祖國的機會。2018年8月19日,我收到了法大的錄取通知書,內心被中國法律第一學府錄取所興奮的時候,身邊有些朋友勸我不要來北京,認為留在香港才是最明智的選擇,那個時候的我糾結不已,但是最後,在家人的支持鼓勵下,我選擇不再聽信傳言,親身踏進法大,去感受真正的北京。踏入北京的第一刻,昂頭望向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我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隨後,法大的一年,更讓他堅定了愛國愛港的信念。
採訪的最後,陳浩男對記者說,他還想代表法大的香港師兄師姐告訴未來的香港新生一句話:「我們的老師、師兄師姐都會盡全力去幫助你們融入北京的生活、融入法大的生活。而且這四年在法大學習的經歷確實會帶來更廣闊的視野。所以,師弟師妹們,請好好享受這四年在軍都山下的生活吧。」
(光明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31日 05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