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自檢蘑菇出現螢光 欲起訴北京工商局 |
出現螢光的口蘑(上)和蟹棒菇(下)樣品照片。
針對「蘑菇漂白」事件,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教授12月20日透露,他和學生已自己動手檢測了蘑菇中的螢光物質,參與檢測的學生表示,在22組受檢蘑菇中,有3組在紫外分析儀下出現明顯的螢光物質斑點。何兵表示,已經讓學生草擬好訴狀,準備起訴北京市工商局。
18日,何兵發表博文《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發現市場蘑菇存在問題》,文章描述,法大學生從市場上購買蘑菇送檢北京農學院、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均碰壁。「我們找到了農業部頒布的關於如何檢測螢光粉的國家標準……國家不檢測,我們自己動手!」這項檢測在17日進行,參與檢測的是何兵的兩名學生。檢測過程持續了兩小時。何兵將有螢光反應的蘑菇照片傳到博客上,一張是蟹棒菇,另一張是口蘑,蟹棒菇的菌杆和口蘑表面有明顯的藍紫色螢光。
何兵在博客中說,檢測結果給他的最大感受是:北京市兩千多萬市民的食品安全,根本沒有保障。他表示,已經讓學生草擬好訴狀,準備狀告北京市工商局。另外,何兵還建議,不能僅僅靠工商局自己檢測,須設立制度,動員社會和廣大群眾參與,「政府應當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設立檢測機構,免費讓消費者送檢,就像工商在市場設立公平秤一樣。」
對於此事,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員表示,他們將在了解詳細情況後再作答覆。
何兵檢測試驗
★檢測儀器:參加檢測的法學院研一學生慶啟辰說,按照農業部發布的《食用菌中螢光物質的檢測》標準,他從某儀器經銷公司購買了一臺紫外分析儀,約1000餘元。檢測中他和另一名學生戴著塑料手套防止汙染樣品。
★檢測地點:法學院某辦公室。
★檢測樣本:本月8日,何兵的13名研究生在海澱、東城、西城、朝陽、豐臺、昌平的17個超市和市場隨機購買新鮮食用菌,包括平菇、口蘑、金針菇等七種常見品,每個菇種稱取一兩斤。蘑菇樣品採集完全隨機,來源以露天菜市場為主,規模都不大,最大的採集點是一家大超市。這些蘑菇在本月10日曾送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要求檢測,遭婉拒後,被凍在冰櫃裡封存至今。
慶啟辰說,實驗前先剔除凍壞的部分蘑菇,然後洗淨。冰櫃裡共22袋蘑菇,每袋取一點,放在紫外分析儀下照射。
★檢測過程:按照檢測標準的4個要求步驟,將蘑菇放入清潔的培養皿,置於紫外分析儀下——固定數位相機,關閉閃光燈,調焦——避光條件下,調整紫外燈,觀察是否有可見藍紫色螢光,拍照——不對原始照片做任何處理。
★檢測結果:慶啟辰說,22袋蘑菇中,共有3袋蘑菇在接受照射時出現螢光,另一張照片螢光不太明顯,就沒有放在網上。
觀點
僅靠紫外線難定「漂白」
科學松鼠會、科普專欄作家瘦駝稱,「蘑菇體內存在的木質素就是一種螢光物質,蘑菇本身所含的木質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也會產生藍綠色的螢光。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蘑菇的培養液中含有的秸稈或木屑也屬於可以被紫外線激發出螢光的物質。平時大家買蘑菇的時候,會看到有一些白色或棕色的顆粒,這些物質中都有可能激發出螢光。因此,僅用紫外線照射蘑菇,然後看它是否會發出螢光,是不足以判斷蘑菇是否被工業螢光增白劑汙染的。不同種類的蘑菇中含有的木質素多少不同。」
對於政法大學教授何兵的檢測方式,瘦駝表示「沒有看到實驗過程」故不便評價。「雖然我不知道農業部關於食用菌中螢光檢測的具體標準,但依我的經驗來看,僅用紫外分析儀照射,就能用照相機拍出含有如此明顯螢光的圖片確實不太正常,正常情況下螢光不會那麼強烈。」
瘦駝認為,紫外分析儀只能間接檢測蘑菇中是否含有能激發螢光的物質,但無法準確判斷蘑菇是否被螢光增白劑汙染。「如果蘑菇受到螢光增白劑的汙染,用紫外分析儀確實是可以檢測出螢光的。但是,檢測的蘑菇中激發螢光的物質是否確實為螢光增白劑還不好說,不同螢光物質也有可能激發出同樣程度的螢光,僅從照相機拍攝的圖片就能判斷出激發螢光的物質也不準確。這一切都有待更精確的檢測,如採用檢測農藥殘留的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等方式可以精確到分子檢測,那才是確定激發螢光物質的直接手段。」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