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蘑菇引發市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晚報記者 任國強 現場圖片 |
上海未現螢光菇
雙孢蘑菇是漂白「重災區」
螢光增白劑已成入市必檢項目 網絡泛濫蘑菇漂白劑
小小蘑菇引發市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晚報記者 張鈺芸 報導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張皓,在實驗室對消費者常吃的16種食用菌進行檢測後發現,來自北京、福建等市場上超九成的鮮蘑菇都被螢光增白劑汙染。專家稱,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儘管北京工商局相關人士隨後表示,其結果「不具科學性」,但依舊引發了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那上海市場的鮮蘑菇是否安全呢?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螢光蘑菇」未現上海市場
在張皓的實驗中,除了一份「有機金針菇」和兩份幹蘑菇中沒有檢出螢光增白劑,其他十多份樣品全是「螢光蘑菇」,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都殘留有螢光增白劑。根據資料顯示,螢光增白劑是一類精細化工產品,嚴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體吸收後,會影響神經系統,大大削弱人體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同時還可導致細胞畸變,過量接觸,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記者昨天採訪了本市各大農貿批發市場和超市,市場負責人均表示,螢光增白劑早已是蘑菇等菌類進入市場時的必檢項目,近期更是加強檢查,目前尚未發現有蘑菇不達標。
「前幾年,上海曾經發現過被螢光增白劑汙染的蘑菇,工商部門和批發市場相當重視,進行大力整治,一旦檢測出含有螢光增白劑成分,一律不準進入市場售賣,近幾年已很少再有『螢光蘑菇』出現。 」上海江楊批發市場副總經理彭飆說,隨著天氣漸冷,目前已經進入菌菇的消費旺季,江楊市場每天要批發好幾噸的菌菇,但在螢光增白劑這一項目檢測上,都是合格的。
「目前我們市場銷售的蘑菇大多來自浙江平湖,在前幾年的 『螢光蘑菇』事件後,我們就和當地合作社聯繫,加強生產管理,並多次考察。」彭飆表示,由於路途近能夠保證新鮮度,在加強管理後,已經很少有人會用螢光漂白劑了。
「黑白」蘑菇市場都有售
儘管上海的鮮蘑菇並未遭受螢光劑的汙染,但記者昨天走訪曹安蔬菜批發市場,以及一些小菜場後發現,「黑白」蘑菇均有出售。有攤主透露,那些帶有泥土顆粒的「黑蘑菇」是未經漂白的,白乎乎的溼蘑菇則被添加了漂白粉的水清洗過。
記者昨天下午在曹安批發市場的菌菇區看到,幾乎每一個攤位上均有兩種蘑菇出售,一種帶著泥土顆粒的蘑菇儘管賣相不好,批發價卻要5.5元到6元一斤。另一種白白胖胖,甚至個頭也大一些的蘑菇則只要4.5元一斤。
記者摸了摸兩種蘑菇,發現前者比較粗糙乾燥,後者則觸手細膩,還有些溼滑,蘑菇傘面上幾乎沒什麼鏽斑。攤主說,白蘑菇用水清洗過,水分較多,所以價格較便宜。而當記者追問是用什麼水洗的時候,他也從一直開始堅持的「清水」,變成了「加了一點點的漂白粉」。
當記者向另一位攤主詢問時,她卻很爽快地表示,就是用漂白粉泡水洗的,「都是我們自己洗的」。這名攤主說,黑黑的幹蘑菇大多是市民買來自己在家燒著吃的,洗過的溼蘑菇則基本進飯店、食堂等。 「買回去不用再洗了,他們也是圖省事,用漂白粉洗要比清水乾淨多了,炒出來的菜賣相也更好。 」她還強調,漂白粉洗蘑菇「肯定沒事兒」。「本來漂白粉就是消毒的,我們用的量也不多,市場裡也檢查,都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
漂白蘑菇美觀又增重
「剛從地裡採摘的新鮮蘑菇一朵朵都是雪白的,最多沾上一些土粒,完全不需要用漂白粉兌水來清洗。 」黃祖德的凌江食用菌農業合作社在浦東高橋食用菌試驗示範基地種植多年,生產的菌菇大多供應超市,他說,經銷商漂白清洗蘑菇大多是為了除去蘑菇不新鮮後產生的鏽斑,同時也能增重20%到30%。
據悉,新鮮的蘑菇採摘下來後,在18℃以上的常溫天氣容易 「變色」,因此新鮮蘑菇採摘下來後,一定要低溫冷藏,可以保存5天—6天,但長途運輸而來的蘑菇有時保存條件沒有這麼好。如果在採摘、運輸過程中,不小心碰擦到了蘑菇,其表面很容易出現黃褐色的鏽斑,影響外觀。如果蘑菇是來自福建等較遠的產地,運輸所用的時間長,就更容易在路上整體「變色」,為了賣出一個好價錢,經銷商往往會對其進行「美容」。 「這樣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因為浸水增重價格反而便宜,所以市場不小。 」
此外,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研究員張先生表示,在所有菌菇中,雙孢蘑菇是使用漂白劑的「重災區」,因為香菇、草菇等菌菇本來就有顏色,即使是杏鮑菇、白靈菇也微微泛黃,只有它是白色傘狀。 「其實雙孢蘑菇有兩個品種,一種是我們常見的雪白傘面,另一種則天生的淺棕色,但大部分消費者只知道前者,覺得雪白的蘑菇才新鮮,所以後者也常常被『漂白』。 」
網售漂白劑五花八門
由於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大多數經銷商使用的漂白劑都是最常見的漂白粉,記者在網上查詢後發現,各種成分的蘑菇漂白劑五花八門,均可在網上買到。
業內人士表示,漂白粉用作消毒劑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價格便宜,使用方便現在仍被廣泛用於飲水、汙水、汙染環境消毒等,將漂白粉兌水後清洗消毒蔬果也很常見,關鍵是其用量和品種。 「一般情況下,漂白粉對人體基本無害。但如果漂白粉量過大,或使用不當,或用工業漂白粉代替民用漂白粉,就會對人造成毒害了。 」
事實上,蘑菇漂白早已不是業內的秘密,記者在網上輸入 「蘑菇漂白劑」後發現,除了被禁止使用的螢光增白劑和最常見的漂白粉,不少打著「綠色環保」旗號的蘑菇漂白劑正在網上銷售,二氧化鈦、二氧化氯、二氧化碳等成分均有出現,並統統主打不含硫。
上海一家工廠的蘑菇漂白劑以食品級二氧化鈦為主要成分,其銷售經理稱,食品級二氧化鈦適用於各類增加乳白度的食品中,如奶味飲料、布丁、奶凍、活性乳、麵條、粉條、豆腐等,用它來給蘑菇增白是非常安全的。 「只要用5公斤的二氧化鈦,兌上一噸的水,溶解後將蘑菇放入靜置半小時,就能清洗乾淨,成本只有130元,還能反覆使用。 」他表示,這種產品主要售往福建等地。
此外,記者發現以二氧化氯、二氧化碳為主要成分的漂白劑也有出售。一家鄭州公司打出的廣告詞中稱,這款蘑菇漂白劑可以保持蘑菇的天然色澤,能有效延長蘑菇的貨架期,並對蘑菇的防腐防黴也有積極的作用,不但能用於各種食用菌,也可用於魔芋、蘿蔔、魚片、果脯等漂白。
晚報提醒
多數漂白劑安全不靠譜
究竟這些所謂的蘑菇漂白劑是否安全呢?由於二氧化鈦等屬於食品添加劑,記者昨天採訪了上海食品添加劑協會副秘書長吉鶴立,他表示,部分產品仍存在隱患。
「二氧化鈦又稱為鈦白粉,食品級二氧化鈦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飲料、果凍等產品中,使用後產品會呈現乳白色。」不過,吉鶴立表示,沒有任何國家規定,允許其作為漂白劑來使用。 「在其作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疇內,國家標準對二氧化鈦的用量、用法有著嚴格規定,但它突破了這一範疇,無標準可循,就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此外,穩定態的二氧化氯則可以添加在食品中,不少出口國外的罐頭蘑菇就是用它來漂白的,但鮮蘑菇由於含水量不足,並不能起到作用。而螢光增白劑等屬於化學物質,用其漂白肯定有危害, 「和人體接觸就會產生危害」。
辨別漂白蘑菇一看二摸三聞
對於如何分辨蘑菇是否含有螢光增白劑等,業內人士說,一看顏色:含螢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覺,不含螢光增白劑的,菇面呈白色或稍微帶黃;二摸蘑菇表面:含有螢光增白劑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溼潤感,還有些表面有粉末狀東西,不含螢光增白劑的菇面發澀,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較粗糙、乾燥;三聞味道,正常白蘑菇聞起來有一股自然清香,被漂白的蘑菇可能會有漂白粉的刺激性味道。
(責任編輯: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