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漂洗」廠房內,用於「漂洗」蘑菇的池子和工具。
日前,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教授發博文稱,針對「蘑菇漂白」事件,他組織學生在北京市(含郊區縣)採集22組蘑菇樣品,通過自購的紫外分析儀檢測,發現3組樣品存在明顯的螢光斑點。何兵表示,準備起訴一家民營檢測機構及北京市工商局。
對此,有學者認為,蘑菇普遍存在一定螢光物質,理論上僅紫外線照射不足以判定是否遭螢光增白劑漂白,但不排除確曾被漂白。也有食用菌學者認為,禁止水洗口蘑進入市場,不失為好辦法。
教授自購儀器測螢光
據何兵稱,他曾將在市場上採集的蘑菇樣品送往多個檢測機構,但均遭到拒絕或以某種理由推脫。一家檢測機構原本已接受其檢測樣本,但最終告知其,限於某種原因,檢測不能進行。
本月17日,分別從市區及郊區縣多個超市採集的22組蘑菇被放置於紫外燈下檢測,其中包括口蘑、平菇等7種蘑菇。何兵說,他們從相關部門拿到於2006年農業部頒發的《食用菌中螢光物質的檢測》標準。「國家不檢測,我們自己動手。」
據一名參與檢測的研一學生說,按照上述檢測標準的具體步驟,在避光條件下,其中3組蘑菇在紫外燈下顯現出藍紫色光斑。
「北京市兩千多萬市民的食品安全,根本沒有保障。」何兵在博客中稱,作為事件的後續,他已經讓學生草擬好訴狀,準備狀告北京市工商局和一家檢測機構。「一個是行政訴訟,一個是民事訴訟。」
何兵博文中稱,北京市場兩千萬市民的食品安全,不能僅僅靠工商局自己檢測。必須設立制度,動員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政府應當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設立檢測機構,免費讓消費者送檢。此外,要鼓勵社會資金設立檢測機構,用市場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修訂規則,加大對不安全食品的賠償和處罰力度等。
工商稱了解情況後答覆
對於此事,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員表示,他們將在了解詳細情況後再作答覆。
- 觀點
有螢光難以認定蘑菇被漂白
科學松鼠會成員,科普作家瘦駝曾發表文章稱,蘑菇內部普遍存在的木質素就是螢光物質。在紫外線的激發下,它會產生藍綠色螢光。所以從理論上說,僅用紫外線照射蘑菇,還不足以判斷蘑菇是否被螢光增白劑汙染。但蘑菇被進行螢光增白劑處理的可能性,仍舊不能排除。
在食品工業中,對付蘑菇酶促褐變的常見方法,是用亞硫酸鹽或者半胱氨酸溶液浸泡,而這些方法都不能長時間讓鮮蘑保持白嫩。用螢光增白劑的確可以讓蘑菇保持鮮亮的時間更長。
學者贊同禁止水洗蘑菇入市
日前,農科院食用菌研究工作人員黃先生表示,口蘑的採摘和保存要求較高,需要低溫保存,如果保存不善,幾個小時內就會發生黴變,呈現褐色或者黃褐色。而且口蘑不能清水漂洗或者磕碰,否則也會發生黴變,呈現褐色或者黃褐色。
如果蘑菇用清水洗而沒有使用添加劑的話,不會維持原始的白色,而且會影響口蘑品質。其表示,有些地方直接禁止水洗口蘑進入市場是個不錯的控制辦法。
- 探訪
有口蘑在銷售前被「漂洗」
昨日下午2時許,記者再次來到新發地中央交易市場銷售蘑菇的地方發現,市場工作人員正在對口蘑銷售進行檢查,一輛銷售一半的大車由於不能出示檢測報告被檢查人員詢問並提取了樣本。市場工作人員表示,市場內禁止銷售「漂洗」的口蘑,而且銷售蘑菇要有檢測合格報告,否則會被清理出市場。
銷售
「洗過的」口蘑市場有售
12月10日下午1時許,一輛白色箱式貨車停靠在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西門一側的路邊,在狹窄的過道一側放著臺秤。幾名商販在進行口蘑交易。一位年輕女子對正在記帳的人說:「兩筐幹的,一筐洗的。」
當記者佯裝買家上前詢問價錢時,一名男子說「看你挺眼生的,沒見過你啊。」當記者表示自己以前在菌類交易大廳進貨時,其才將信將疑地告訴記者價錢,但是對於口蘑是否經過「漂洗」沒有回答。
在新發地中央批發市場銷售蘑菇的某商鋪前,一輛紅頭白箱的大車每天下午1時左右來此銷售口蘑。該經營者稱其口蘑都是「洗過的,但沒有螢光粉,只用清水洗,很多商戶都在這裡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