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輔導/長春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020-11-27 搜狐網

原標題:高一物理輔導/長春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第一節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恆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於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為是靜止的。

質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點。

2.質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它通過的距離

3.質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複雜的問題得到簡化。(為便於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錶指示的一個讀數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第三節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後無窮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節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於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量值—初態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量,加速度是性質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第六節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係的曲線。(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係的圖線。(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和。

第二章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第一、二節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物體僅在中立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模型)。在空氣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的影響,與物體重量無關。

2.伽利略的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假設→運用邏輯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常量,稱為重力加速度(g)。g=9.8m/s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其大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vt2=2gs

豎直上拋運動

1.處理方法:分段法(上升過程a=-g,下降過程為自由落體),整體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2

2.上升到最高點時間t=v0/g,上升到最高點所用時間與回落到拋出點所用時間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2g

第三節勻變速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論:1)v=vt/2

2)S2—S1=S3—S2=S4—S3=……=△S=aT2

3)初速度為0的n個連續相等的時間內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為0的n個連續相等的位移內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減少誤差→逐差法)

6)vt2—v02=2as

第四節汽車行駛安全

1.停車距離=反應距離(車速×反應時間)+剎車距離(勻減速)

2.安全距離≥停車距離

3.剎車距離的大小取決於車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問題:抓住兩物體速度相等時滿足的臨界條件,時間及位移關係,臨界狀態(勻減速至靜止)。可用圖象法解題。

第三章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係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後,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後,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於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杆方向;硬杆彈力可不沿杆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係數(倔強係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並聯:串聯:1/k=1/k1+1/k2並聯:k=k1+k2

第二節研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0<μ<1。

5.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最大限度,這個最大值叫最大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第三節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度(同一物體上標度應當統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麼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係。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兩分力垂直時,F=F12+F22,當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最大:F=F1+F2

4)當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合力最小:F=|F1—F2|

5)當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F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第五節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

如果幾個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於同一點(該點不一定在物體上),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尋找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物體保持靜止或者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叫平衡狀態。

2.物體如果受到共點力的作用且處於平衡狀態,就叫做共點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其平衡條件是這兩個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個矢量分解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上,利於處理多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1.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物體對它的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質:物質性(必有施/手力物體),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線

異: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時性(產生、變化、小時),異體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質。平衡力不具備同時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質可不同。

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頓第三定律適用於任何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狀態無關。二力的產生和消失同時,無先後之分。二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各自分別產生作用效果。

第四章力與運動

第一節伽利略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見P76、77,以及單擺實驗)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3.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受力、運動狀態無關,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體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受外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節影響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體運動與受力的關係

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力、物體質量的關係(實驗設計見B書P93)

第四節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1.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數值等於使單位質量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國際單位制中k=1。

4.當物體從某種特徵到另一種特徵時,發生質的飛躍的轉折狀態叫做臨界狀態。

5.極限分析法(預測和處理臨界問題):通過恰當地選取某個變化的物理量將其推向極端,從而把臨界現象暴露出來。

6.牛頓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與合外力任意時刻方向相同

2)瞬時性: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對性:a是相對於慣性系的,牛頓第二定律只在慣性系中成立。

4)獨立性: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產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對方影響。

5)同體性:研究對象的統一性。

第五節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解題思路:物體的受力情況?牛頓第二定律?a?運動學公式?物體的運動情況

第六節超重與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超重現象(視重>物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失重現象(物重

2.只要豎直方向的a≠0,物體一定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

3.視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儀器稱值)。

4.實重:實際重力(來源於萬有引力)。

5.N=G+ma(設豎直向上為正方向,與v無關)

6.完全失重:一個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為零,達到失重現象的極限的現象,此時a=g=9.8m/s2。

7.自然界中落體加速度不大於g,人工加速使落體加速度大於g,則落體對上方物體(如果有)產生壓力,或對下方牽繩產生拉力。

第七節力學單位

單位制的意義

1.單位制是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單位體制。

2.基本單位可任意選定,導出單位則由定義方程式與比例係數確定的。基本單位選取的不同,組成的單位制也不同。

國際單位制中的力學單位

1.國際單位制(符號——單位):時間(t)——s,長度(l)——m,質量(m)——kg,電流(I)——A,物質的量(n)——mol,熱力學溫度——K,發光強度——cd(坎培拉)

2.1N:使1kg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即1N=1kg·m/s2。

3.常見單位換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裡=1.6093km。

附:力學知識點歸納

第一章定義: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點:

(1)力具有物質性: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說明:①對某一物體而言,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施力物體。

②並非先有施力物體,後有受力物體

(2)力具有相互性:一個力總是關聯著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說明:①相互作用的物體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不接觸。

②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5)力的種類:

①根據力的性質命名: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

②根據效果命名:如壓力、拉力、動力、阻力、向心力、回復力等。

說明:根據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力,性質可以相同;同一名稱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重力

定義: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說明:①地球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④在兩極時重力等於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時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說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緯度越高,同一物體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體在兩極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個物體的重力不受運動狀態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它力也無關係。

③在處理物理問題時,一般認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變。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即垂直於水平面)

說明:①在兩極與在赤道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響,與運動狀態也沒有關係。

(3)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

重心的確定:①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形狀規則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

②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與物體的形狀、質量分布有關。

③薄板形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說明:①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②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處的位置及放置狀態和運動狀態無關。

③引入重心概念後,研究具體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於重心的一個力來表示,於是原來的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

彈力

(1)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說明:①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有的形變及其微小。

②彈性形變:撤去外力後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簡稱形變。

(2)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說明:①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

②彈力是一種接觸力,必存在於接觸的物體間,作用點為接觸點。

③彈力必須產生在同時形變的兩物體間。

④彈力與彈性形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3)彈力的方向: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幾種典型的產生彈力的理想模型:

①輕繩的拉力(張力)方向沿繩收縮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②點與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平面;點與曲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曲面接觸點所在切面。

③平面與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平面,且指向受力物體;球面與球面接觸,彈力方向沿兩球球心連線方向,且指向受力物體。

(4)大小:彈簧在彈性限度內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勁度係數,表示彈簧本身的一種屬性,k僅與彈簧的材料、粗細、長度有關,而與運動狀態、所處位置無關。其他物體的彈力應根據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運動學規律計算。

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於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於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B.兩物體發生形變;C.兩物體發生了相對滑動;D.接觸面不光滑。

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說明: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ⅴ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於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物體相接觸;B.相接觸面不光滑;C.兩物體有形變;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②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ⅲ靜摩擦力的大小:兩物體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範圍0<F≤Fm,其中Fm為兩個物體間的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大小應根據實際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進行計算。

說明: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範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最大靜摩擦力大小決定於正壓力與最大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儘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並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於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複分析。

力的合成

求幾個共點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與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一條直線上兩力合成,在規定正方向後,可利用代數運算。

(3)互成角度共點力互成的分析

①兩個力合力的取值範圍是|F1——F2|≤F≤F1+F2

②共點的三個力,如果任意兩個力的合力最小值小於或等於第三個力,那麼這三個共點力的合力可能等於零。

③同時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共點力才能合成(同時性和同體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於某一個分力。

力的分解

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已知兩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個力的兩個分力,如不限制條件有無數組解。

要得到唯一確定的解應附加一些條件:

①已知合力和兩分力的方向,可求得兩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個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個分力F1的大小與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若F1=Fsinθ或F1≥F有一組解

若F>F1>Fsinθ有兩組解

若F<Fsinθ無解

(3)在實際問題中,一般根據力的作用效果或處理問題的方便需要進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題思路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係求解的幾何問題。因此其解題思路可表示為:

必須注意:把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僅是一種等效替代關係,不能認為在這兩個分力方向上有兩個施力物體。

矢量與標量

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來確定的物理量叫矢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

矢量由平行四邊形定則運算;標量用代數方法運算。

一條直線上的矢量在規定了正方向後,可用正負號表示其方向。

思維升華——規律·方法·思路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體的受力情況不同,物體可處於不同的運動狀態,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主要是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與周圍物體的接觸情況來考慮。具體的方法是:

1.確定研究對象,找出所有施力物體

確定所研究的物體,找出周圍對它施力的物體,得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

(1)如果所研究的物體為A,與A接觸的物體有B、C、D……就應該找出「B對A」、「C對A」、「D對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對B」、「A對C」等的作用力也作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可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的對象上;

(3)物體受到的每個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體;

(4)分析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後,要檢查能否使研究對象處於題目所給出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等),否則會發生多力或漏力現象。

2.按步驟分析物體受力

為了防止出現多力或漏力現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按如下步驟進行:

(1)先分析物體受重力。

(2)其研究對象與周圍物體有接觸,則分析彈力或摩擦力,依次對每個接觸面(點)分析,若有擠壓則有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則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牽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畫出物體力的示意圖

(1)在作物體受力示意圖時,物體所受的某個力和這個力的分力,不能重複的列為物體的受力,力的合成與分解過程是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過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認為是物體所受的力。

(2)作物體是力的示意圖時,要用字母代號標出物體所受的每一個力。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處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複雜問題上的一種簡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於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的運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

(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儘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兩坐標軸分解的力儘可能少。

(2)分別將各個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這是處理多個作用下物體平衡物體的好辦法,以後會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勻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個常量

1、加速度a與速度V的關係符合下式:V==at,t為時間變量,

我們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單位時間內的平均變化率。

2、V==at是一個直線方程,它相當於數學上的y=kx(V相當於y,t相當於x,a相當於k)

數學知識指出,k是特定直線y=kx的斜率,

直線斜率有如下性質:

(1)不同直線(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數值不等

(2)同一直線上斜率的數值,處處相等(與y和x的數值無關)

(3)直線斜率的數值,可以通過y和x的數值來求算:

k==y/x

(4)雖然k==y/x,但是,y==0,x==0,k不為零。

仿此,

(1)不同運動的加速度,數值不等

(2)同一運動的加速度數值,處處相等(與V和t的數值無關)

(3)運動的加速度數值,可以通過V和t的數值來求算:

==V/t

(4)雖然a==V/t,但是V==0(由靜止開始雲動),t==0,但a不為零。

.變加速運動中的物體加速度在減小而速度卻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為零的物體速度大小卻可能不變。(這兩句怎麼理解啊??舉幾個例子?

變加速運動中加速度減小速度當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那麼速度就是增加的,與加速度大小沒有關係,例如從一個半圓形軌道上滑下的一個木塊,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減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才改變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麼速度就得改變,如果想讓速度大小不變,那麼就得讓它的方向改變,如勻速圓周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且不為0,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但大小不變。

剎車方面應用題:汽車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在0.8s之後才能作出反應,馬上制動,這個時間稱為反應時間。若汽車剎車時能產生最大加速度為5米每二次方秒,從汽車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馬上制動剎車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問該汽車的剎車距離為多少?(最好附些過程,謝謝)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麼停止需要3秒鐘

3秒通過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應時間是0.8秒 s=0.8*15=12

總的距離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線運動」是放在「力」之後的,在力這一章先講矢量及其算法,然後是利用矢量運算法則學習力的計算。現在倒過來了。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這這章內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體運動前後位置的變化,即由開始位置指向結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體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速運動(叫變速運動),速度就又有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瞬時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物體速度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加速運動(叫變加速運動),加速度就又有瞬時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移上),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瞬時加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加速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012-02-07 18:35 來源:高分網 作者:timeivy
  •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識點總結,公式學得越好,做題也就越輕鬆!
    對於剛進入高中時期的學生來講,高中物理確實比初中難度一下字推升了一大截。而且很多學校物理老師出題也喜歡一下子出的很難,所以也不用急,慢慢的學生適應了就好了。而要想學好物理,首先要認真理解物理各種概念和定理,每次物理課後一定要好好複習,深入理解下課上的內容。
  • 準高二同學必看:物理必修1 常考知識點總結,這個暑假逆襲翻盤
    既是對高一學習的總結,又開啟了高三學習的新篇章,所以這一年非常重要。即將到來的暑假正好是對高一所學,特別是最令理科生頭疼的物理(必修1)進行總結、夯實基礎的好時機,所以,準高二的同學們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暑假,成績中遊、中下遊的同學們極有可能通過這個暑假的學習,能夠「鹹魚翻身」,開學以更紮實的基礎迎接高二的到來。
  • 高一化學難懂?化學「必修一」超全知識點整理,滿滿的乾貨!
    高一馬上要結束了,很多同學對高中化學必修一的內容還是很模糊,「必修一」在整個高中學習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必修一都學不會,那在以後的化學學習中就想掉進「坑裡」,無法翻身。對於初學者來說,高中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化學不僅需要反覆記憶,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要學會總結歸納。高中化學必修一在高考中佔的分值也比較大,不要等到高三總複習回頭撿高一的內容,會耽誤你整個總複習的進度,而且效果不好。建議在高一、高二把所學的知識點吃透,等到高三總複習時,你會很輕鬆的查漏補缺,快速上分。
  • 我賭你的槍不會物理!高一高二暑期看—物理必修1~選修3-5公式全
    童鞋們好,物理對很多童鞋來說,是困難的,高中的基礎稍微差一點的,在課堂上稍微開點小差,就錯過這個知識點或是錯過那個知識點,後面就會接不上。本文學姐就為學弟學妹們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全匯總(必修1~選修3-5),內含重點概念,以及重要補充,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 初升高暑假銜接: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開學當學霸!
    初升高暑假銜接: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開學當學霸!暑假過半,新學期開學僅剩二十多天了,這兩天,找我們拿學習資料的同學越來越多了,這些同學就想要在暑假裡,提前預習新學期的知識,爭取在新學期,自己的成績孩子再上一層樓。
  • 高中特訓,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頁精華版(可列印收藏)
    對於高中生來說,化學要背誦的內容很多,知識點分散且零碎,所以難度係數也較大。數學和物理要求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而化學背的書,加上適當的,考試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so同學們,注意了!!!我這暴脾氣,你那不就是基本的知識點都不會嗎?就是懶得啊,學姐真心勸你好好看看書吧,基礎知識牢靠的話,70+還是可以穩拿到手的。別讓化學限制了你考清華北大!北北學姐為大家整理了「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家可以領取一份電子版,希望能幫到同學們快速提高成績,決戰高考!
  • 高中物理重要知識點總結(表格版),高一、高二、高三都能用
    高中物理成績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把握好高三的複習衝刺,是你快速趕超他人的關鍵!有些人高三了,還是沒有找到正確的複習方法,結果只能是白費力氣,成績沒有一點點起色。也有很多同學,高一、高二的時候沒有學好。靠著高三用正確的複習方法和答題技巧技巧,逆襲高考物理,成績從三四十分,逆襲到了七八十分。不管大家之前的基礎怎麼樣,仔細看這篇文章,一樣可以。高中物理學習需要構建知識體系高中物理考試並不是單一的考察公式,而是考察同學們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所以想要提分的同學,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所學的知識點梳理一遍。高中三年的物理知識點已經給大家整理好了。
  • 高一數學必修知識點(一)(附word下載版)
    高一數學必修知識點(一)(附word下載版) 來源:本站原創 2011-06-16 17:51:14 高一數學必修知識點(一)(附word下載版)
  • 高一高二期末複習必備: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必修123全,可列印
    童鞋們好哇,期末將至,學姐讀研都有好多要複習的,何況你們高中生呢高中生物其實很簡單的,也是高中九科裡面最容易滿分的一科(或者超90)高中生物的考試中,題很多很雜,雖然每個知識點都很簡單,但是免不了有失誤和知識盲點雖然容易出錯,但是每道題的分值都很小所以就要求高中的小可愛們在複習時
  • 高一物理必修一最全的考點整理,考點早知道,期末考試拿高分
    高一物理必修一四大考點詳解,獻給那些即將參加高考和期末考試的學子們很高興尖子生數理化教育又跟大家見面了。很多考生進入高中一年或者兩年或者三年了,物理課程都沒有學明白,物理成績最高不超過50分,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 高一物理
    高一物理問題:摩擦生熱中摩擦力為何必須是滑動摩擦力?王尚老師對該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答疑。具體如下:公式中的△x的意義,兩個物體必須有相對滑動,這就說明在兩物體界面上肯定是滑動摩擦力,而不能是靜摩擦力;靜摩擦力要求兩個物體之間不能有相對滑動(您翻看下高一物理必修1的課本,是不是這樣說的)。所以如果試卷有一道選擇題,某選項認為靜摩擦力能產生摩擦熱,這個選項肯定是錯的。這部分內容不熟悉了,有必要去複習下物理必修1中講到的動靜兩類摩擦力的概念。
  • 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和加速度,這樣學,輕鬆拿下滿分
    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和加速度詳解,教你輕鬆拿下滿分hello,這裡是尖子生數理化教育,很高興又跟大家在這裡見面了。這次課程咱們來講一下速度和加速度,教你輕鬆入門高一物理。
  • 高中物理不簡單,但高一到高三也就這60個基礎,各知識點必刷集
    曾輔導過一個復讀生,她的數學很高分,都是130分左右,但是就是不好物理,導致物理的分數70來分,怎麼辦,就選擇了復讀!看了一篇她的複習計劃,物理基本都是跟著物理老師複習到哪就複習到那,沒有思路去開拓!果然,去年的高考,物理考了83分,終於考上了重點一本線!所以,基礎得分吃透好才是物理最為關鍵的!而物理高一到高三的也不過才60來個基礎點!做好基礎知識點的必刷吃透非常重要!下面是洪老師高考必備資料庫,600來頁從高一到高三的全部基礎知識點複習吃透大全!
  • 高一物理曲線運動知識點總結,非常全面,全部吃透秒變學霸!
    曲線運動是高中物理分量較重的一個知識板塊,主幹知識有平拋運動和圓周運動、天體運動。平拋運動和圓周運動的知識將在高二的物理學習中用到,因此,學好曲線運動的知識很重要。曲線運動的特徵是:質點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在發生變化,各時刻的速度方向均沿軌跡的切線方向。
  • 高一物理必修一之加速度基礎習練習和詳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之加速度習題練習hello,這裡是尖子生數理化教育。今天這次課程咱們將帶著高一新生一起來練習一下加速度相關的習題。習題一覽一 判斷正誤1 加速度是標量。()2 加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3 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4 加速度表示的是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
  •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功能關係考點一:功的計算
    #高中物理我們在高一上學期必修一中最後一章已經學習了牛頓三定律,現在我們在必修二的最後一章開始學習功能關係,為什麼要學功?因為物體在做變速運動過程中不僅速度、位移、路程在變化,同時也伴隨著能量的變化,例如初中我們學過將一個小球從高處釋放,它在下落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同時伴隨著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因為這些能量的轉化是以做功的形式轉化的,我們要想知道能量轉化多少,首先要知道力做了多少功。
  • @初一高一學生,名師周末在線公益輔導!含數學、物理、英語三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名師輔導課業,免費!青島的初一、高一學生有福了!1月6日,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舉辦的名師在線公益輔導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從1月9日-10日起,青島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名師在線公益輔導。
  • 高一物理必修二:動能定理與機械能守恆知識總結
    #高中物理#在高一物理必修二中,我們學習了動能定理與機械能守恆,可是學習完二者之後,好多同學處於迷茫的狀態,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動能定理,什麼時候用機械能守恆,下面我們對二者做一下詳細介紹。一、動能定理請點擊輸1.內容: 物體所受合力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量
  • 「新高一」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區別
    有的同學初中物理成績不錯,到了高中就好像學不懂了;還有的同學,高一物理成績不錯,到了高二成績就飛速下滑。為什麼高中物理這麼難學?初中物理的學習靠記憶且記憶量不大,而高中物理學習靠理解和邏輯推理。6. 初中物理的習題相對簡單,甚至家長都可以輔導自己孩子。而高中物理的習題難度大、題量多。即使家長是高學歷人才,也很難站在高中生應有的邏輯角度和學習能力去輔導孩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