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快報
新年開門紅過後,機構抱團股出現分化,機構加緊「摸底」上市公司。2021年以來機構已經調研了136家公司,平均每個工作日有15家公司獲機構調研。從行業上看,電子、計算機兩行業較受機構關注。
「機構抱團股」出現分化
2021年以來,市場結構性行情越發突出;與此同進,「開門紅」過後機構抱團股也出現了分化。據了解,在近日部分機構抱團的大白馬股價頻頻出現「跳水」後,市場間開始質疑機構抱團股。而另一方面,相關個股也開始出現分化,以寧德時代(300750)和五糧液(000858)為例,兩股在1月8日分別大跌2.11%和3.94%以來,至今均已較高位跌去超過10%。
事實上,隨著A股結構性行情分化愈趨明顯,「機構抱團股」也成為市場熱議爭論的焦點。興業證券策略王德倫團隊研究了六輪抱團行情指出,2003年至今,機構投資者大致經歷六輪或有交錯的抱團,其中抱團板塊四次解散和切換,根源均為板塊基本面出現根本性變化。王德倫團隊在研究中稱,此輪「消費+科技」核心資產估值不斷創新高原因在於,一是源於2020年一季度企業盈利受影響,致使PE抬升,二是貨幣寬鬆,利率普遍下行,估值的錨出現變化。
關於「機構抱團股」分化,某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年末歲初都是基金經理進行調倉的重要時間節點。大多數公司的年度考核時點是每年12月31日,因此12月基金經理也會選擇更為保守的投資策略,均衡配置跟上市場節奏。「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基金經理自已會研究聽報告做判斷,對新一年的投資進行規劃;另一方面基金經理也會根據自已的判斷,順應市場趨勢和把握方向,開啟新一年的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機構抱團股使得市場分化越發明顯。長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向威達指出,從中長期看,A股的估值分化很可能還遠遠沒有到頭,此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國際化的反映。比如美股,據統計蘋果、谷歌、亞馬遜等美股市場前5隻股票的市值已經佔到整個標普500一半的市值。納斯達克的整體估值比中國的創業板整體估值並沒有低很多,但是其個股估值的中位數卻大大低於中國創業板個股估值的中位數,說明其估值分化的程度遠遠超過中國的創業板市場。
機構新年以來「摸底」136股
基於以上種種,機構加緊了對上市公司的「摸底」。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止1月14日,2021年以來已有136家公司接受機構調研。其中,67家公司被10家以上(含)機構組團調研。按期間9個交易日算,平均每個工作日有15家公司獲機構調研。
當中,諾德股份(600110)、立昂微(605358)、華陽集團(002906)、信維通信(300136)、蒙娜麗莎(002918)、宋城演藝(300144)、雲南白藥(000538)、海康威視(002415)、杭可科技(688006)、德生科技(002908)等10家公司接受超過50家機構調研,而諾德股份、立昂微2家公司獲超過100家機構抱團調研。
最受機構關注的是諾德股份。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公司合計接待了包括41家基金公司、14家證券公司、16家陽光私募、12家險資、2家QFII等在內的127家機構密集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加速放量,鋰電銅箔的下遊市場需求強勁。主營鋰電池用電解銅箔的諾德股份受到市場的關注。據了解,諾德股份生產的鋰電池用電解銅箔的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用鋰電池市場佔有率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至於同樣獲超100家機構調研的立昂微。根據調研記錄,參與調研的包括有28家基金公司、21家證券公司、19家陽光私募、3家保險公司和6家海外機構等在內的120家機構。公司在調研中表示,半導體矽片和半導體分立器件兩大業務目前在手訂單充足,產能飽滿。公司認為當前晶片廠漲價是非常普遍的,市場對半導體需求持續上漲引發了產業鏈供不應求的行情。至於12英寸矽片項目進展,立昂微回應稱,目前公司的12英寸矽片項目已通過數家客戶的產品驗證並實現批量化的生產和銷售,目前正在持續擴產中。
在機構調研次數上,鴻路鋼構(002541)最為密集,其已經接受了5次機構的調研。洲明科技(300232)、華陽集團(002906)、迪瑞醫療(300396)、海爾生物(688139)、漢鍾精機(002158)5公司均以接受3次機構調研,排第二。而包括比亞迪(002594)、科順股份(300737)、中泰化學(002092)、雲南白藥(000538)、風華高科(000636)、楚江新材(002171)金字火腿(002515)、利揚晶片(688135)、科瑞技術(002957)、中信特鋼(000708)、博瑞醫藥(688166)等15家公司也接受了2次機構調研。
電子、計算機兩行業最受關注
從行業來看,2021年以來獲機構調研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17家)、化工(17家)、電子(15家)、醫藥生物(13家)、計算機(12家)、電氣設備(7家)這幾大行業中。而獲超過10家機構調研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子(13家)、計算機(9家)、醫藥生物(4家)、化工(4家)四行業中。
分析人士指出,從近期機構積極調研的電子行業來看,5G引發的手機換代潮、國產替代加速推進以及智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佔比不斷提升,電子行業在未來較長周期內有望保持持續景氣,從年報數據來看,電子行業年報數據表現出色,在經過前期較長一點時間的調整修復之後,從較長時間尺度來看,已經進入到一個極具性價比的投資周期。計算機行業亦是如此,調整已經足夠充分,行業又極具發展空間。
從已發布的2020年業績預告來看,電子行業上市公司情況不乏亮點。銀河證券分析師傅楚雄表示,在供需共振的背景下,電子行業長期成長空間仍然巨大;展望2021年,5G推動各行業向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汽車電子需求旺盛,電子產品有望量價齊升;傅楚雄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電子行業存在EPS和估值雙重提升的機會。中金公司指出,展望2021年,電子行業站在十年新周期的起點,2021可能類似2008-2010年筆電回暖+智慧型手機進入爆發前夜,盈利、估值都有望進入擴張周期。
在國海證券看來,計算機作為典型成長型行業是春季躁動的主要受益行業,歷史上計算機板塊全年收益多來自第一季度。我們認為多維度顯示計算機已經具備上漲基礎:1)業績層面,2020年計算機板塊整體受疫情負面影響較大,板塊業績逐季度恢復,2020Q3板塊業績增速已經恢復正常水平,2020上半年業績低基數,預計2021年一季度板塊業績增速較快;2)估值層面,在經歷了近半年的深度回調,計算機板塊估值已在較低水平,板塊整體PS為3.01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獲機構調研的公司表現不錯,如獲41家機構調研的天齊鋰業(002466)、51家機構調研的德生科技(002908)、60家機構調研的雲南白藥(000538)都明顯明跑贏大市。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應多關注機構調研股,其邏輯主要有兩點,一是機構投資者的調研行為不會無的放矢,通常只有當某家上市公司具備業績成長、資產重組等關注點後才會引來機構投資者的深入調研。其次,機構投資者一旦在調研中發現某家上市公司的投資亮點後,通常都會擇機布局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
2021年以來獲超過(含)20家機構調研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