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下都有啥?那裡的百合都會跳舞!

2021-01-13 網易

  

  作者:王自磐(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46億年前地球海洋誕生,從此生命的搖籃孕育出萬物。從極地到赤道,海洋世界生機勃勃,形態各異。但長期以來人類對極地海洋知之甚少,在人們的想像中,只有溫暖的海洋才能孕育出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而在兩極冰雪之下的大海深處,怕是不會有多少生命之物了。但近幾十年來,隨著極地海域考察範圍的逐漸擴大,尤其在南極海洋深處的研究增多,許多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過往的傳統觀念正在被科學新知所修正。有關南極海洋保護的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完善。

  我曾17次赴南、北極參加考察探險活動,其中8次隨「極星」號等國外考察船赴極地,在南極地區,我曾領略過「冰下草原」的奇幻景色,也曾見過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極海底,探索鮮為人知的海底世界。 ‍

  「冰下草原」生物大聚會

  南極位於南半球高緯度極端寒區,也是全球最寒冷和暴風雪最頻繁的地區,通常一年中有8~9個月的時間被茫茫浮冰和積雪所覆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與熱帶品類繁多的海洋生物世界相比,南極海洋不僅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其海洋食物鏈的結構也會相對簡單。然而,近十幾年中,隨著許多新的物種不斷被發現,這種傳統觀念正在受到嚴重的挑戰。如此天寒地凍,海裡還會有多少生命?飛鳥以及企鵝與海豹們又吃什麼?其實,當你透過厚厚的冰層,就會驚奇地發現:綠色的海藻連片依附在崎嶇不平的冰底,酷似肥美的「冰下草原」,冰下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與冰面上所見的寒風凜冽、荒蕪蕭條,給人以難以置信的巨大反差,一個充滿奇幻景象的生命世界就此誕生。

  

  南極半島陸架海底軟泥底質呈現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南極海底淺表層的底質環境通常以軟泥底質、砂石混合底質或巖石類硬性底質環境為主。相比於巖石和砂石,沉降到海底的有機碎片和顆粒物更容易與海底淤泥混合,形成富含營養物質的軟底層,進而為海藻、低等單細胞動植物,甚至大型生物等各種底棲生物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棲息環境和營養物質。因而,在軟泥層底質結構的海底,更容易形成種類較多、密度也較大的生物分布景觀。

  

  在這塊沉入海底的墜石上面,生物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兩株大些的是群體原始珊瑚,以及一些低等的海綿動物,有時也會有蛇尾類的棘皮動物到此覓食。(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海洋中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硅藻、藍藻和綠藻、金藻等微型、微微型單細胞浮遊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的它們處於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前哨,擔負著直接從海水中吸收、利用溶解碳和其它物質與能量,並轉化為生物物質,繼而向生態系統更高層次傳遞和輸送的第一道關卡。海水單細胞微藻密度大小影響到水體溶解二氧化碳的飽和度,由此影響海氣界面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進而對溫室效應起到調控作用。以原生動物和鞭毛藻為代表的異養單細胞生物,和橈足類、端足類、南極磷蝦等以海洋微藻為食,作為低等次級生產者,綠色海藻為物質和能量進一步向高級消費群的轉化、輸送起到接力作用。

  

  南極海冰區,「冰下草原」——海洋真光層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示意圖。(供圖/王自磐)

  夏季,是南極生命的黃金季節,更賦予海洋以旺盛的生命氣息。威德爾海豹、象海豹、阿德雷企鵝,以及數以千萬計的海鳥由北方回到它們的南方故地。它們雖然都在南極海岸棲息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卻永遠不會離開有著養育之恩的大海的懷抱。燦爛的陽光為南極海洋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依靠它們吸收和轉化。浮遊硅藻的大量繁殖,為磷蝦等次級生產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南極磷蝦之所以被美譽為建造南極海洋生物金字塔的關鍵,完全是因為這些貌似平常的海洋小精靈,不僅是許多魚類、頭足類等處於食物鏈低端消費者的主要餌食,同時還擔當著養活南大洋中包括海洋巨無霸——鯨類、海豹等哺乳動物,以及無數企鵝、賊鷗、燕鷗、信天翁等南極海鳥在內的高端消費群的生計。

  

  吃飽喝足曬太陽的海豹。(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南極海底的海百合(屬棘皮動物)呈五輻射形的身體,伸出十條細長的腕,運動時舞動著自由優美舞姿。(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由於磷蝦行蹤詭秘,人類迄今仍不能確切測算出它的資源量。科學家們估算南極磷蝦的儲量可能在6.5億~10億噸。這一數字表明,磷蝦的資源量是相當有限的,它可以捕撈,但必須嚴加控制。所以,當人們張開大網,在南大洋肆意捕撈磷蝦之時,也要考慮到鯨類、海豹、魚類和海鳥等以磷蝦為食的大型南極動物們所構建的食物鏈及南極的生態平衡。

  

  南極海洋生物金字塔,南極海洋食物鏈基本結構

  「另闢蹊徑」的捕獵藝術

  如果我們再往南極的海底深處探尋,基於不同類型的地質結構,我們就會發現這又是一個由不同物種、群落和密度構成的生命世界。生活在這個食物鏈中的南極海洋底棲動物,也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進化出了許多「另闢蹊徑」的捕獵藝術。蠕蟲類的線蟲、環節動物多毛類(沙蠶)、海參和海膽、貝類、等足類生物和蝦、蟹等甲殼動物以營養豐富的軟泥底質環境作為自己的「安樂窩」,進而吸引來其他以它們為食的肉食性動物,比如棘皮動物(海星、蛇尾、海參和海百合)以及大型貝類、底棲魚類等。

  海底的智多星1號——南極櫛水母

  南極櫛水母的捕食撒手鐧是它那能從反口端兩側釋放出的兩條長長的觸手,觸手側肢上的粘細胞使其表面充滿粘液,如果遊走在南極櫛水母的橈足類生物一不小心粘上了,它們就再也無法逃脫,最終成為南極櫛水母的「盤中餐」。

  

  南極櫛水母正爭奪已經被黏液粘成一團的橈足類水蚤

  用毒液「守株待兔」的水螅‍

  除了依靠力量和智慧主動出擊的捕食者,也有一些動物選擇「守株待兔」,比如水螅。水螅舞動的觸手就像在海中撒下的漁網,無論是魚子魚卵、還是水蚤,它們一旦觸碰到這些觸手就會被黏住,進而被水螅觸手刺細胞釋放的「注射毒劑」所麻痺,而後水螅便慢慢吞噬整個獵物,從此獵物便永無出頭之日。

  

  淡水環境中,水螅用有毒刺的觸手捕獲遊過身旁的水蚤,毒刺會將捕獲物殺死,然後慢慢撕成碎片,吞噬、消化吸收。

  自帶超凡的抗凍能力的伯納奇冰魚‍

  在羅斯海保護區冰冷的海底,生活著T·伯納奇冰魚,T·伯納奇冰魚血液中的糖蛋白分子含有一種能阻止血液冰晶生長的糖肽結構,能保持其體內的血液循環,避免其機體被凍結。而這種抗凍特性,確保這種魚在冰凍環境中得以生存和保持一定的活力,並能穿梭於冰凌縫隙,捕捉它們愛吃的腔腸動物和小型軟體動物等。

  

  T·伯納奇冰魚正在吞噬鰓曳蟲

  (圖片來源/南極生物學研討會論文集)

  留下人類最後一片淨土

  全球氣候變暖加速兩級冰川退縮和凍土消融,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和海水鹽度的稀釋,加上海洋重大洩(漏)油事件頻發和工業有害物質汙染等,這些因素都能將海洋生態系統推入萬劫不復的災難,而最先遭遇不測的就是那些對海水溫度、鹽度變化和海水化學成分改變十分敏感的海洋微藻與低等生物群。這對極地海洋食物鏈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並直接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癱瘓。海洋生物正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生命的絕唱通過食物鏈由低端向高端的蔓延,已一次次向人類發出種種警示!

  

  中國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南極冰海行進中

  (圖片來源/極地研究中心)

  回溯我們對南極海洋的了解過程,本以為貧瘠的極地海洋,其實孕育著豐富和獨特的生命體系。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仍只是滄海一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海洋保護體系,保護已知的具有特殊生態意義的海域,毫無疑問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堅信,只有重視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給全人類帶來持續向善向好的發展。期待中國今後在全球建立海洋保護區方面,繼續貢獻大國力量。

  責任編輯 / 陳天昊 美術編輯 /李子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南極冰下深湖發現「異星世界」,對未來地外生命的探索有何意義?
    當然地球上還是有幾塊淨土的,首先就是海洋深處,人類無法徹底的踏足和探測,其次就是兩個極地,由於特殊的極寒環境很少有人類在那裡生存,因為是非常艱辛的。南極是一片大陸也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個洲,平均海拔在2350米,南極洲幾乎95%以上的陸地都被冰雪所覆蓋,因此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冰帽。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新的生命世界,顛覆了人類的認知
    雖然南極是非常寒冷的地區,曾經是人類的禁區,但並不表示那裡是生命的禁區。南極仍然有生命存在,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企鵝。過去科學家對南極生命的認知只限於表面,從來沒有考慮南極冰下會有豐富生命的存在。可是後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南極溫度的不斷升高,冰雪開始融化,這個時候南極冰下的一些情景才讓我們了解。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了新的生命世界,顛覆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 地球最強王者水熊蟲,輻射缺氧都殺不死,卻「死」在了南極冰下?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地球上面有這麼一種生物,號稱是地球上的最強王者,為什麼這麼稱呼它?因為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物理手段都無法殺死它,它可以在任何惡劣環境下生存,極寒,極熱,無氧,輻射,這些都奈何不了它。地球上的最強王者,在南極遭遇了滑鐵盧。科學家們在南極的維廉冰原上面鑽了一個千米的深洞。這個洞就是通往地球古生物生命系統的大門。裡面生存的或許是一些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細菌。
  • 南極冰下隱藏著的巨型空洞,每天都在變大,科學家也不知它是什麼
    ​南極是世界上最大的無主之地,它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6500萬平方公裡,足足有將近7個中國面積的大小。這裡蘊藏著數不清的寶藏,如果不是因為氣候太過於寒冷了。無數的國家都會在南極地區分一杯羹。南極和北極還作為地球上天然的體溫計,一旦南極氣溫升高或顯著降低,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球的生態狀況如何。
  •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時間:2020-04-27 13:04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揮舞著透明翅膀像跳舞】近日,俄羅斯潛水員在白海冰下拍到裸海蝶。
  • 除了「血瀑布」 南極冰下湖還藏著哪些秘密
    「雖然每個冰下湖的溫度可能不盡相同,但不管是這5種原因中的哪種原因形成的冰下湖,其水體溫度都在壓力融點之上,因此不會結冰。」孫波說。  其實南極不只有這一個形成血瀑布的冰下湖,上世紀末,俄羅斯和英國科學家在俄羅斯東方站附近的冰下,發現了地球上最大的冰下湖——東方湖,這也是在南極發現的第一個冰下湖,面積達14000平方千米,被封存在冰蓋之下約4000米處,與世隔絕至少1500萬年。
  • 2019年度感動吉林4號候選人:吉林大學南極科考隊!打開南極冰下新世界
    範曉鵬:隊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南極到底有多冷?副領隊範曉鵬說,「零下40多攝氏度的平均氣溫,比想像中的還要冷。」哪怕是白天,平均溫度也要在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下35攝氏度。「這一次去南極,惡劣天氣比較多,風非常大。大風夾著冰雪打到臉上,猶如刀割一般,我們每一位隊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 科學家推測因為有幫手南極冰下甲烷氣體可能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威脅
    在很漫長的時間裡面,人們對南極洲的探索都是一個非常盲目的狀態,因為那裡極端的環境,人們很少能夠到達。在現代科學研究者對南極探索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將這個神秘的面紗揭開,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者所研究的結果了解到,在幾百萬年前,由於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就有了覆蓋南極洲的海洋。不過,隨著海洋的海面不斷下降,這裡的海洋面積不斷的退縮,在海洋退縮之後,那裡留下了一些植物和動物的碎片。
  • 地球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南極冰下湖,裡面都有什麼?
    南極冰下湖泊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那裡不見天日、寒冷、神秘、與世隔絕,卻依舊有生命生存其中。冰蓋之下大約有400個已知湖泊,它們給上下冰床和冰蓋充當著潤滑劑,控制冰的運動,壓力和地熱使得這些湖水保持液態。
  • 南極冰下800米!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生命看法
    很多研究人員挑戰世界的極限,這不就有腦洞大的科學家,去研究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南極大陸,冰雪覆蓋之下是否有生命的痕跡!前段時間人們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歷史最高溫足有20攝氏度,當然這是南極邊緣局部地區,南極大陸裡面全年平均氣溫都是零下70攝氏度左右,環境十分惡劣。
  • 隱藏在冰下,南極冰川生命息息相遇
    研究人員看到了很多細菌——你可能會認為,(湖泊)系統有足夠的有機物來支持更高層次的生命形式,真的要好好尋找更高層次的生物體,比如動物……但這需要幾個月的時間。2013年,在附近的南極冰下湖惠蘭斯,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細菌。2013年,由Priscu領導的一個探險隊在惠蘭斯湖發現了大量細菌。
  • 就在南極下方,那裡會有生命嗎?
    最近,英國開放大學行星地球科學教授David Rothery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在火星南極地表以下大約1公裡的位置,隱藏著一個掩埋在冰川以下的巨大湖泊網絡,那裡或許是火星上最宜居的地方!在火星地表看,這顆行星極其乾燥,甚至比撒哈拉沙漠還乾燥得多。
  • 南極冰下800米:科學家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要說地球上最神秘的區域,相信大家會報出一臉出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珠穆朗瑪峰頂、馬裡亞納海溝,但南極厚厚的冰蓋以下如果認了第一,可能就沒有敢認第二的地方了!無疑被數公裡厚冰塊保護的南極冰下海洋,是地球上最無人知曉的地方!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生命看法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每年都有很多研究人員挑戰世界的極限,這不就有腦洞大的科學家,去研究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南極大陸,冰雪覆蓋之下是否有生命的痕跡!前段時間人們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歷史最高溫足有20攝氏度,當然這是南極邊緣局部地區,南極大陸裡面全年平均氣溫都是零下70攝氏度左右,環境十分惡劣。南極大陸的總面積佔1400萬平方公裡,而巖石、島嶼能站人的地方不到總面積的7%,但是隨著地球氣溫升高,會有很多冰層融化,說不定會露出很多的島嶼和巖體。
  • 南極冰下湖:黑暗,寒冷,神秘莫測,但仍有神奇的生命
    雖然大部分水源都凍結在冰蓋中,但在冰池下面,水流互相流入並流入大海。也就是說南極下面有很多冰下湖,它們神秘莫測,寒冷黑暗,但是也存在一些罕見的生命。這些冰原下的南極冰下湖泊對冰原上冰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對冰下湖泊和周圍的冰原之間的水文關係的研究正開始變得更加完善,人們也願意將南極冰下湖泊的水流與周圍的水流聯繫起來。
  • 在南極冰下5000米處發現奇異「熱源」,是一個湖泊
    南極,作為研究地球歷史的「時間膠囊」,多年來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南極洲的科學家們在冰下5000米處記錄到一種奇怪的「熱源」,這讓他們感到吃驚,這促使科學家們向下鑽取更多的東西。這一發現是在寒冷的南極,在這片冰原的東部,靠近俄羅斯的科學研究站。
  • 南極冰下800米:科學家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地外生命的認知
    要說地球上最神秘的區域,相信大家會報出一臉出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珠穆朗瑪峰頂、馬裡亞納海溝,但南極厚厚的冰蓋以下如果認了第一,可能就沒有敢認第二的地方了!無疑被數公裡厚冰塊保護的南極冰下海洋,是地球上最無人知曉的地方!
  • 南極冰下800米!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對地外生命看法
    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地方非南極大陸莫屬,雖說前段時間人們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歷史最高溫足有20攝氏度,但這只是南極邊緣局部地區,在整個南極大陸全年的平均氣溫還是在零下70攝氏度左右,環境依舊十分惡劣。如此低溫也是南極大陸數十億年被冰雪覆蓋的主要原因。
  • 冰雪覆蓋厚厚的南極冰層下,都有什麼秘密,南極曾經是綠洲嗎?
    人類踏上南極大陸已經有幾十年了。我們已經知道南極洲是一個覆蓋著冰雪的廣闊大陸。現在,人們想知道的是,厚厚的冰下隱藏著多少秘密?南極冰層下的微生物幾年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布魯諾·克裡斯蒂娜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南極洲。他在古代冰芯和冰川下發現了一些有生命的微生物,這證明南極冰蓋下有大量液態水。這一發現改變了生物學家認為南極沒有生命的傳統觀點。
  • 冰雪覆蓋厚厚的南極冰層下,都有什麼秘密呢,南極曾經是綠洲嗎?
    人類踏上南極大陸已經有幾十年了。我們已經知道南極洲是一個覆蓋著冰雪的廣闊大陸。現在,人們想知道的是,厚厚的冰下隱藏著多少秘密?他在古代冰芯和冰川下發現了一些有生命的微生物,這證明南極冰蓋下有大量液態水。這一發現改變了生物學家認為南極沒有生命的傳統觀點。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南極冰蓋下發現了150多個湖泊,其中大部分被冰川覆蓋了至少1500萬年。事實上,南極冰下水系相當大,面積幾乎與美國相當,堪稱世界上最大水域。那裡很可能會有一個全新的世界。南極大陸有幾個「湖區」,成礦作用非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