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正蜥科 Lacertidae
英文名:Sauter's grass lizard
學名:Takydromus sauteri
中文名:南臺草蜥
俗名別名:梭德氏草蜥、蛇舅母、高雄草蜥
屬名:Takydromous
食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草蜥是蜥蜴目蜥蜴科中的一個屬,以昆蟲為食。梭德氏草蜥(Takydromus sauteri)是臺灣特有物種,又名南臺草蜥。
它們有著不可思議的長尾巴,這個尾巴的長度可以達到其身體長度的2到5倍!
更加神奇的是當梭德氏草蜥遇到天敵或者受到刺激的時候可以跟壁虎一樣自斷尾巴以保全身體,不久之後又能長出一條新的尾巴。
梭德氏草蜥全身覆蓋著翠綠色的寬大鱗片,爪子細長,靈動優美,令人印象深刻。
初次看到這個物種的時候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它和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遊龍」太像了!
分布:
本種僅分布於臺灣南部的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與蘭嶼等地,南投與花蓮也有少量的分布。
型態特徵: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接近軀幹長的4倍,可達20公分,最大記錄全長達30公分,是臺灣體型最長的草蜥之一。
身體細長,吻端尖,一般具一對鼠蹊孔,體背稜嵴7~8列,腹鱗6列,額鼻鱗長大於寬(約1.7倍),第四趾趾下瓣24列。
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雌體除背面由頭延伸至尾部皆為均一的翠綠或深綠色,其體型亦較雄體大。
雄體除了體背前半部仍帶有綠色外,後半部皆為褐色。腹面則雌雄皆為白色或淺黃綠色。本種可算是臺灣最美麗的蜥蜴之一。
生活習性:
棲息在海拔1500以下之山區,多分布於臺灣南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為臺灣特有種 ,數量相當稀少,蘭嶼、南投及花蓮均有紀錄。
梭德氏草蜥是日行性的蜥蜴,長於森林邊緣的芒草上活動,白天通常在地面、草原、灌叢或樹上捕食,喜歡臥伏在低矮的草叢作日光浴,或在水泥地、柏油路面與大巖石上吸熱;夜間則通常會在芒草或其他植物的葉子上休息。
它們生性敏感機警,行動相當敏捷,遇敵時尾巴有自割行為。
繁殖方式:
其繁殖期在4~9月,每次約產2枚卵,最多可達4~11枚卵。
梭德氏草蜥善於攀爬,善於在樹枝之間捕獵昆蟲作為食物。
目前梭德氏草蜥比較稀少,是臺灣三級保育物種。
Editor:rlyl
站長微信:rlylzt
讓我們多多交流,共同進步^_^
更多精彩內容,可點擊頁尾「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歡迎來到爬蟲愛好者、資深玩家rlyl的小站,這裡每天都有精彩爬蟲資訊更新,還可以隨時垂詢爬蟲品系分類、飼養繁殖、生活習性、疾病治療、環境造景、設備器材等一切問題,rlyl也是從新人過來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證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