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聖誕節,當然有這麼段意思在刷屏:
您都不是基督徒,又不是西方人,過個哪門子聖誕節啊?蹭洋節過是怎麼的?中國人會把一切節過成情人節,無非就是找藉口購物吃飯!真不好!
是的是的的,當然沒錯,但說句實在的……
聖誕節,莫非只是個基督教內部節日嗎?
在西方,聖誕節是早就世俗化得一塌糊塗了的。
倘若真要追根究底,東正教還有地方相信,聖誕節該是1月7日呢……至於聖誕樹、聖誕火雞、冬青、檞寄生和互贈禮物,其實也是漸次積累的習慣:許多是打冬至假日yule裡來的。
當然,進了20世紀之後,就沒人真去追根窮源了。西方世界,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可以過節樂呵一下。
聖誕節商業到什麼地步呢?這麼說吧:1810年,聖誕老人還是這模樣:
20世紀3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折騰出現代最經典的聖誕老人形象——紅帽白絨卷鬍子,蓬鬆柔軟白胖胖——的形象,出自名插畫家哈頓-桑德布魯姆先生筆下。他的靈感,是從1822年克萊門-摩爾的一首詩裡來的。最初這形象,是可口可樂招貼畫之一——所以一身紅白,那是早期可口可樂品牌的代表色。後來一路沿襲下來了。
如是,現代聖誕節,從形象到習慣,整個都是商業社會的產物,聖誕的這套規程禮節,也就和可口可樂差不多悠久。
所以了:
聖誕節本來就挺商業化一湊熱鬧節,大家一起湊著過,也無所謂。
我以前讀中學時,聖誕節是一個餐前酒般的節日。對學生而言,春節寒假是正餐,元旦放假是前菜。聖誕節,既不放假,也不容你太招搖——快期末考試啦,誰高興得起來呢?
只是聖誕卡奼紫嫣紅,能給荒涼冷寂的冬天添些節日氛圍。聖誕節大體是個學生自己樂呵的節日,回了家,沒人陪你過,於是更精神,更純粹些。
開句玩笑話,過年春節是物質食糧,聖誕呢,精神食糧。
學生時代聖誕節還能給你個藉口,借聖誕卡,寫點自以為浪漫的詞句,給自己中意的學長學弟學姐學妹,所以也算是給表白一個藉口。
您不妨比較一下下面三組表白:
「學妹,聖誕快樂,這是聖誕卡。嗯,其實我喜歡你。」
「學妹,元旦快樂,新年好。這裡是新年卡,嗯,其實我喜歡你。」
「學妹,春節快樂,恭喜發財。嗯,這是我送你的年貨。其實我喜歡你。」
我自己對聖誕節,感情並不算深。在上海時也和外國朋友探討過。他們似乎覺得,聖誕一過,就是新年了。我說中國人感覺上,一到年底年初,便有許多節日,元旦而後新年,才算是一年過透徹了,聖誕節,算是許多小節日的一個吧。當然這裡面多少有些私心:總覺得,「前面還有個大節等著我們過呢」,這心情多少會好些。
所以聖誕節過得熱鬧與否,與你是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無關,更多是看你的交際圈子。
甚至在巴黎,外國朋友多些的,更容易被外國人情緒感染;中國朋友多些的,也許還有點想家的,便會留著力氣,等著過春節——法國華人過春節,熱鬧可是不下國內的。
這就得提出個問題了:
大家為什麼要過節呢?
中國古代的節,其實挺多。
宋朝其實也過聖誕節:稱為聖節,就是慶祝歷代皇帝的生日。問題是,宋朝皇帝生日大量分布在四月和十月,如果都放長假,太不得了了。
當然,宋朝最妙的一個節,是正月初四,趙匡胤當年開朝的日子,就叫做開基節。
七夕節原來是乞巧節,被我們過成了中國情人節——其實也無所謂了。
聖瓦倫丁節還被過成了情人節呢,也不知怎麼就和玫瑰巧克力掛鈎了。
其實哪怕是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許多也是外來的。
比如,臘八節,那是佛教的節日:最早是佛祖得到之日,喝個粥,可是如今非佛教徒也湊熱鬧去了。這還可以理解。泡臘八蒜是個啥?蒜是五葷之一,佛教徒應該規避的。
當然,天長日久,大家也無所謂了。誰在意臘八蒜是不是跟佛教犯衝呢?臘八蒜多好吃啊!
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這當然也都不是傳統節日,不妨礙大家過得高興。
人民既然把雙11都當個節過了,還在乎多幾個節日嗎?
如果非得基督徒才能過聖誕節,那麼:
——情人節也別過了,那是古羅馬的事。
——臘八粥也算了,那是佛教的事。
——七夕就該去乞巧。重陽必須要登高。
——不是工農無產階級,幹嘛過五一勞動節呢?按說五一節應該是工人示威用的喲!
——您看,忽然就沒什麼節好過了吧?
到如今這時代,傳統什麼的,大概有個樣子有個意思就行了,實難一一遵守,何況有太多傳統,都是大忽悠發明的。
節日更多的意義,乃是找個藉口,湊個熱鬧,大家開心。
歲末節日多,一者是確實年歲更迭,免不了要紀念,一者便是冬天又冷又長,您總得找些由頭,渲染些氣氛。多年來我們都笑國內央視春晚挺假的,年復一年,渲染天倫之樂;關愛互助;朝氣蓬勃;老當益壯;家庭輕喜劇;生活情景劇……
那是一種招貼畫式的審美,多年以後知道真相的你難免會覺得小時候被哄了,但這個最初的、桃花源式的夢,到底是最初的印象。
年底各類節慶,就是希望給我們一種氛圍:一種暖烘烘的,大家真誠的彼此關懷的,足以讓人感覺周遭過於美好,過於和睦,簡直可以無憂無慮的氛圍。
不喜歡過節的人,自然是厭棄這種沒事扎堆的勁兒,過於儀式化。
但 儀式化 其實是渲染心情的最好方式。每一代人自有他們的儀式,聖誕節發展到今時今日,也反過來說明,人民挺需要大年下,有這麼個 藉口 ,來彼此釋放這種暖烘烘的、熱熱鬧鬧的氛圍。
直到出了遠門之後,獨行了、長大的我們,大概才會覺得:
「也挺難得的,在這個日子裡,大家都不好意思生氣,大家都有點理由高興,大家應當無條件的彼此關懷、溫情禮讓,不要太講究細究——因為,過節了呀!」
過節湊熱鬧,不一定為附庸風雅,就為了沾點人味兒。
到了每年的某個節點上,大家有一個由頭和藉口,可以重新相信人,願意與人交往,大家保持著這種質樸本真的審美,暫時放下一切,在一片喧騰熱鬧之中,對他人加以問候和祝福。
所以,管它聖誕是哪兒的節呢,趁著節高興高興,也挺好的,是吧?
世界上的喪事已經那麼多了,紅彤彤地熱鬧一下,也沒啥吧?
大家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