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嗡嗡聲讓劉女士夜夜難眠,按一般噪聲檢測方法電梯符合規定,但申請低頻噪音檢測卻遇無人接手的尷尬
每晚只能睡上一兩個小時,只有把頭埋在厚厚的被褥間才能閉眼小睡……只要在家裡,家住成都天祥街32號東方花園一棟三單元的劉女士一家便備受折磨。劉女士說,這都是因為電梯運行發出的「嗡嗡」聲,在這種分貝不高但如同迪廳裡喇叭音響發出的振動效果的侵擾下,今年3月以來,劉女士因患抑鬱症兩次住進了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在醫院睡,反倒睡得好一些。」
小區開發商、物管公司、電梯公司、城管部門、環保部門、規劃專家,找了一圈下來,劉女士發現,這種「魔音」面臨著「無規劃、檢測難、解決難」等多重難題。劉女士已住進醫院,然而檢測之路仍然無果。
奇怪的噪聲
不是靠電梯最近受害卻最深
每層樓4戶人家,劉女士的家與電梯間隔了一戶,而這戶緊鄰電梯的人家卻幾乎聽不到電梯聲
劉女士的家所在的樓共有13層,她住在頂樓,是躍層。每層樓有4戶人家,電梯兩旁各有兩戶。劉女士的家在最右邊,與電梯間隔了一戶,但這並沒有妨礙這「魔音」的傳遞。每晚過了12點,隨著電梯運行的減少,「嗡嗡」聲終於慢慢停了下來,劉女士才可以安下神來合上眼,「躺在床上就開始祈禱,千萬不要再有人回來了。」好多個被吵醒的晚上,她和丈夫兩個人只能睜眼等著天亮。
劉女士說,2003年剛搬進新家時,一家三口並沒有對電梯的運行噪聲有太大感覺。但從2006年底開始,電梯運行發出的「嗡嗡」聲就開始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音」。只要屋外的電梯一啟動,一種類似於酒吧、迪廳裡音響產生的振動即圍繞在屋子四周,感覺心裡發慌。上到二樓的臥室後,這種感覺更嚴重。
從2007年底開始,深受失眠之苦的劉女士開始了求醫之路。厚厚的一疊中西醫診斷書記錄了她的病症:中度失眠、嚴重失眠、舌深、輕度抑鬱、抑鬱。今年3月,因抑鬱症,劉女士住進了華西醫院的神經內科,上個月再次入院。每天同樣被噪聲折磨的丈夫李先生,也常因睡眠問題影響到工作。上月,在外地念大學的女兒回來過暑假,兩周後,連女兒也要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劉女士的說法在記者的親身體驗下得到了驗證,只要在她家,不管坐在客廳裡、走在過道上還是躺在臥室床上,只要電梯一運行,屋內到哪兒都躲不過這無孔不入的「嗡嗡」聲。
那麼,這棟樓裡的其他住戶是否也面臨和劉女士家一樣的情況呢?記者隨後來到了劉女士隔壁那戶更靠近電梯的人家,以及劉女士家下一層樓對應的人家。奇怪的是,在這兩戶人家中,房門一關,幾乎聽不到電梯聲音。就住在劉女士家正下方的顏女士稱,她家對電梯發出的聲音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家裡人睡覺都沒問題。」
物管公司的曾主任告訴記者,除了劉女士外,住在同一棟樓的張大姐也反映過電梯噪音的問題,但影響沒有劉女士家大,其他樓層的住戶和與劉家同一層的住戶反應並不大。
電梯公司測定分貝符合國家規定
因沒有檢測結果證明電梯有噪音問題,開發商拒絕了劉女士相關要求
再也無法忍受電梯「魔音」的侵襲後,劉女士最先找到的是東方花園的物管方四川瑞信物業管理公司,物管公司的態度很明確,有問題就應該解決。小區的電梯是外包給三菱電梯公司的,在收到物管方的反映後,三菱公司在第一時間對電梯進行了噪聲測定。「當時測出的是46分貝,符合國家對這類房間夜間50分貝以下的標準。」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汪天才說。
「按照一般對噪聲的測量方法,我們的電梯符合國家的規定。」三菱電梯四川分公司維保部經理張偉稱,自接到投訴起,該公司對此電梯做了多次檢查,也更換了一些零件,電梯主機和電梯間運行都完全正常,三菱公司認為,這種「分貝不高、振動不小」的噪聲與電梯並無直接關係。
此後,劉女士找到了「東方花園」的開發商成都蜀信實業有限公司,但因為並沒有檢測結果證明電梯有噪音問題,該公司拒絕了劉女士「修補電梯井道,用隔音材料包井道」等要求。
為何只有她家感覺這麼惱火
除了電梯井,裝修樣式、材料也可能加大這種影響
這樣的低頻噪音究竟成因何在?為什麼與電梯並不相鄰的劉女士家受到的影響卻更大?記者就此諮詢了室內聲學裝修和噪音控制方面的專家李惠群,她介紹說,低頻噪音與普通噪音(高頻噪音)相比,最大的區別是,高頻噪音隨著距離漸遠或遭遇障礙物能迅速衰減,而低頻噪音在空氣中傳播時,空氣分子振動小,摩擦比較慢,能量消耗少,所以傳播比較遠,並且能夠輕易穿越牆壁、玻璃窗等障礙物。
對於劉女士家的現象,她認為除了電梯井、房屋結構可能有問題外,劉女士家裡的裝修樣式、材料等都會有可能造成。「比如,如果家裡裝修用的板材很低,就會有可能與電梯的聲音頻率形成共振並放大到屋內。」她強調,偶然性非常大。李惠群說,目前國家在房屋建造中只是有一些臥室不靠近電梯等建議,大多建築在規劃和建設時沒有把控制噪音考慮在內,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檢測難題
有了標準卻找不到單位檢測
去年10月執行的《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首次加入頻率噪音指標,目前卻不知找誰檢測
想治治不了,連測也沒法測。幾年下來,劉女士家的問題也成了物管方四川瑞信物業管理公司的「老大難」問題。該公司項目經理曾志彬說起這事一臉的無奈,「什麼辦法都想焦了,還是找不到原因。」因為劉女士的強烈反映,去年冬天,物管公司甚至專門在每晚12時~凌晨6時30分之間停運該單元的電梯,但只堅持了兩個月,「其他住戶意見太大了,還是不能停下來。」
2008年9月,國家環保部聯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共同發布《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其中首次加入了頻率噪音的指標。要求噪聲聲級不但要滿足環境噪聲的A聲級(即我們常說的分貝)的限值,還要滿足對應的頻譜限值的要求,標準亦從當年的10月1日起開始執行。這意味著,治理低頻噪音汙染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得以解除。
去年10月,劉女士希望委託成都市環境檢測站對小區電梯的低頻噪音進行測量,但當時成都市環保局方面稱「實施細則還沒有制定好,人員沒培訓好,儀器沒到位」。在接下來的大半年時間裡,劉女士和小區物管的項目經理曾志彬先後多次致電諮詢此事,但一直被告知無法檢測。
焦急的還有曾志彬,在先後聯繫了成都環境檢測站、四川省檢測中心、雙流環境檢測站等多個單位後,卻一直沒有得到確定的檢測答案,「希望有個權威的檢測結果,找到原因,我們也好對症下藥啊。」
成都商報記者 吳鳳
什麼是低頻噪音
空調外機、乾洗機工作時發出的嗡嗡聲,雖不刺耳但穿透力強,像蚊子一樣纏繞在耳畔,侵擾人的神經,被形象地稱為「魔音」,學名叫低頻噪音汙染。
據專家介紹,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為20~2000赫茲,低頻噪聲指的是頻率在500赫茲(倍頻程)以下的聲音,雖然分貝不高,但傳播距離遠,影響範圍大。人如果長期受到低頻噪聲襲擾,容易造成神經衰弱、失眠、頭痛、記憶力減退、綜合判斷能力下降等神經官能症,甚至會造成胎兒畸形。
除了低音喇叭外,目前住宅小區的低頻噪聲源主要有5大類:電梯、變壓器、高樓中的水泵、中央空調及交通噪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