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魂槍
01
一首歌紅遍天下
所謂詩歌,就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
據說,最早的詩歌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
比如十個人要共同抬走一塊很沉的石頭,怎麼做到齊心合力呢?
這就需要一個勞動號子來指揮:
大家站穩腳呀(嗨),
手上要抓牢呀(嗨),
往前走三步呀(嗨)
…
後來,有聰明的人就在勞動號子的基礎上發展、創造了民歌。
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詩經·國風·七月》
再後來,又有聰明的人在民歌基礎上發展、創造了詩歌。
比如: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屈原·《九歌·東君》
再後來,詩歌在知識分子的嚴苛追求下,逐漸成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學體裁。
通常,我們把沒有配上合樂的稱為詩,配上合樂可以唱的稱為歌,統稱「詩歌」。
公元611年,是大隋大業七年。
這年冬末,鄒平(今山東鄒平市)的小百姓王薄創作並原唱了一首歌。
歌曰: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無向遼東浪死歌》
當然,這首歌的旋律、音韻如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但平心而論,其藝術水準還是很一般。
可誰也沒有想到,這首歌一經唱出,窮小子王薄立刻就紅了,火了。
更厲害的是,因為王薄的這首歌,讓整個大隋的千裡江山也失去了往日的顏色。
這到底是首什麼歌?
大隋的長官說:這是反動詩歌,堅決要追究唱作人的法律責任。
可是,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這首歌已經開始在大隋的土地上迅速流行開來,唱作人王薄紅了也火了。
好吧,還是讓我們先用大白話把王薄的這首歌給簡單介紹一下吧。
《別去遼東白白送死之歌》
我是山東長白山前的「知世郎」,身穿錦色背帶褲和紅色衣裳。
手中長槍能伸到半空中,大刀發出的光芒比太陽還明亮。
我們上山(當強盜)吃獐和鹿,下山(搶劫)吃牛和羊。
如果官兵來清剿了,我們提刀就勇敢的迎上。
比起去去遼東白白送死,即使現在掉腦袋又何妨!
——作詞、作曲、原唱:齊郡·王薄
種菜必須要有適合的土壤
唱作人王薄的這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之所以會紅會火,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就好比種菜,土壤要是不行,黃瓜茄子都長不好。
王薄,男性,農民,膽子大且粗通文墨。
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片「好土壤」。
這片好土攘的所有權屬於大地主楊廣。
楊廣,鼎鼎大名的隋二世,從登基那天起,就啟動了「毀滅大隋」的按鍵。
這種毅然決然的信心和決心,誰也擋不住。
因為但凡有反對的臣下,都慘遭罷官、砍頭或發配流放。
其實,楊廣並非是那個「馬鹿分不清」的胡亥,更不是「官蛤蟆民蛤蟆分不清」的司馬衷。
相反,楊廣文武雙全,聰明智慧,是一個很會幹事也很能幹事的皇帝。
但作為帝王,如果因為太能幹了而一味的蠻幹起來,結果也就很可怕。
很不幸,楊廣就是這樣一個很能幹且一味蠻幹的皇帝。
登基之後的楊廣,一直在忙。
忙著挖河、忙著遷都和忙著巡遊四海。
特別是巡遊這件事,楊廣最為痴迷。
據記載,楊廣在位共12年,其中巡遊的年份高達11年。
大隋這麼大,朕就想到處去看看。
他都去了哪兒呢?
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江都(今揚州),去了3次,累計玩了5年。
最北到了突厥(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最西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市)。
分別與突厥大汗和西域諸國使者進行了友好會晤並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事務進行了磋商及意見交換。
另外就是4年時間連續去了三次高句麗(今朝鮮半島和吉林省的一部分)。
不過,這三次出國不是單純的購物、旅遊,而是帶著大部隊去滅國的。
所以,自從楊廣登基後,各種兵役、勞役已經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大隋老百姓的想法很簡單:有吃有喝+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美了。
至於什麼天下大勢,帝王雄心,老百姓哪有那功夫去研究。
楊廣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的要三次發動打高句麗的戰爭呢?
說白了,就是虛榮心在作怪。
高句麗為什麼這麼吸引楊廣呢?
因為它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02
扒一扒高句麗
高句麗不是高麗。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消滅了衛滿(人名)創立的朝鮮王朝,然後在朝鮮半島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後來又合成了樂浪、玄菟兩郡)。
鑑於這一帶全是少數民族,所以西漢政府相應採取了封藩制(西漢附屬國)。
到了公元前37年(漢元帝時期),扶餘國(先秦古國)的王子高朱蒙在玄菟郡的永陵鎮(今遼寧撫順新賓縣),又建立了一個由濊貊(音:會墨)人、靺鞨(音:墨盒)人、扶餘人和三韓人組成的地方政權。
這就是伴隨著中原王朝700年興衰歷史並堅強的生存的高句麗。
公元3年(漢平帝時期),西漢衰落,高句麗為擺脫控制,就遷到了玄莵郡的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
兩漢交替之際,中原王朝內戰不斷,高句麗藉機發展壯大,就想搞「高獨」。
從公元25年東漢立國後,高句麗就開始不斷的挑起軍事摩擦。
東漢政府最初沒有把高句麗這個小藩國放在眼裡,只是安排郡太守給予打擊。
就這樣,打來打去的就過了100多年。
雙方的關係若即若離,時好時壞,高句麗總是時不時的要「鬧鬧事」。
不久之後,隨著黃巾大起義,東漢政權瓦解了。
高句麗一看東漢現在是這麼個情況,就非常高調的鬧獨立,甚至把郡太守都趕跑了。
但東漢畢竟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時割據遼東的軍閥公孫度、公孫康父子一用力,直接就把高句麗打得滿地找牙。
高句麗王一看情況不對,就宣布投降遼東的公孫氏。
後來看到曹操更厲害,又轉身投降了曹操。
到了曹魏晚期(魏哀帝曹芳),高句麗覺得中原王朝的大牛人都沒有了,就又鬧獨立。
可惜這一次的抗爭不但再次被痛扁,並慘遭曹魏大軍屠城(曹操的傳統)。
於是,高句麗國王痛哭流涕的發誓今後再無二心,保證誓死效忠曹魏。
然後,高句麗就老實了。
可惜,幾十年後,中原王朝進入了兩晉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國時期。
中原大地到處烽煙四起,無疑又給了「賊心不死」的高句麗一個機會。
404年(晉安帝時期),高句麗王高談德悍然發動戰爭,並一舉佔領了樂浪、玄菟。
這時的神州大地一片亂麻,沒人管也沒人問,高句麗算是成功的獨立了。
為了「高獨」,十九任高句麗王已經接力奮鬥了三四百年。
為了做大做強,高句麗決定遷都平壤(今朝鮮平壤),統一半島全境。
100多年後,高句麗成為遼東及半島的絕對霸主。
但此時,中原王朝則又開始走向統一。
581年2月,楊堅登基為帝,建國大隋,中原一統。
楊堅想到了過去鬧「高獨」而分裂出去的高句麗,他想收復過去的疆土。
於此同時,高句麗也看到了正在強勢崛起的大隋。
為麻痺大隋,高句麗王就玩起了「無間道」。
一方面,他主動向隋文帝稱臣示好;
另一方面他又積極備戰並與私下突厥國結盟。
這種把戲剛開始還挺順,但後來就被大隋的情報機構發現了。
隋文帝很生氣,就發函嚴厲的訓斥高句麗王:
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隋書·帝紀》
楊堅的意思很明白:
你小小的高句麗有多大?有多強?是想找打受死嗎?
高句麗王這時候不知是怎麼想的,表面上道歉但私下裡卻聯合突厥突然襲擊了大隋的遼西邊境(很快被擊退)。
這一次,隋文帝是真動怒了。
598年,儘管遠徵高句麗的時機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楊堅還調集了30萬的軍隊決定水陸並進攻高句麗。
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兩路大軍還未到達戰場就敗退而回了。
不是高句麗太強大,而是因為戰前準備不足加上天氣、瘟疫等原因,直接導致了隋軍在遠徵途中的非作戰損耗太大。
據史料記載:30萬隋軍還未開仗已經死傷減員27萬!
對於大隋來說,這是一次非常詭異的軍事失敗行動。
對於中國歷史走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遺憾的事件。
這次失敗的遠徵,接下來會影響到很多人和很多事,也最終改變了輝煌大隋的最終命運。
03
唱起歌來敲起鑼
大隋發動的第一次遠徵高句麗,就這樣失敗了。
但這次失敗的遠徵,還是極大的震懾了高句麗。
高句麗王又搬出了「厚顏」向大隋道歉、表忠心,楊堅也認為短期內不宜再發動遠徵。
於是,高句麗問題就被暫時擱置起來。
幾年後,楊堅薨了,驕橫的楊廣走上了舞臺。
楊廣發誓說:高句麗,我爹沒有解決的問題,就讓我來解決吧!
於是,在611年,楊廣調集兵馬100萬、徵集民夫300萬,決定一舉蕩平高句麗。
當時,整個大隋的總人口才大約4500萬。
100萬軍隊加上300萬民夫差不多就是大隋的極限能力了。
可10年前的事,許多大隋人還沒有忘記。
那年花開,去了30萬的棒小夥;
那年花落,只回來了3萬病弱殘。
那麼遠的去攻打高句麗,有意義嗎?
再說了,這些年大隋的遷都工程、運河工程又累死了多少人?
可這些,不是楊廣皇帝願意去拿出時間來思考的。
在楊廣的眼裡,大隋的老百姓就是自己的奴隸。
他的命令很簡單:不奉令去的,死!
大隋的老百姓很恐慌,大隋的老百姓很無奈。
於是,鐵匠出身的王薄,在兵源主要輸送地——山東鄒平舉行了一次免費的「個人演唱會」。
「演唱會」的宣傳海報上寫著這麼幾句:
親,您願意去遼東嗎?
親,我們能不去遼東嗎?
親,我是知世郎。
請來聽我敲起鼓來唱首歌!
王薄很聰明。
為了鼓動民眾,他沒有赤裸裸的說自己是個鐵匠,而是說自己是「知世郎」。
什麼是知世郎?
用今天的話說,知世郎就是神棍。
但在古代時,知世郎就是知道前世今生的介乎神與人之間的「半仙」。
想當年陳勝舉事時就搞了些狐狸夜裡會說話鯉魚肚裡能藏字的事。
後來劉邦也弄出了「白蛇傳」,還有創建太平道並自稱「天公將軍」的張角。
要想搞事情,必須有噱頭。
要想搞事情,一定要神秘。
在今天看來,一個穿著吊帶褲、紅上衣,嘴裡神神叨叨的說些雲山霧罩的話的人,不是神經病就是邪教徒。
可是,即使是大數據云計算網際網路+的現在,還是會有人相信這些東西。
不信你打開度娘,輸入「日月氣功」,定會炸裂你的三觀然後目瞪口呆。
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騙子的伎倆並不高明,但就是會有人上當。
總之,王薄依著「知世郎」的身份,鑼鼓一響山歌一唱,大隋民眾就沸騰了。
路人甲:喂,聽說過知世郎嗎?
路人乙:聽說過,聽說過,知世郎會唱歌。
路人丙:就是那首《別去遼東白白送死歌》吧?
路人戊:知世郎唱的太好了,他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路人戌:唉,這世道,看來真是需要去拜知世郎啊。
611年大隋在王薄的「煽動下」,就此掀開了「長達14年的隋末農民暴動」。
612年三月,隋煬帝楊廣(未親徵)第一次遠徵高句麗。
此戰,大隋共調兵113萬(很精準)、徵集民夫約400萬。
幾個月後,遠徵軍鎩羽而歸,共死傷士兵34萬、民夫約100萬。
這一年,「知世郎」王薄在長白山(山東的)嘯聚了約2萬的「暴民」。
這一年,39歲的漳南(今河北故城)人竇建德在高雞泊(河北)嘯聚了數千的「暴民」。
這一年,韋城(今河南滑縣)人翟讓在瓦崗(河南)嘯聚了數千的「暴民」。
613年九月,隋煬帝楊廣(親徵)第二次遠徵高句麗。
此戰,大隋共徵兵約60萬(很精準)、徵集民夫約130萬。
幾個月後,因京都的楊玄感發動政變而導致遠徵軍二次鎩羽而歸。
這一年,「知世郎」王薄在泰山發展了約10萬的「暴民」。
這一年,40歲的竇建德在高雞泊發展了約2萬的「暴民」。
這一年,16歲的章丘(今山東濟南)人杜伏威在長白山(山東)發展了數千的「暴民」。
這一年,翟讓在瓦崗(河南)發展了數萬的「暴民」,其中包括單雄信、王伯當、徐茂公(李勣)。
614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親徵)第三次遠徵高句麗。
此戰,大隋共徵兵約100萬、徵集民夫約200萬。
幾個月後,因大部分士兵、民夫不斷逃跑而導致遠徵軍第三次鎩羽而歸。
不過,高句麗也被三年來連續三次的入侵而搞得筋疲力竭(請求投降)。
這年秋季,惱羞成怒的隋煬帝楊廣仍然固執的要發動第四次遠徵高句麗。
可是,大隋國內已經亂得不行了。
截至615年,大隋的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已經陸續產生了21支農民起義武裝力量,總人數已經高達150多萬人。
到了617年,農民起義武裝力量更是發展為100多支,大隋全境已經烽煙四起。
04
最後的絕唱
從617年開始,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成了楊廣的首要任務。
這一年,對楊廣來說既是噩夢的開始,也是噩夢的終結。
這個噩夢來自兩個人。
一個叫李密,另一個叫李淵。
李密和李淵都擁有顯赫的家世。
和楊廣一樣,他們的曾祖父一輩都曾經是西魏八柱國(擁有私兵)之一。
和楊廣不一樣的是,楊家後來建立了大隋,二李兩家則都成了楊家的「柱國」。
李密因為協同楊玄感政變失敗而落草為寇去了翟讓的瓦崗軍。
李淵因為一直遭到楊廣的猜忌擔心丟命而選擇了「揭竿而起」。
總而言之,就是都同時和楊廣的大隋叫上板了。
對於王薄、竇建德、杜伏威之流,雖然鬧很厲害,可這些人鬧事的目的卻很簡單。
這些江湖「大佬」之所以鬧事一是求保命二是求吃飯三是求發財。
可李密和李淵卻和他們不同。
那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可以忽悠「暴民」卻忽悠不了李密和李淵。
李密和李淵的目的和動機很清晰——推翻楊廣(大隋)然後成為新的楊廣(政權)。
這是什麼?
這就是政治,這就是眼光,這就是境界。
李密初去瓦崗時,是翟讓的「軍師」,但很快就成立瓦崗的一把手。
他來自大隋的高層,且深知大隋的底細和薄弱點、要害點。
所以主政瓦崗的李密一出手就把大隋最後的根基(興洛倉之戰)動搖了。
李淵呢,本身就是山西的土皇帝(太原留守)且久經沙場,手裡又有數萬正規軍。
趁著李密和大隋鷸蚌相爭死磕的時機,李淵不動神色的已經成為了「得利漁翁」。
和李淵想比,李密最大的失誤至於太執著。
就和楊廣非要打高句麗一樣,李密也是一門心思的想佔領國都洛陽。
但洛陽在守備大臣王世充的拼死抵抗下,就是拿不下來。
李密不甘心,錯把王世充當主要對手卻遺憾的忽略了山西李淵的力量。
要知道李淵可不是王薄之類的僅會唱唱歌的草頭王,李淵起兵那可是要奪天下的。
結果,618年江都兵變,楊廣被弒殺,宇文化及(北周上柱國的後代)被叛軍擁立為王。
本來,楊廣活著時,大家就已經反了他。如今他死了,還管他作甚!
可李密這是卻犯糊塗了。
楊廣死了,我李密興兵的理由是不是不充分了?我再打洛陽是不是會遭人非議呢?
李密啊李密,你反的是楊廣就是反的大隋,你想成就帝業就不要改初心好不好?
楊廣的孫子楊侗(剛被王世充擁立為帝)似乎是嗅到了些什麼。
於是他抱著摟草打兔子的心思忽悠(也許是真心)了一下李密:
李密大人,誰不知道您是大隋精英、嬌子?幹掉宇文化及,洛陽以後您就說了算!
李密就-信-了!
他宣布瓦崗軍集體招安(又是招安)並揮兵進攻宇文化及。
這是一個詭異歷史的拐點。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李密落了李淵的下風,並一步一步的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資本。
趁著李密和宇文化及鏖戰,洛陽的王世充不但有了喘息之機,而且掌控了首都的大局。
618年九月,王世充突然發兵偷襲李密的瓦崗。
李密由於輕敵再加上與宇文化及作戰損耗很大,結果大敗。
瓦崗軍的一批高級將領如裴仁基、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羅士信等被俘或投降了王世充。
心灰意冷的李密左思右想後,又選了一步臭棋——直接投降了李淵。
其實,這時候的李密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同樣,這時候的李淵也沒有到傲視天下的地步。
因為那些同時期的農民起義軍已經逐漸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比如,在河北一帶,竇建德自立為夏王;在江淮大地杜伏威已做大為楚王。
混的最慘的,反倒是那個會唱歌的打響反隋「第一槍」的知世郎王薄。
此君先是投降了宇文化及然後又投降了竇建德。
李密的瓦崗軍雖然實力大損,但還是有兵有將有糧有地盤。
投降李淵倒也不能說就是死路,可肯定不是唯一的選擇。
試想:一個曾經野心勃勃的人到了另一個同樣野心勃勃的人的身邊,誰會對誰放心?
做選擇這件事是很難的。
不是難在如何選擇而是難在選擇之後的堅持。
李密做選擇很痛快,可惜在堅持自己選擇上很搖擺。
如果投降了李淵從此放棄政治安心當個富貴翁,估計啥事也沒有。
可投降了卻還是念念不忘昔日輝煌、往日榮光,再有意無意的發發牢騷就不好了。
李淵是誰?
一個覬覦天下的君王,笑得再燦爛也掩蓋不了他那顆冷漠的心。
更何況,隨著李密的到來,昔日的瓦崗英雄們也陸續加入了李唐陣營。
所以,對於李密,李淵從來就沒有放鬆過警惕。
1年之後的619年,李密終因「謀反罪」被李唐誅殺(李密舊部徐茂公也差點丟命)。
隨著李密以及瓦崗軍的消亡,620年,天下局勢開始完全明朗。
現在,有實力問鼎天下的,只有大唐李淵、大夏竇建德、大鄭王世充和半獨立的杜伏威(接受李淵領導)共三支半軍事集團。
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會唱歌能唱歌的王薄在反隋的陣營裡的旗手作用已經不大了。
因為「反隋」已經不是主要目的了,爭天下才是最終目標。
誰能最終取得天下?
「知世郎」左看右看之後,迅速的脫離了夏王竇建德,堅定的選擇投靠了李淵。
不得不說,這一次能夠寫歌唱歌的王薄還是很有頭腦的。
如果後來不發生「李儀滿之死」,也許王薄就是盛世大唐的開國元勳。
李儀滿是李淵最初起兵時就一直追隨的舊將。
他看不上那些半路投靠李淵的山賊強盜,更看不上就會唱唱歌且視投降如賣白菜般隨意的王薄。
622年,在一次作戰中,負責糧草供應的李儀滿就處處刁難王薄,讓主帥盛彥師非常惱火。
王薄受了委屈不要緊,但影響戰役進程,主帥就要有個態度。
盛彥師就把李儀滿抓了起來,但還沒有來得及問罪李儀滿就死了。
李儀滿的侄子不敢找盛彥師興罪,卻偷襲了回師途中的王薄並砍了王薄的腦袋。
知世郎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死了。
而那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也至此成了絕唱。
結語:誰打響的第一槍不重要,誰耗到最後手裡還有槍才最重要!
大隋落下帷幕,大唐開始盛裝登場。
至於高句麗,大唐怎麼可能放過這野仔!
…
說一件盜竊的事。
高句麗古城在國內被發掘後。
韓國人一直憤憤不平,號稱讓我們歸還文物?
1997-2000年,3位盜墓人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古墳中盜竊文物偷運到韓國,目前在韓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的「出行圖」、「青竜圖」、「白虎圖」、「玄武圖」就是贓物。
3人被槍決前一致承認是受國美術協會高級負責人的委託進行了盜墓。
然後韓國就一直拒絕歸還。
現在你知道當年為啥要滅高句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