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的一個研究團隊確定了24顆宜居行星,這是NASA制定的克卜勒任務中最終得出結果,克卜勒任務於2009年開始實施,將通過太空望遠鏡從十萬顆恆星系統中找到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研究團隊指出這些同樣處於宜居帶的行星擁有與地球非常接近的環境,其中一些類地行星的大氣數據和環境溫度與地球基本無異,對於人類來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未來完全有可能移居到這些行星上。
在整個克卜勒任務中一共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處於宜居帶上又屬於巖石行星的並不多,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適應地球生命的宜居行星並不罕見,但目前尋找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凌日法」來判定的,當行星從觀測面經過時會導致恆星光線降低來分析行星的數據,這個方法雖然簡單有效但效果卻並不讓人滿意,只能發現運行到觀測面的行星,而且也很難觀測到那些遠離恆星運行的行星,事實上發現的這些宜居行星質量都比地球要大,這意味著重力也是超過地球的。
在克卜勒任務中篩選出的24顆宜居行星其實也不一定適合人類生存,通常宜居行星是指存在擁有穩定大氣層和液態水環境的巖石星球,然而大多數宜居行星的質量是遠超過地球的,比如號稱「地球2.0」的克卜勒-452b就擁有接近地球兩倍的重力環境,雖然克卜勒-452b其它方面的數據基本符合地球生命,但人類的身體構造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重力環境的,科學家認為克卜勒-452b上面如果存在智慧生命的話,較大的重力會限制上面的智慧生命無法進入太空,其文明發展的程度依然處於較為低等的狀態。
不過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行星的體積只比地球大10%,那麼這顆行星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合適的,通常體積較大的宜居行星會有更厚的大氣層來抵禦宇宙射線,而且更大的地核產生的磁場也能有效地抵抗恆星粒子風的襲擊,而符合這個條件的克卜勒-186f就成為了人類的首選,科學家模擬出在克卜勒-186f行星上看恆星的效果圖,可以看出幾乎與地球相同了,但這顆行星所處的位置相當於太陽系的水星,由於十分靠近恆星其公轉周期也只有130天,但行星表面的晝夜溫差卻比地球要大得多,這是因為其圍繞的克卜勒-186恆星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黃矮星,克卜勒-186f在科學家眼中猶如一顆有大氣層的水星。
研究人員認為在這24顆篩選出來的宜居行星中,能讓人類直接生存的行星可能並不存在,因為人類是完全在地球這樣的行星環境下繁衍出來的,在近一百年來現代化工業讓地球的平均溫度僅僅上升了1℃左右就已經讓人覺得變熱了許多,而發現的宜居行星都是處於更靠近恆星的位置上,只比地球高出幾度的環境可能就足以讓人類無法適應,不過科學家指出更長的恆星光照才是人類難以適應的主要原因,質量與地球最接近的克卜勒-1649c就是這樣的環境。
克卜勒-1649c是一顆質量約為地球1.06倍的巖石行星,同時還發現這顆行星雖然十分靠近恆星,但受到的光照卻只有地球上的75%,科學家甚至認為這顆類地行星上是有生命存在的,不過僅僅19.5天的公轉周期導致行星會處於潮汐鎖定的運行狀態,這種環境下有一面長期處於恆星光照,而另一面則長期處於黑夜狀態,雖然行星表面是存在液態水的環境,但人類並不適應在這種極晝和極夜環境下生存,曾經讓科學家一度很興奮的克卜勒-1649c實際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宜居帶行星。
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恆星都存在宜居帶,雖然判斷宜居行星的基本條件主要是看有沒有液態水存在,至少擁有液態水的行星才能稱為宜居星球,然而研究人員很快發現適應人類的行星條件其實非常苛刻,不同環境下的適應的生命也大不相同,許多宜居行星雖然看起來與地球十分相似,卻並不代表是人類能直接生存的星球,相比較而言人類可能更容易適應火星上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提出要在火星上建立基地的原因。
不管未來的人類是否能到達系外宜居行星上生存,都必須擁有能適應更多環境的生理構造,從目前太空中生活過的太空人的情況來看,我們甚至都不能在失重的環境下生存太長時間,可以說不管是較低的還是更高的重力環境都是難以克服的條件,其實這24顆篩選出來的類地行星也只是相對的宜居而已。
不過科學家也指出目前尋找的系外行星範圍還非常有限,更先進的觀測設備會幫助搜尋宜居星球的效率大大提升,找到一顆與地球環境完全相同的行星也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