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縣,屬江蘇省鹽城市所轄縣之一。阜寧縣隸屬江蘇省鹽城市,背倚蘇北平原,面臨蘇中水網,南與建湖縣毗鄰,北與濱海縣接壤,東與射陽縣相連,西與淮安市、漣水縣隔廢黃河相望,西南與淮安市淮安區交界。縣域介於北緯33°26′~33°59′、東徑119°27′~119°58′之間,南北長52.5公裡,東西寬48公裡,面積1438.29平方公裡。
縣域面積1439平方公裡,人口111萬,行政區劃為溝墩鎮、陳良鎮、三灶鎮、 郭墅鎮、新溝鎮、陳集鎮、羊寨鎮、蘆蒲鎮、板湖鎮、東溝鎮、益林鎮、古河鎮、羅橋鎮,共13個鎮;阜城街道、新城街道、吳灘街道、花園街道4個街道和「兩區一園一湖一港」(江蘇省阜寧經濟開發區、東益經濟區、澳洋工業園、金沙湖、阜寧港物流集聚園區)。
阜寧是歷史悠久的縣份。古稱黃浦,宋稱廟灣,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縣,自古崇文重教、尊道厚德,是知名的「淮劇之鄉」「雜技之鄉」「散文之鄉」「長壽之鄉」,素有「江淮樂地」之稱。
歷史文化
阜寧縣向為淮左詩禮之鄉,崇文重教,人文薈萃,走出一大批優秀才俊,打造了一個有一個文化品牌。這裡是著名淮劇 之鄉、雜技之鄉、散文之鄉,也是長壽之鄉、將軍之鄉,全國建築之鄉。
地方特產
阜寧大糕
又名玉帶糕。產於江蘇阜寧。已經申報的「阜寧大糕」註冊商標獲得國家工商局核准,成為全國第一例以縣域地名命名的大糕地理標誌集體商標。
馬家蕩大青蟹
馬家蕩大青蟹是中國名貴產品,歷史悠久。蟹體肥大,蟹豐腴,肉質細嫩,口味鮮美,素以青殼白肚、黃毛金勾,又有「黃毛金勾蟹」的雅號,而馳名中外,蜚聲大江南北。
馬蕩野生甲魚
鱉,俗稱「甲魚」、「水魚」、「腳魚」、「圓魚」、「團魚」。鱉的經濟價值較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是滋陰潛陽、破結軟堅的民間常用藥物,臺治療陽虛發熱、肝脾腫大、胸肋作痛、閉經難產、淋巴腫脹等疾病,是暢銷國際市場、傳統的水產出口商品之一。
碩集卜頁
阜寧縣碩集特產,故稱"碩集卜頁"。在蘇北地區頗有盛名。製法為黃豆浸泡後,磨成豆漿,上鍋燒開、點滷,成滷後,經壓榨就成。主要過程有三難,即點滷難、澆百葉難、剝百葉難。特點是色澤淡黃,細薄均勻,香嫩可口。
文化遺存
東園新石器遺址位於金沙湖景區東園村。1978年10月,地方群眾採沙時在3000平方米的範圍內挖出石斧、石錛、石鏟等石器,其中一件穿孔石斧長24.5釐米,寬11釐米。考古專家通過C14的測定,這些石器都屬於新石器中晚期文物。
陸莊遺址1995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鹽城市博物館、阜寧縣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阜寧縣板湖鎮的陸莊遺址進行研究性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18件。據出土器物考證,此遺址距今4500~4000年之間,其文化屬環太湖地區古文化代表——良渚文化類型。
馬躲古寺馬躲寺原名壽安禪院,寺址在阜寧縣東溝鎮碩集社區馬躲村。傳說唐朝時期東遼入侵中原,李世民與遼將蓋蘇文交戰,李不勝敵,騎馬路過壽安禪院進入躲避,後人改稱壽安禪院為馬躲寺。
淮東古寺淮東古寺位於益林鎮楊集社區的馬家蕩邊,原名曇華寺,始建於明末崇德年間。相傳有一個雲遊到此的僧人看中茫茫水蕩中間的地塊龜地,能與水共沉浮,他便在此化緣建寺。
盤龍古寺盤龍古寺位於阜寧縣阜城鎮(原吳灘鎮)合利社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朝中葉,海岸線在蛤蜊港(今天的合利社區)境內,相傳,射陽河和大海交匯處的蛤蜊港常有海魔興風作浪,令周邊百姓生活不得安寧。有一天,天降祥龍,戰敗海魔,使這裡風平浪靜,五穀豐登。
興國寺興國寺位於阜城鎮,原稱真武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原是一座道觀。北宋以前,阜城地鄰大海,地勢低洼,水災頻發。人們為企盼家鄉安寧,建真武廟以鎮水患。
巢城遺址巢城遺址在金沙湖景區的喻口村,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興建。唐廣明元年春(公元880年),黃巢率部在淮東修整,憑藉射陽河屏障,築土為城,招兵買馬。黃巢率領的義軍秋毫無犯,深受地方百姓的歡迎。
城市榮譽
阜寧縣是全國百強縣、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中國建築之鄉、長壽之鄉和江蘇省文明城市等稱號,素有「江淮樂地」之稱。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