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在鹹的山河湖海間(上)

2021-01-09 文旅觀察

鹽城由鹽而起,因鹽而續。鹽既是食物的調味劑,在很多時期更是地方經濟的推動器。中國產鹽的地方很多,而鹽城則將鹽升華為一種文化,甚至在飲食中都更注重鹹的魅力。蘇州是吳文化,徐州是漢文化,鹽城跟哪裡都不像,甚至不像人們通常印象中的江蘇。這裡的人們生活在東部的大海與西邊的大湖之間,既有北方的粗獷,又有南方的細膩,大湖大海交融出的湖海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

一種上癮滋味

世界上以鹽命名的地方不少,著名的例如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美國的鹽湖城,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的鹽城。這幾個名字分別代表了製鹽的幾種不同形式——礦鹽、湖鹽、海鹽。中國歷史上關於「煮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世本作篇》中的「夙沙作煮鹽」一語。當代考古研究認為,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先民們便開始利用近海灘地的地下鹹水,或是讓潮漲潮落間的海水「入坑」,經過曬、煮等濃縮手段製造海鹽。鹽城的得名始於東晉末年,在此之前它被稱為「鹽瀆」。早在春秋時期,鹽城所在區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就受到了人們青睞,吳越大舉移民江淮,帶來了南方的印紋硬陶、原始瓷和農耕技術,還迅速因地制宜,與社會發展較為落後的「淮夷」共同發展鹽業,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的「東楚」第一次因「鹽」而聞名天下,人口和經濟也經歷了大規模增長。從東周開始,鹽城所在的區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先是依次歸屬吳、越、楚,秦時又歸九江郡。西漢元狩四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近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那時這裡就已經遍地是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河道,於是鹽瀆縣的名字就此定下。東漢熹平元年,孫堅曾出任鹽瀆縣丞,他是見之於史書的最早的鹽瀆縣丞。今天,鹽城修建了一座仿古的鹽瀆古鎮,這也是對歷史的回望與致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達三百年的朝代更迭和戰爭頻生,使鹽瀆故地幾經變化與興衰。三國初年,鹽瀆歸屬曹魏,但從歷史根源上始終與吳地關聯更為緊密。為防止「孫縣丞」的後人攻伐鹽瀆,搶鹽搶錢搶人口,曹操強制發動了大規模百姓北遷,使得鹽瀆開始變得人煙稀少,進而連縣置也被廢棄。直到西晉統一後,鹽瀆縣才得以恢復。時間不長,「用腳投票」的鹽民和農民都回到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海可漁,灘可樵,為民生之利是,乃城於海上,環城皆鹽場,故名鹽城」。這座產鹽之城於是確定了「鹽城」這個最符合其實質的名字。

鹽城因鹽置縣,又因鹽興城。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鹽城的海鹽生產技術、產量和質量都在南北海鹽「產業」中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宋《太平御覽》中對當時的鹽城有這樣的描述:「有鹽亭百二十三所,縣人以魚鹽為業,略不耕種,擅利巨海,用致饒沃。公私商運,充實四遠,舟艫千計。吳王所以富國強兵而抗漢室也。」可見,鹽城已經發展出「產銷一條龍的」經營規模,鹽民的汗水與海水相煎,熬出「安鹽」那樣的名品,被運往四面八方。

鹽城有幾座連在一起的小巧博物館,其中定格的文物和故事像濃縮海水一樣,也把歷史濃縮起來。但說實話,這樣的布展方式提供的認知價值特別有限。鹽城市博物館裡除了我便再沒什麼參觀者,找工作人員詢問「鎮館之寶」,他指著裡面說:就那一隻大碗。

那是一隻萬曆年間的青花纏枝蓮紋瓷碗,出土地不過是鹽城市區西南郭猛鎮的一座未具名明墓。馬未都先生講過青花纏枝蓮,寓意著「清廉」,在利潤頗豐的鹽課司官職上,「清廉的飯碗」尤為重要,這或許是這隻碗在鹽城成為寶貝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鹽作為五味調和之首,與中國的美食融合在一起,才得以完成從功能到文化的偉大轉化。馬先生在他的脫口秀節目裡也聊過鹽,鹽首先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化學物質,然後是一種應適可而止的癮品,最後才是畫龍點睛的調料。

人不吃糖沒什麼問題,但不吃鹽可沒法健康地活著,動物也一樣,羊或鹿有舔食山巖的習慣,就是藉此獲得巖石中析出的鹽份。鹽的滋味讓人上癮,尤其是在過去製鹽不易的年代,北方地區的寒冷也增加了人們對於鹹的偏愛,這也是鹽商和鹽業可以盛極一時的原因。在鹽城所在的蘇北地區,鹹是餐桌上最鮮明的味道,其次才排的上辛、酸與甜。

一道蘇北吊燒鵝將鹽城菜的五味調和之道融入其間。中國從南到北都吃鵝,且鵝都是大菜。廣東的燒鵝金紅酥脆,蘸著梅醬吃,基本是甜味佔了主流;東北的鐵鍋燉鵝吃的是眾多食材融合在一起的香,還有那股熱乎勁兒;而蘇北的吊燒鵝更加滋味濃鬱,湯汁飽浸的鵝肉酥爛不膩,鹹的外殼中藏著回味無窮的鮮。

鹹與鮮,是鹽城美食的關鍵詞。在鹽城南邊的東臺,有著名的特產東臺魚湯麵,據說製作歷史已經有250年以上。製作魚湯麵是個功夫活,傳統的麵湯要用野生鯽魚、鱔魚骨和豬大骨為底料,先過熱油輕炸,然後入滾水慢熬不少於4個小時,熬到湯水奶白香氣四溢才算成功.再配上手工麵條和最簡單的小蔥和鹽,得到的是地道而讓人滿足的東臺之味。到東臺,用不著費心尋找「大餐」,懷抱黃海的東臺,最普通的食材中就藏著鹽城的鹹鮮靈魂。東臺的弶港鎮是著名的漁港,海洋生物極為豐富,海產品資源得天獨厚。

東臺盛產各種魚、蝦、蟹、貝,包括梅童魚、鰳魚、無沙泥螺、竹蟶、鰻魚等海味佳餚。這裡的文蛤最為著名,素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主要還是因為生長在這片「世界聞名」的優質灘涂,所以肉質更有嚼頭,更為肥美鮮嫩。泥螺可以用來醬爆,或者製成佐餐的鮮味醬。而銀鯧魚因為刺少肉嫩,又因曾無法人工養殖而被食客們奉為珍品。

海產總是越小越鮮入骨髓,越大越味同嚼蠟。東臺特產的麻蝦,十隻加起來也不如一顆芝麻粒大,卻鮮得讓人咂舌。麻蝦的吃法也是制醬,顯然其他方式都無法更好地利用這種微小的生物。每家都有各自的麻蝦醬配方,調入不同的五味,在家庭內部將之「傳承」數代。東臺人(也包括旅行中的我)只需要一碗白麵條配半勺麻蝦醬,就可以美美地完成一頓飯,比吃魚湯麵還要方便。

不過,東臺出產的那些甘腴鮮美的魚、蝦、蟹、貝無論如何都首先是鳥類的食物,在這之後,才是餐桌上的人間風味。

撰文 圖片|喻添舊

編輯|Rita

相關焦點

  • CNT目的地|鹽城:在鹹的山河湖海間(上)
    這裡的人們生活在東部的大海與西邊的大湖之間,既有北方的粗獷,又有南方的細膩,大湖大海交融出的湖海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一種上癮滋味世界上以鹽命名的地方不少,著名的例如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美國的鹽湖城,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的鹽城。這幾個名字分別代表了製鹽的幾種不同形式——礦鹽、湖鹽、海鹽。中國歷史上關於「煮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世本作篇》中的「夙沙作煮鹽」一語。
  • 鹽城:在鹹的山河湖海間(中)
    條子泥灘涂溼地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僅有的八條候鳥遷徙線之一。遠方來客裡還包括鳥中明星勺嘴鷸----它們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終飛到孟加拉灣越冬,在來去之間,落腳鮮美之地東臺。單是為了一睹這溼地精靈的尊容,就足夠成為前往條子泥度假的理由了。
  • CNT目的地|鹽城:在鹹的山河湖海間(下)
    它惹得我總是想像這麼一個場景:在石板鋪就的繁華古街上,一匹白馬由遠及近,背上馱著個銀槍銀甲卻不伐不戰的英雄,有可能是小李廣花榮,也可能是小旋風柴進——在《水滸傳》第九回,柴大官人騎一匹雪白捲毛馬,從林子深處飛奔莊上來。水滸裡騎白馬的人很多,宋江和魯智深也是騎著白馬從四方來聚義的。白駒鎮在大豐西南,歷史上歸鄰近的興化管轄。
  • 裏海和青海湖都是鹹水湖,為何裏海被稱為海,青海湖卻叫做湖?
    湖和海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湖的字面意思是指陸地上聚積的大水。《周禮》有言,凡大澤蓄水,方名曰湖。可見湖的面積,必須要足夠大,水域面積太小,可以稱為池或塘,絕不能稱為湖。而在地理上,意思還要更明確一點,把四面都有陸地包圍的水域稱為湖,這句解釋主要是為了和海做一個區分。
  • 世界上最鹹的水
    你試試在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中放入1/3瓶的鹽,嘗嘗看,是不是很鹹?然而,下面這些自然界的水體比這還要鹹!科學家發現,萬塔湖水上淡下鹹,深層水不會與上層水混合,冰蓋之下的湖水溫度也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底層水溫高達23℃,中層溫度卻只有7℃,上層水溫為4~6℃,科學家推測這種巨大的溫差是由太陽輻射造成的
  • 裏海到底是湖還是海?
    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渺,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裏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地殼運動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
  • 裏海是「湖」還是「海」?如今終於有了答案
    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生物資源豐富,既有鱘魚、鮭魚、銀汗魚等各種魚類繁衍,也有海豹等海獸棲息。約有850種動物和500多種植物;儘管對於如此浩闊的水體而言生物種類數量較低,其中許多物種卻是其特有的。藍綠藻和矽藻構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團,還有數種紅藻與褐藻。裏海地區航運業較發達。
  • 江河,湖海變鹹的原因,會不會越來越鹹?
    正是在這片水域中,地球上的第一批生命形式出現並開始進化。有地質證據表明,海水的鹹味至少十億年來一直如此。對於海洋的地質學研究不如地層研究簡單,常年的海水侵蝕使得留下的地質學證據極少。隨之而來的就有一個新問題,海洋變得更鹹了嗎?儘管很難說海洋的鹹度是否在上億年的地質演化進程中發生變化,但海洋氣候學研究表明:短期內,儘管鹽分不斷流入,海洋鹽度通常保持動態平衡。之所以說是動態變化,是因為全球海水鹽度總體呈現空間分布規律和時間變化規律。
  • 江河,湖海變鹹的原因,會不會越來越鹹?
    海洋中的鹽分是由化學徑流和海底熱液噴口帶來的,在地質學早期,鹽分還沒有時間積累,海水怎麼可能這麼「鹹」?有關於此,目前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河流是「淡水」,但這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所有的河流都有一些鹽分溶解在其中,但是因為它們在不斷流動,所以鹽分不會積累。江河不生產也不儲存鹽分,它們只是鹽分的攜帶者和搬運工。
  • 中國·鹽城溼地,地球留給人類的最美遺產
    這是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第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溼地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和中國其他所有17項自然遺產及複合遺產不同的是,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因此可以說本次申遺成功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
  • 鹽城,海聚天下英才!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鹽城,海聚天下英才!沿海發展人才峰會是我市海聚天下英才的重要平臺,已累計成功籤約引進2360名高層次人才,資助人才(團隊)項目1794個,資助資金達到16.6億元。
  • 最鹹的海,海的最大深度,海底的未知
    大家好,我是姜陽陽,今天給大家說說《最鹹的海》《海的最大深度》最鹹的海紅海,南北長約2100公裡,東西寬145-306公裡,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558米,最深處為r米。在紅海裡,人可以躺在水面上而不會沉下去。這是因為紅海是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紅海海水的含鹽度一般在40%o以上,中部海槽深處有含鹽度高達74-310%o的海區。紅海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海的兩岸沒有大河流人;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巖嶺,大洋裡稍淡的海水不易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
  • 九山湖還是九山河
    九山湖還是九山河 2020/12/13 20:1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1177
  • 我愛地理(3)我愛江河湖海 劉軼馗
    地球從太空看是個名符其實的水球,海洋面積佔70.8%,地球上的水97.3%是海水,淡水僅佔2.7%。而淡水中77.44%是固體的冰川水,22%是地下水,我們看到的川流不息的江河水只佔淡水的萬分之一,地球上70億人主要靠這萬分之一的水生存。地球上有那麼多國家缺水,主要是江河水少,地球上不缺水只是分布不均。兩極的水拿不到,地下水不好找。
  • 為什麼海水很鹹而湖水不鹹?海水會越來越鹹嗎?
    現在我們來看看海水裡有什麼,先上一張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海水中氯元素(Cl)和鈉元素(Na)穩居前兩名,這就是海水為什麼會鹹的原因,隨便講一下,除了鹹以外,海水還有一種苦澀的味道,這是因為海水中的鎂元素(Mg)造成的。那為什麼海水裡會有這麼多的鹽呢?我們來看看地球表面的元素豐度,如下圖所示。
  • 山河智能旋挖鑽機掘進「死亡之海」羅布泊
    記者今日獲悉,山河智能的旋挖鑽機在這片「死亡之海」開闢了生機。羅布泊處於塔裡木盆地的最低洼處,從天山、崑崙山等四周山脈發育出的河流曾經全部奔流匯集至羅布泊。但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羅布泊的乾涸,讓這裡形似「地球之耳」,也讓人無法想像當初的繁茂景象。乾涸後的羅布泊擁有豐富的鉀鹽資源,開發這片死亡地帶對於改善我國當時依賴進口鉀鹽的局面有重要意義。
  • 中國最好的湖景,在青海,西北的湖太夢幻了
    湖天相接,湖水的顏色,真的勝過海景。 青海湖,和海一樣鹹 我國有兩個海南,一個在海南,一個在青海。 絕大部分人觀賞青海湖的位置就在海南藏族自治州。
  • 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
    一,亞速海——最深處15.3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亞速海,是一個陸間海:西面有克裡米亞半島,北面為烏克蘭而東面為俄羅斯。只有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亞速海海流以逆時針方向運動,潮水高度不定,但最高可達5米。冬季大幅封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