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4月19日,被譽為「電腦程式設計領域奧林匹克」的第42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在北大圓滿落幕。共有140支隊伍參加總決賽。經過激烈角逐,北大代表隊獲金牌全球第三的驕人成績,位居亞洲第一。北大代表隊的3位隊員為信息科學技術學院16級本科生吉如一、17級本科生洪華敦和數學科學學院17級本科生丁力煌,教練為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特聘研究員羅國傑。新聞網特開闢《金牌之路》專欄,通過專訪3位隊員和教練,專訪該賽事承辦方,展現北大人在ACM-ICPC的總決賽舞臺上團結協作、創新拼搏的風採,也帶來第42屆ACM-ICPC總決賽臺前幕後的故事。
2018年4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場,第42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現場。
距離大賽結束還有一個半小時。
觀眾們一直在加油打氣,吉如一和隊友們繼續專心寫著他們的代碼。
吉如一,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6級本科生,同時也是北大參賽隊伍的隊長,今年是他第二次參加ACM大賽總決賽。
從去年9月份開始,他就開始為ACM做準備。從國內的區域賽到中國區的總決賽,從2018年2月份開始,他們每天都要進行一場模擬賽,每次五個小時,50多天,他與他的隊員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高中的時候,吉如一還有時間消遣,看看動漫打打遊戲,吐槽《海賊王》萬年不完結。上了大學之後,他一直忙著專心搞ACM,每天在機房——教室——宿舍三點一線來來回回,睡醒去上課,下午去訓練,晚上回宿舍,洗漱過後看一兩個視頻解壓,睡覺,第二天醒來再去機房訓練。參加完第一年的ACM總決賽,還要帶第二年。近乎單調,看似乏味,吉如一卻樂在其中。
他是隊長,除了訓練之外還要幫另外兩個小夥伴制定訓練計劃、督促他們訓練,同時還要經常登錄國外一些論壇查看訓練營報名信息。國外的大學經常會舉辦一些訓練營,這種訓練營除了可以鍛鍊提高參賽者的能力以外,還可以讓隊員們對其他大學參賽隊伍實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吉如一他們之前便是在俄羅斯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訓練,還認識了很多其他學校的小夥伴。
時間所剩不多,為了扭轉被動局面,吉如一跟隊員們商量過後,決定搏一把,開始同時解兩道題。
時間過得飛快,最初的解題思路很快被寫好提交。
「Wrong answer!」
「Wrong answer!」
提交兩次,系統均顯示答案錯誤。冰冷無情,但是卻客觀公正。系統是不會出錯的,所以吉如一需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哪裡出了錯。
他看向桌面。
桌子上擺著兩隻黃白相間的狗狗玩偶,這是三個少年之前玩抓娃娃機抓中的,有時他們會對著「狗狗」複述一遍思路,這樣能幫助他們快速地發現思維漏洞,並及時改正。因為經常被揉捏解壓,其中一隻「狗狗」的鈴鐺已經掉落。現在,這兩隻吉祥物被帶到了現場,它們被放在桌子上,憨態可掬。
通常來說,北大的學生除了課業,還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吉如一也有。他參加了元火動漫社,「不過我太忙了,所以是『幽靈社員』,基本不參加社團活動」。他偶爾還會與同學約著打羽毛球,被朋友們「吉利」「吉麗」地亂喊一通。
信科的學業比較繁重,基本每學期都會有一門難度極大的課程,競賽又佔據了吉如一太多時間,他周圍的同學早早確定好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他卻因為一直忙於競賽,方向遲遲沒有確定下來。等比賽結束以後,吉如一還得好好補補課,保持一個較高的績點是必須的,他還想學學英語,之後準備申請出國交換和暑期科研。不過,這都是比賽結束以後的事情了。
此時,經過將近5個小時的高強度腦力計算,吉如一已經有些意識模糊。
還剩下最後十分鐘。
他決定先將目前已有的代碼粗略瀏覽一遍,沒問題就直接提交。不過緊接著,問題來了,吉如一發現,自己在運算時少考慮了一種可能性,這意味著他需要臨時給代碼打個補丁。時間所剩無幾,吉如一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清醒,匆匆忙忙寫好,匆匆忙忙提交。
已經盡力了,吉如一緩慢地想著。ACM規定每名參賽選手最多只能參加兩屆總決賽,參賽是再也不可能了,以後總得幹點與競賽有關的,比如指導想參加ACM大賽的師弟師妹們,還得多多參加課外活動,鍛鍊身體,不能再繼續宅下去。如果這次能獲得金牌就好了,既是對自己多年競賽生涯的一種交代,又可以為北大120周年校慶獻上自己的賀禮。
系統在運行程序,進度條緩慢的前推。
吉如一心情緊張,甚至有些許低落,他伸手捏了捏狗狗玩偶的臉,玩偶的臉上還是治癒的笑容。
突然,「Accepted!」
「過了!!!」吉如一大喊一聲,他雙手握拳,臉上是說不出的激動。
絕地求生!此時距離比賽結束僅剩下幾十秒。(文/新聞網記者:於子悅)
相關報導:北京大學獲第42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金牌第三
專題連結:ACM總決賽
專題網站: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