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國中科大的潘建偉團隊宣布實現在量子計算上達成50個光量子的操控,性能超越谷歌去年宣布的53個量子比特計算機100萬倍,並將在今年底前實現60個光量子的操控,五年內實現1000個光量子。
這裡肯定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谷歌去年就實現了53個物理比特(transmon),而我國中科大今年僅僅實現了50個光量子的操控就能比谷歌快100萬倍呢?
是自嗨還是造假,還是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學術問題在裡面。
其實這裡涉及到學術用語,普通人可能很難區分。我國中科大團隊宣布的是實現「50個光量子操控」,而谷歌宣布的是實現「53個量子比特」,這裡面還是有區別的。
量子計算是近些年號稱能改變人類文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各國都在抓緊大力研製,生怕落後。
由於量子目前是剛起步,離實際應用還差的很遠,所以各國的量子計算都還處在萌芽階段,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如何突破,如何產業化,量子計算的應用場景等問題,都還沒有統一的看法。
但核心要素還是一致的,影響量子計算性能和速度的主要有以下兩個要素:
量子計算機的核心就是能製造和操控量子比特數,數量越多,其性能呈2ⁿ的指數級增長,非常恐怖,科學家預測只要超過50個量子比特數,其算力就可以超越經典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去年穀歌宣布達成53量子,實現量子霸權,而我國今年也超越谷歌100萬倍,間接宣布實現了量子霸權。
光量子的操控
但目前的技術障礙就是,能製造和操控那麼多的量子,但控制和維持量子信息不易,在實際運算中量子比特的穩定性和操控性並不高,甚至保真率只有0.1%。
一般來說,除非將量子位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273攝氏度,或0開氏度),否則量子位中存儲的量子信息通常很快就會丟失。
如果保真率不高,實現再多的量子比特也是白搭。
知道了影響量子計算的基本要素,我們回過頭再看中科大和谷歌有何不同。
其實中科大和谷歌的技術突破目前主要是集中在第一個核心要素:量子比特數。
但兩家實現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為了讓大部分人能看懂,這裡就不說學術用語了,以最簡單直白的語言讓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區別。
谷歌的量子比特走的是比較務實的路線,一個可操控的糾纏態量子實現一個量子比特位。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53個量子的操控,就是53個量子比特,跟經典計算機的比特是一個道理。
中科大一開始就跟谷歌不同,他們從光量子中提取出量子的三個物理狀態,如路徑、偏振、角動量等特質,利用這些物理狀態進行複雜的糾纏從而實現最終的量子比特,以少量的量子就可以實現三倍的比特數。
這個要怎麼理解呢,給大家舉個例子:
當谷歌宣布實現20個量子比特的時候,我中科大也宣布實現18個量子比特,但谷歌實現的是20個量子的操控,而我國僅用了6個光量子,就實現了三倍的比特數,也就是18個量子比特。
聽懂了嗎?也就是說我國科學家可以用很少的可操控量子實現三倍的比特數。
現在再回過頭看看這次中科大的申明,實現了「50個光量子的操控」,如果技術路線跟上次18比特時沒有變化,按谷歌的算法應該是50×3=150個量子比特。
比谷歌的53個量子比特足足多了接近100個!翻了三倍。
中科大以光量子的三個狀態實現糾纏,等於量子比特數增加三倍
現在你能理解為何我國能超越谷歌100萬倍了吧?不過從這個宣布的方式可以看出,我國科學家還是很低調的,並沒有直接宣布150個量子比特,而是含蓄地說了50個光量子操控。
由於量子計算尚處在初級階段,目前世界各主要量子計算團隊的技術主攻方向也不盡相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裡再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梯隊:中科院和谷歌
這兩家是全球主要量子計算的領導者,主攻前沿技術,其中以實現更多的量子比特為主。
美國第二梯隊:英特爾和IBM
英特爾和IBM屬於實用主義,以產業化為前提,求穩求量產,主攻量子比特的保真率,以10個以下的量子比特實現商業實用,屬於跟隨團隊。
IBM的量子計算機
中國第二梯隊:阿里和合肥本源
阿里和合肥本源也是實用主義,但跟美國團隊有所不同是都以提供量子云計算為主,主攻量子比特的保真率,屬於中科大的成果轉化企業。
這樣的布局很好,前面由中科大去衝,取得成果後,交給企業去轉化成果,各司其職。
雖然量子計算離實用化還很遠,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但起碼目前我國仍屬第一梯隊,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