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2月1日晚,嫦娥五號著陸月球。著陸過程中,著陸器上的降落相機拍攝到了著陸區域影像圖。網友們都為嫦娥五號拍下的月球高清大片所震撼。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回望人類登月史,已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旅程,而作為視聽技術的「電影」誕生,則超過了一個世紀。回溯百年銀海,人類在科幻世界的登月之旅,同樣跌宕起伏。
下面,我們就選取幾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登月科幻電影,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月球認識的進步,同時也深深打上了當時科技水平的烙印,對照嫦娥四號的登月壯舉,可以說相映成趣。
魯迅翻譯凡爾納:一發炮彈上月球
日本留學時期的魯迅
1902年,剛剛20出頭、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翻譯了一部科幻小說。而同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則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部「年度圖書」便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這部寫於1865年的小說,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嚴謹的科學構思,描述了人類登月的場景,使用的是機械動力,用大炮把人類發射到月球上去。因為凡爾納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電氣時代拉開帷幕,反映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從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後的1895年,電影誕生。而電影在它7歲生日的時候,迎來了第一部科幻類型片,這便是文章開頭喬治·梅裡愛的改編電影《月球旅行記》。頗為姻緣湊巧的是,人類一部科幻電影,便選擇了登月題材。
《月球旅行記》當時發行了黑白版和手繪彩板。從影片的劇照可以看到,20世紀初人類想像中的月球,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而它也是史上第一部使用特效的影片,其瑰麗的場景,透射出電氣文明時代的流光溢彩。
《月球旅行記》海報(1902年)
大衛·鮑伊之子:月亮背面另一個「我」
2009年,一部獨立小成本的科幻影片,掀起了當時社會上對人類倫理學的思考。導演鄧肯·瓊斯是搖滾名宿大衛·鮑伊之子,影片的名字叫作《月球》。這部登月題材的影片,背景放在月背的能源開採,而視角聚焦在複製人問題上。
與之對應的現實是,2001年人類基因圖譜的初步分析結果公布,宣告了一個「基因時代」的來臨。然而科技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不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基因技術在日臻成熟的同時,也在屢屢試探人類倫理學的邊界。
影片《月球》正是探討了一個問題:假如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進行月球探測這一高度危險的工作時,人類不需要自己親自上陣,而是由複製人替代完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雖然這個問題還有待社會學家、倫理學家解釋,但影片給了一個溫情的答案——複製人具有和我們一樣的真真切切的情感。要知道,這可是人類自我真實的重要指涉之一啊。
《月球》海報(2009年)
當科幻的月光照進現實
距離《月球》上映剛十年,人類的探測器就成功登陸了月背,而且是由我國科技工作者完成了這項壯舉。可以說,是真正讓科幻的「月光」照進了現實。
電影是一項造夢的技術,科幻電影則是具有科學根據的夢境。而我國的嫦娥人,正在從事把夢想變成現實的偉大事業。值此百年影史回顧,「觀劃時代科幻電影,慶劃時代科技壯舉」。
我們也預祝接下來的嫦娥計劃更加順利成功,能有更多的有價值的新發現,為人類完整書寫月球歷史,留下點睛之筆;為人類和平探索太空,貢獻洪荒偉力!(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