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員說是虎嗅面向虎跑團團員的一檔採訪欄目,通過幾個有料的問題,挖掘每位團員背後真實的商業經歷與思考,還原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行業變遷與創業故事。
本期受訪團員:張雲浩(LeetCode 聯合創始人)
招聘程式設計師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無法迴避的一件難事,招到合適的程式設計師並不容易。現在招聘渠道多是通過獵聘、Boss直聘等招聘網站,看看教育背景與項目經驗,再約面試,並有一些編程題目對程式設計師水平進行現場測試。程式設計師水平究竟如何,與崗位要求是否契合,不一定能通過面試環節檢驗出來。
在美國,亞馬遜、Facebook等公司已在採用一種新的程式設計師招聘方式,更注重「技能優先」,考察面試者在算法、數據結構方面的功底,而不是「簡歷優先」。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會對應聘者進行在線測評、白板面試等多種形式的技術能力評估,佔比達到了整個環節的70%,這其中主要使用了力扣的題目。之所以相信力扣,主要是因為其題目更貼近算法本質,聚焦程式設計師的底層邏輯能力。力扣基於經矽谷驗證的方案、能力優先的理念、成規模的C端用戶庫和行業數據積累,為企業做自動化人才評估。除了評估,力扣還為企業提供招聘、培訓服務。
在程式設計師這一側,力扣提供了大量原創題目,供程式設計師學習以增強實操能力。這些題目經常會被國內外網際網路名企用作面試真題,所以程式設計師可以刷題了解大公司的編程技能側重點,同時力扣還有程式設計師的交流社區,可以就一些理論與實操問題進行分享。
據報導,有位華人程式設計師去矽谷面試,因為算法與數據結構方面的問題,求職不順利。但他沒有放棄進科技大廠的夢想,用了5個月的時間,把力扣題刷了個遍,把一些常見題目、解法整理出一套刷題筆記。最終這位程式設計師拿到了谷歌的高薪 Offer。
2011年,LeetCode起源於美國矽谷。2017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生張雲浩看到這樣項目後加入進來,把自己對於教育、網際網路的理解帶入到這個項目裡,對產品進行完善。
2018年,應對國內用戶的需求,張雲浩同領扣網絡(上海)有限公司,將 LeetCode 正式引入中國並成立「力扣中國」,並對產品進行本土化的改進,致力於為程式設計師提供一個技術成長平臺,為企業提供招聘、測評的工具,使技術職業的生態變得更加專業。
在國內,力扣在圈子裡的影響力漸漸形成,正在成為程式設計師找工作、尋求技術能力提升,以及IT大廠招聘的重要途徑。有程式設計師表示,如果想要提升、換工作,都會去上面練習。
在盈利模式上,力扣堅持在做好程式設計師技術職業化,打造優質產品的同時用健康的模式向B端和C端提供服務。以下是虎嗅Pro對虎跑團前沿技術團員——張雲浩專訪實錄分享:
Q:國內企業經常招不到合適的或者能力足夠好的程式設計師。問題可能出在哪裡?
張雲浩:這裡有很多流程上流失的問題,一個是流失,一個是選錯,會有一些機會成本的問題。一般流程是會有HR進行初篩,HR篩完了以後給到技術,技術的leader或者一些負責技術面試的同學進行一個復篩,篩完了之後會安排預約進入面試環節。
其實在第一層HR初篩的時候,會因為簡歷的不完善或者HR 的主觀判斷,而錯失、選錯或流失很多的人。另外在前期推招聘信息的時候,JD描述和專業的要求,有時候也不能很好地表達公司對於技術的水平、專業能力的要求。
可以把技能考核提前,就有點像設計師,設計師有相應網站,上面都是他的作品,你在看他簡歷之前看看他的作品是否符合你的風格,他作品的細膩程度或者手繪的能力是否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個置前,那後期的流程相對來說機會成本的損失可以降到最低。
Q:目前市面上既有的招聘、面試程式設計師的方式,是否足夠有效?
張雲浩:能力上的考核,通過幾場簡單的面試,哪怕你兩三輪下來,其實還是很難去做一個權威或者綜合的評判,除此之外還要花30% 的時間在一些性格或者價值觀念上的評估,其實整場面試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還有前期在篩選簡歷的時候,單純從一張紙來羅列一些技術知識點,其實很難評估一個人的能力到底如何。
之前很多企業連編程測試都沒有,他會直接紙上談兵,就是對著簡歷,問面試者背景是什麼,掌握哪些技術棧,再考一些專業的知識,比如說Java的垃圾回收、多線程的並發等基礎知識,但這並沒有體現到實操能力,考的只是背誦能力。編程是一門手藝活,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寫代碼的實操能力。
Q:矽谷目前對於程式設計師面試流程做了哪些變革嗎?
張雲浩:我們打造的是一個能力優先的模式,就像矽谷的面試流程一樣,你可以前期先給他發一個在線評估的邀請,讓他通過我們的工具做題,得出他的水平和能力值,再進行面試環節,那就會非常高效。在面試環節中面試官也會使用我們的題,一是了解他的思路,第二個是可以通過白板面試的方式查看面試者的溝通能力,這種矽谷的面試方式我認為是技術招聘一個新的變革。
我們最早的時候在矽谷使用了這套模式,矽谷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企業,他們面試70%的部分是算法數據結構,30%是性格、價值觀念的問題,70%的部分主要就是力扣題。
我們的考核點是,如果你真具備算法和知識結構的能力,比如動態規劃的能力,當你真正工作的時候,就具備這個邏輯思維能力,就可以運用到真實項目當中,寫出的代碼就會比沒有練習過的人更加高效,高效的好處是速度快了體驗好了。而且未來技術棧的變化是很瘋狂的,各種演化而來的技術框架,你怎麼來適應它的變化?還是邏輯能力。
Q:公司定位與在線教育公司還是IT公司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用戶規模和融資情況如何?
張雲浩:公司是比較新的模式,不完全是IT教育或者人力資源服務,我們更加包含網際網路職業技術成長的因素,是一個職業教育和人才服務相結合的模式。
我們在C端提供了一個學習成長平臺,這個平臺上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用戶可以通過平臺上的編程工具,進行練習,平臺會給他解答的結果,還會有一系列的數據告訴他所完成的情況,以及測評出他的算法和數據結構能力怎麼樣。
對於他存在的問題,或者他有更好的解法或者更多的思路,想要跟平臺用戶一起做分享,他會在線上社區裡面,提問或者回答,或者幫助用戶給出一些職業成長方面的經驗,這塊就取決於用戶自己想要創造哪些技術相關的內容了。這是C端的產品。
B端主要是面向企業,結合C端的判題做題工具,在人才招聘、人才前期評估、以及在企業內部培訓、晉升、考核等等場景使用。
題庫是公司從0到1建立起來的,一開始純粹興趣為導向,後期則是不斷結合用戶的反饋和客戶的要求,以及競賽中一些專業型的應答場景的要求,不斷提升質量。目前整個系統公開的就已經有超過1500多道題了。
C跟B打通以後,也可以做一些人才匹配,比如通過掌握C端用戶的能力、水平和專業技能,可以給對口的企業去進行匹配。
現在平臺註冊用戶規模已經基本覆蓋到國內的程式設計師人口。公司目前沒有進行任何融資,現在主要考慮抓緊機會更快把產品打磨完善,更快佔領市場。
Q:國內還沒有跟公司完全相似的平臺。在程式設計師能力成長方面,51CTO、CSDN、達內、極客學院等IT教育公司的業務跟公司有相似性。公司與他們的差異點在哪裡?
張雲浩: CSDN跟51CTO有垂直社區,也有一些直播、錄播課的教育板塊。達內、極客學院更多是職業培訓相關的在線教育。
我們跟培訓還是非常不同的。程式設計師職業技能提升,主要講究的是運用算法、數據結構,動手編程解決問題的實操能力,我們提供了平臺、在線學習的工具,讓他在平臺上輸入代碼、調試代碼,查看自己代碼的完成情況和題目的解題數據,從而有效提升技能。平臺講究的是實操能力。學員從視頻課和直播課上可以學習編程知識,要真正掌握並形成編程技能,還是要有實操。
代碼好不好,是由空間時間等各方面來衡量的,是容易被標準化的。這樣也就容易被公司用人方面作為一個考核、衡量的體系,面試官也會樂意使用這套方式、題目來更高效地考察面試者。
我們還是一個工具型的社交平臺,用戶在這裡通過平臺進行編程互動,也會有社區跟在線用戶進行社交。
Q:在招聘版塊,公司與BOSS直聘等公司有一定交叉。公司與他們的差異點在哪裡?
張雲浩:招聘方面,技術圈子裡的招聘,拍板做決策的很多都是技術老大、CTO,在一些創業公司,他們的技術老大可能就是老闆,隨著我們在技術圈子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得到了認可,也就慢慢獲得這些企業技術負責人的認可,這些人是推得公司去做最終合作或者說招聘決策的人。這個跟別的行業還不一樣。相似的平臺像獵聘、BOSS直聘之類的,它最直接的可能還是HR的部門向上提交一些需求,然後獲得公司的審批,但是我們是最直接觸達技術老大。
Q:公司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是向C端還是B端收費?
張雲浩:對C、B端都可以收費。C端比如說知識收費、會員這些。面向B端收費的項目,比如說招聘信息的刊登或者其他一些推廣。我們一直尋找一個更健康的廣告模式,不希望在平臺塞太多的硬廣,這非常破壞用戶體驗。B端的招聘等企業服務也可以收費。我們也會給企業定製一些完整流程方面的解決方案,不管是培訓還是招聘的,都可以進行收費。
Q:中國和美國程在程式設計師招聘方面有什麼差異嗎,在中國需要做哪些本土化嘗試?
張雲浩:差異還是挺大的,在美國這套體系是非常完善的,所以產品線也好、現有業務也好,其實相對是比較簡單的。在美國,例如支付永遠就解決支付一個問題,工作社交就解決工作社交問題,在國內,有很多地方跟國外是不同的,尤其是在資源方面,客戶更希望你能夠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幫助他從找工作開始到尋找到工作,都能夠解決他的問題。
把力扣的理念引入到中國來,需要做一些本土化變革。例如我們目前的技能優先這套理念,是從國外引入的,通過算法數據結構來考察面試者的計算機科學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在落實這套理念的時候,就不能單純的通過像矽谷這套白板面試了,所謂白板面試就是拿一塊白板,純粹對著白板來講這道題,人員會非常緊張,如果每個人都白板面試,時間也好,效率也好,應該是非常糟糕的。
我們就發明一套自動化的工具,測評系統加入了在線編程,加入一些考核的內容,招聘之前可以做一個初篩,招聘之後可以作為技能的二次考核,加入到晉升裡面可以做到一個職業晉升的考核。總之在國內一定要變成非常多元、多模塊的產品,解決C端用戶、B端企業的各種需求。
Q:中國程式設計師招聘這個市場,潛力如何?
張雲浩:中國的市場潛力,包括中國程式設計師的成長空間,在整個世界地位來說應該還是非常非常可觀的,中國未來甚至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技術人才的輸出大國。可能很多東西是美國發明的,理論知識、學術知識都是國外的,但是機器學習也好, 5G也好,行動支付也好,區塊鏈法定數字貨幣也好,這些運用第一個出現的絕對是中國。一旦出現運用,市場對於技術人才的需求就會顯現出來,這些技術人才不斷隨著市場的打磨,會成為行業裡面的頂尖。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技術方面對外輸出的大國,不是生產輸出的大國。
Q: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技能成長平臺,未來的發力點與市場機會在哪裡?
張雲浩:長期來講,希望能夠做好技術職業提升,包括程式設計師終生職業成長。眼下的目標還是希望能夠先把這套模式在中國,帶著更多的企業在中國本土化落地,因為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還是不太一樣的。希望可以做到雙端打通,把整個網際網路技術的生態建立起來。
相比於英語、會計這些科目,編程因為是一門和機器打交道的手藝而更容易被標準化。我們現在主要的是面向雙端,B端跟C端做三塊業務:教育、評估和招聘,招聘是目前最容易打通雙端的應用場景。未來生態建立起來以後,整個應用場景肯定是不僅支持招聘,甚至可以做更多事情,包括提供一些商業解決方案尋找你的技術合伙人,很多方面都是可以使用的。
從一個更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說,區塊鏈、機器學習這些大課題,基礎其實就是算法、數據結構。從未來的行業需求來說,不管是現在的工程師還是未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工程師,都會有這塊人才的需求,希望我們未來能成為他們的基建,給他們解決這些專業需求的資源問題。
下一步會跟企業,尤其是跟頭部企業合作,帶著頭部企業一起去教育行業,也會跟更多的學校合作,學校也很在乎學生未來畢業後的工作能力、進入社會的能力,我們也會幫助更多的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就做好準備,甚至我們也會考慮再次往下下沉,幫助更多轉行的人來找到一份新offer。
加入虎嗅·虎跑前沿技術團,結識各界行家,捕捉真實商業關係鏈上的關鍵人物。點擊【這裡】,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