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一個隱忍的人,通常都會把自己的情緒深埋在心底,等到自己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再主動出擊一擊必勝,將對手扳倒。這種隱忍的人就像蛇一樣,謀定而後動,等到時機成熟之後給人致命一擊。
不過話說回來,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所認為的報復心強的動物不是黃鼠狼嗎?蛇真的像老一輩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十分記仇的動物嗎?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將仇人一擊致命?今天這個故事或許會給你帶來點不一樣的想法。
1991年的某一天,湖北省利川市獅子壩鄉的村民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田裡面勞作,誰也沒想到無意間竟然能在田地裡發現具猝死的屍體,這可給村民們好一頓嚇。這具屍體身上有七八個傷口,根據鑑定是被一群毒蛇撕咬致死。
經過後續調查發現死者名字叫做程地明,以前是一個專業的捕蛇人,後來因為蛇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家鼓勵種田並發放補貼,所以程地明轉而種田。
這件事情十分蹊蹺,一般來說除非那種飢餓或者憤怒中的大型動物會對人主動發起攻擊,不然的話一般中小型動物遇見人都會閃躲,除非是闖入了它們的領地,但是田地可不屬於蛇的領地。
不僅如此,蛇並不算是特別喜愛集體出動,像這樣大規模的圍攻一個目標的行為很少見,更別說攻擊人類了。很多自然學家對這個現象十分好奇,於是特地到現場查看情況,還詢問了當地有關的村民,最終得出結論是因為「記仇」。
程地明的死就是因為蛇群的記仇特質,上個世紀的中國市場對蛇皮的需求量十分大,所以程地明為了養家餬口,就幹起了抓蛇的行當。一開始他只是一條一條的抓,後來慢慢的野心和膽子都大了,就成窩的抓。
1986年,程地明瞄上了一條紅脖頸槽蛇,這種蛇很稀有,在市場上特別值錢。但就在程地明以為自己能夠大賺一筆的時候,他發現周遭突然湧上了好幾條紅脖頸槽蛇,一同對他進行圍攻。程地明又急又怕,連忙揮動刀具去砍蛇,可蛇卻越來越多,這下子程地明連地上那些蛇的屍體都顧不上撿,趕忙逃走了。
有經驗的捕蛇人一聽說程地明遇上的事情,就知道他肯定是因為殺戮過多,引來了蛇群的報復,便勸說他小心點;但這一行是無本買賣,當時山林茂密,只要隨便進個山頭就能抓到很多條蛇,程地明停手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沒忍住,又開始當回了捕蛇人。
之後雖然程地明發現的確蛇對自己的攻擊性更強了,但他也並沒有太把這當回事,直到有一次程地明跟隨一條蛇來到它的老窩,驚喜地發現這個蛇窩竟然有足足20多條蛇。
猛一見這麼多條蛇程地明內心還是有些慌亂的,不過轉念一想,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啊,要是把這些蛇都殺了,這些蛇皮可值很多錢,自己的婚姻大事就有著落了。
說幹就幹,程地明拿起斧頭就向蛇砸去,但是他顯然低估了蛇的兇橫,幾個回合下來,程地明身被蛇咬開了七八個口子,無奈之下他只好逃走。
再之後每次程地明只要山上,甭管抓不抓蛇,總會遇見成群的蛇對他發起攻擊。慢慢的程地明害怕了,他覺得可能是自己殺的蛇太多了,蛇群真的來報復了,於是他棄了捕蛇,去田裡面勞作,以為這樣就可以躲避蛇的報復。
但是他顯然低估了蛇的記仇程度,在1989年到1990年一年間,他被蛇襲擊了不下50次,這樣瘋狂的報復一旦開啟,很明顯不會草草收場。果不其然,在1991年的農曆7月15日,他正好在田中勞作,一大群毒蛇猛地撲過來將他咬死。
自然學家考察原因的時候發現,每年的陰曆七月都是蛇群的交配期,而程地明當時陰差陽錯的打攪了蛇群的交配;再加上他大肆捕蛇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蛇群發展,因此引發了蛇群暴怒,整整五年時間都在找機會報復程地明,不死不休。
程地明的遭遇讓人唏噓,也說明了大自然有一些規律是我們不能去觸碰和改變的,中國有這麼兩個詞,「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都是指為了從大自然中獲得利益而改變了原本的生態,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最終會迎來屬於大自然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