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雲南省職工創新工作室選樹管理辦法》《雲南省職工技師工作站選樹管理辦法》和《雲南省總工會辦公室關於開展第五屆職工創新工作室、職工技師工作站選樹活動的通知》,自選樹活動啟動以來,經逐級推薦、初審、覆審、專家評審等環節,雲南省總工會擬命名雲南省第五批職工創新工作室30個,職工技師工作站15個,現予以公示,進一步聽取意見,接受監督。
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20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
公示期內,如對公示的擬命名對象有不同意見,請以電話、信函或電子郵件等形式向雲南省總工會技術創新和職工素質建設工作辦公室反映。反映情況須客觀真實,以單位名義反饋情況的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應提供有效聯繫方式,不接受非實名反映。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篆塘路54號
郵編:650032
電話:0871-64113923、64143871
傳真:0871-64143871
郵箱:390824268@qq.com
附件:1. 擬命名雲南省第五批職工創新工作室簡要事跡
2. 擬命名雲南省第五批職工技師工作站簡要事跡
雲南省總工會
2020年10月15日
雲南省第五批職工創新工作室
擬命名名單
雲南省第五批職工技師工作站
擬命名名單
附件1
擬命名雲南省第五批職工創新工作室簡要事跡(30個)
一、卷包車間職工創新工作室
紅塔菸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楚雄捲菸廠卷包車間職工創新工作室在「雲南中煙趙琪勞模創新工作室」和「趙琪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基礎上組建而成,39名團隊成員通過開展技術攻關創新活動、高技能人才培養、煙機設備管理、勞模精神傳承宣講等活動,3年來,培育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和勞模工匠,較好地發揮了工作室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品牌效應。共完成科技項目4項,QC課題30項,精益六西瑪項目4項,精益改善課題30項;申請專利33項,授權15項;多個成果獲中國質量協會等獎勵。
二、AGV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昆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AGV職工創新工作室領軍人員發揮其在AGV系統的基礎技術、核心算法、系統運用模式等方面專業特長,帶領30名團隊成員致力於AGV系統的智能化、成套化、國產化研發工作。依託AGV系列應用項目的實施,解決了一系列AGV關鍵技術難題,制定了AGV產業相關技術標準規範,研究開發了多種AGV技術和產品,培養了一批從事AGV行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在業內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號召力。近年來團隊共承擔科研項目7項,獲得專利11項,參與制定1項國家標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周國慶創新工作室
曲靖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周國慶創新工作室以省勞模、省銑工技術狀元周國慶為領軍人員,吸納了11名不同工種的高技能人才組建而成。工作室緊緊圍繞公司生產經營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活動。團隊主要成員共發表創新著作和論文10篇,共完成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項目20餘項,其中8項取得實用新型專利,成果轉化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600萬元。推行名師帶徒制度,近年來為公司培養高級技工3名、技術骨幹5名、崗位能手8名,創新工作室成為增強公司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載體。
四、郭開師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銅業分公司郭開師職工創新工作室16名成員以培養團隊、提升業績、提升金銀產品品質,深化金銀產品附加值為目標,開展銅陽極泥金銀生產全流程的創新工作。採取「強化機制建設」「優化作業組織」和「創新項目管理」等攻克辦法,有效解決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難點和效益「爆炸點」問題。2018年實施攻關研究項目4個,創經濟效益119萬元;2019年完結項目一項獲最受客戶喜愛銀產品榮譽稱號,一項創經濟效益50萬元。獲發明專利2項。通過「傳、幫、帶」,工作室成員林東獨創「林氏澆鑄法」,培養白銀澆鑄能手7人,李麗鋒培養鉑鈀生產操作能手3人,班組員工中2人取得高級技師資格證,2人取得技師資格證,14人取得高級工資格證。
五、雲南省後所煤礦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省後所煤礦職工創新工作室主要負責人長期從事煤礦安全生產設備的研究開發,對懸浮式單體柱密封件及輕型綜採液壓支架油缸技術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帶領16名團隊成員結合企業已有的輸送礦車、道岔、礦用支架及懸浮式單體液壓支柱等產品開展項目攻關,立足於解決制約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培養帶動企業職工熟練掌握煤礦生產的產業鏈技術。牽頭引進了懸浮式單體液壓支柱生產工藝,填補了我省生產懸浮式單體液壓支柱的空白。目前,已生產懸浮式單體液壓支柱11500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產總值近900萬元。
六、王鵬雲創新工作室
昆明市氣象局王鵬雲創新工作室通過項目研究和業務系統的開發,逐步完成了省市縣網絡系統、數據採集和交換系統、衛星接收系統、移動氣象監測系統、氣象資料資料庫、預報和服務等業務技術體系的建設。培養了一批專業結構配置科學,年齡梯次合理,研發和創新能力強的技術骨幹。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氣象現代化。工作室成立2年來,創新團隊成員由29人增加至47人,團隊成員先後申報主持各類項目20項,7人通過高職稱評審,9人通過中級職稱評審,3人完成在職研究生學業,5人被授予雲南省「三區」人才稱號。獲軟體著作權8項,申報發明專利8項,省科技特派員3人。
七、特高壓直流運維創新工作室
王鵬雲創新工作室特高壓直流運維創新工作室42人名成員針對特高壓直流運維中的各種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在直流控制保護、換流閥和閥冷高壓一次設備、換流站自動化運維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厚的智慧財產權。擁有專利63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完成創新項目54項,其中職工創新項目49項,科技項目5項。團隊近三年共獲得各級科技獎勵13項,獲得專利授權15項,申請專利4項。參與行業標準編制1項,負責南方電網企業標準編制1項。目前工作室擁有的發明專利「換流站閥冷主泵在線檢修補水專用作業車」已實現了科技成果自主研發使用到推向市場的應用轉化。
八、梅文周科技創新工作室
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勘查分公司梅文周科技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21人,工作室圍繞礦資源勘查、綜合研究、科技創新等方面開展工作。完成雲南省1:5萬北衙幅等多幅區域地質勘察;藉助Surpac三維建模軟體等平臺,完成公司重要礦山、國外烏幹達Busia金礦資源儲量建模;對重要礦山、典型礦床,進行解剖分析研究,闡明礦床的特徵,為集團持續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優秀地質打礦項目一等獎、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
九、威能運行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能投威信能源有限公司威能運行職工創新工作室圍繞節能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最大幅度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解決工作效率低等開展。創建以來推進大集控管理模式,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降本增效目的(每年為公司節約外委費用和人力成本500萬元以上),組織各種培訓5000人/次以上,組織各種考評8000人/次以上,為公司培訓全能型人才150餘人、培養輸送複合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30餘人。
十、羅平鋅電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羅平鋅電股份有限公司羅平鋅電職工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23人,工作室與昆明冶金研究院籤定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完成了《高鋅銀精礦綜合回收》《鋁基、鉛基新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鋅冶煉清潔生產與提質降耗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研究。《鋅冶煉清潔生產與提質降耗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2019年雲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實用新型專利13項,95%以上的專利在公司得到成功應用轉化,為公司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安全環保和節能降耗上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籤訂師徒協議40餘份,兌現師徒獎3萬餘元。
十一、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選礦車間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選礦車間職工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25名,工作室圍繞選礦技術工藝開展研究,將所在選廠的選礦工序和氧化工段改造成靈活性高的柔性流程,實現達產;對硫化礦工段234張搖床進行改進,提高回收率;對浮選槽連接管道和磨礦機出口隔渣篩、浮選機出口錐形閥等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延長使用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對錫精礦倉進行優化改造,提高精礦搬運的機械程度;對尾選工段的新二期工藝流程進行優化,提高尾選工段的經濟效益,尾選工段合格錫產量保持10噸左右;優化硫化礦錫銅共生礦、雙井公司磁選工藝,月均提高鐵精礦近200噸,增加經濟增長點。獲得分公司合理化建議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分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與18名員工籤訂師帶徒協議。
十二、BIM技術研究與應用創新工作室
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M技術研究與應用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21人,工作室致力於BIM技術攻關、BIM設計與集成應用、BIM全過程諮詢,以及BIM相關工程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與應用平臺研發。創建以來BIM與3S設計產品、研發的BIM相關系統與平臺,已廣泛應用於昆明院所承擔的所有工程項目,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企業轉型升級作出突出貢獻。獲發明專利13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項、優秀工程勘察三等獎1項,市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獲得昆明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5項,優秀工程勘察獎7項,軟體設計獎6項。共培養BIM技術人才346人。
十三、雲嶺注安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雲嶺公路工程註冊安全工程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雲嶺注安職工創新工作室圍繞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重特大事故預防關鍵技術開展創新和研發工作,成功開展了國家級課題2個、省部級課題1個,雲南省交通運輸廳課題2個。《滿堂支架重特大事故預防關鍵技術》在重特大事故預防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滿堂支架施工監測領域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在系統構建及智能預警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被列為「2018年度交通運輸行業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19年9月被交通運輸部安委會列為年度平安交通創新案列「特別推薦」項目。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4項。
十四、工程防震減災新技術創新研發工作室
雲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工程防震減災新技術創新研發工作室圍繞高烈度地震區高層、超高層建築開展效能減震、隔震新技術研發創新、推廣運用研究。其研究水平達國內先進水平並在全國30%以上的超高層項目上得到運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主編或參編國家及地方標準、圖集等近20項(部),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3項,集團公司11項,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消能減震、隔震減震論文30餘篇)。
十五、BIM創新工作室
雲南建投安裝股份有限公司BIM創新工作室圍繞BIM雲協同平臺等項目進行攻關,組織完成80餘個項目的BIM深化設計應用工作,為項目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持,項目成效明顯。積極參加國內各種BIM技術及比賽,多項成果榮獲中國建設工程BIM大賽單項一、二、三等獎。編制完成了企業BIM標準,建築信息模型建模及出圖標準。共培訓BIM人員500餘人。
十六、張銳創新工作室
昆明局集團公司曲靖車務段張銳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11人,工作室圍繞解決安全生產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幫帶青工成長成才開展。共完成攻關課題5個,創新成果「粉煤灰集裝化裝運技術」榮獲全國鐵道行業質量管理小組成果優秀獎,「張銳快速掃雪除冰法」榮獲國鐵集團QC 成果優秀獎,金滿倉「五字」監控法已在集團公司範圍內廣泛推廣。注重傳幫帶,幫帶的業務骨幹多人獲得公司級以上獎勵。培訓職工300 餘人。
十七、黃佳聰職工創新工作室
保山市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站黃佳聰職工創新工作室以保山市核桃、騰衝紅花油茶、餘甘子、澳洲堅果等經濟林園藝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為主攻方向,圍繞經濟林果良種選育、苗木培育、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早實優質豐產、果實採收和產品加工全產業鏈生產技術開展探索創新。創建以來實施國家、省部級相關科技及工程項目22項、資金1300餘萬元。發表研究論文49篇,主著主編技術著作6部,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選育省級良種新品種14個(累計推廣應用100萬畝以上),制定省級地方標準2項。1項發明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和雲南省專利獎二等獎,1項科技成果獲國家林業局梁希林業科技二等獎、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成果獲州市級科技成果獎勵。
十八、亞洲象種繁育及救助中心創新工作室
西雙版納野象谷景區有限公司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工作室有團隊成員62人,工作室圍繞亞洲象體徵監測、病危救助、繁育技術開展研究,建立野象出沒安全預警、亞洲象血常規、生化資料庫,為開展保護亞洲象的醫療研究、救助提供科學參考,在保護亞洲象、救助亞洲象、種源繁育、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績。獲得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工人先鋒號」、雲南省委共青團聯合會授予的「五四青年獎章集體」等榮譽。撰寫的《亞洲象血常規指標的測定與分析》等9篇論文被《中國獸醫雜誌》、《黑龍江畜牧獸醫雜誌》、《野生動物學報》等發表。領軍人獨創野象吹管麻醉技術,成功攻克野生亞洲象麻醉技術難關,獲得各國專家的認可。
十九、魔芋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省農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魔芋職工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11人,工作室圍繞魔芋輪作開展研究,立足大田生產和農民需求開展科研與技術推廣服務,為魔芋產業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為緩解魔芋種植區土地資源緊缺的主要矛盾開展的《魔芋防病栽培技術應用研究》等4項技術已投入大田生產應用。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兩項,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省農業廳科技推廣三等獎一項,市農業局科技推廣獎三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
二十、民族醫藥研究與開發創新工作室
普洱市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民族醫藥研究與開發創新工作室致力於民族醫藥研究、挖掘、整理、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工作,在石斛、美登木、思茅松等栽培、種植和中藥材研發及向產業轉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養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30名團隊成員參與研製出「複方美登木片」「椎康膏」「肝復青」等50種民族藥物製劑,出版民族醫藥書籍36本,發表科研論文300多篇。收集到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瓦族、彝族等五大主體民族民間單驗方30000多個。將哈尼族醫藥五項及茯苓、鐵皮石斛、砂仁種植技術等10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引入合作開發資金3億多元,推動了我省生物藥業的快速發展。團隊領軍人物付開聰獲省技術創新人才稱號,團隊「哈尼族醫藥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獲省科技獎勵三等獎等。
二十一、廖國陽創新工作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廖國陽創新工作室圍繞重大傳染病疫苗研發,組建了一支集老中青為一體的疫苗運用基礎研發團隊。15名團隊成員將先進管理經驗、方法和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通過「傳幫帶」放大工作效應,產生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其中領銜研發的國家脊髓灰質炎滅灰疫苗已於2015年成功上市,銷售收入累計達7億元;「三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雞胚)已獲得臨床批件;利用全新工藝研發的b型流感疫苗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團隊成員獲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省科技發明獎三等獎、省科學技術獎勵科學進步獎等。團隊帶頭人主持國家863專項、國際合作項目及省重大專項等十餘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獲授權專利9項。
二十二、辛文鋒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辛文鋒職工創新工作室依託公司平臺與高校、科研院所展開科技攻關工作,10名團隊成員通過參與開展三七生態種植、連作障礙、質控溯源、產品開發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累計獲批科研及產業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20餘篇,申請專利16項、軟體著作權1項。出版專著1部,完成三七健康產品標準備案3項。參與了《三七極細粉》雲南省地方標準炮製規範起草。組織或參加科技培訓90餘場次,參與三七科技創新與健康教育培訓30餘場,培訓內部員工400餘人次,培養三七技術和成果轉化核心團隊9人。團隊帶頭人入選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團隊成員有4人獲得中級職稱,其中3人為執業藥師。
二十三、李貴良創新工作室
雲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德宏供電局李貴良創新工作室有團隊成員31人,工作室圍繞生產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創新,以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前沿技術推廣應用、複雜環境下帶電作業仿真應用等課題為研究方向,開展攻關項目16項,獲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1項。獲雲南省第三屆職工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雲南電網公司成果轉化應用獎1項,職工技術創新獎8項、大眾創新獎15項、質量管理評比獎5項。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已籤訂成果轉化合同2項、達成轉化協議3項,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000餘萬元。培養出技術專家8人、技能專家12人,技師工程師8人,高級工10人。
二十四、包裝創意設計與印刷技術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包裝創意設計與印刷技術職工創新工作室圍繞雲南省綠色印刷、防偽包裝、包裝創意與創新設計的需要,開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機制創新。56人的創新團隊承擔完成多項省級科技項目並獲扶持資金,同時獲得「雲南省紙質包裝印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創新團隊」、「雲南省工業設計中心」等稱號。工作室每年平均開發30多個新產品,帶動公司技術進步,儲備技術資源,引領我省包裝印刷技術發展。積極參與智慧財產權及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已有5個標準頒布實施。申報智慧財產權9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目前,工作室的設計、打樣、技術研發能力和水平始終居於國內同行業前列。
二十五、張玉傣陶創新與傳承工作室
瑞麗市點土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張玉傣陶創新與傳承工作室致力於發展本土民族文創品牌,將傣陶原料比進行改善,使傣陶更具有耐高溫的特性,經過多次試驗,通過科學技術的配比研究,使得原本不適用於產業化生產的陶泥改進至可以產業化、規範化生產。打造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了民族文化影響力。產品已成為當地文創標杆。目前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國家外觀專利14項,獲省總工會職工技能才藝大賽「最佳創意獎 」,獲雲南省第三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
二十六、昆工趙旭剛玉雕工作室
昆明理工大學趙旭剛玉雕工作室由雲南玉雕大師趙旭剛領銜6名成員共同創建。涉足傳統雕刻技藝和現代化三維數控雕刻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積累了一批自有技術和核心技術。創立了玉雕教學模式和技術體系,已形成玉雕產學研一體化體系,能夠為玉器的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尖端科技的引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承擔《翡翠大辭典》翡翠雕刻工藝部分的撰寫工作,這是國內第一次對翡翠雕刻工藝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總結。發掘、整理了一批歷史上的翡翠雕刻工藝技術,勘正了翡翠雕刻工藝技術相關的一些名詞術語。工作室逐步樹立的「學院派玉雕」的概念獲社會廣泛認可。
二十七、齊洪科技教育創新工作室
昆明市第一中學西山學校齊洪科技教育創新工作室大力推行科技創新工作,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開展科技創新教育活動,致力於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和計算思維,塑造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科技素養。工作室指導學生及成員19人獲得國際獎項,73人獲得國家級獎項,230人獲得省市區獎項。近3年來,工作室在世界機器人競賽、全國和省、市、區科技創新競賽中均取得過一等獎的好成績,學校獲「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以及「雲南省科普示範學校」殊榮,創新研究項目獲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優秀科技實踐報告。
二十八、楊海創新工作室
昆明學院楊海創新工作室由楊海教授領銜,在高等教育及科研工作方面取得許多創新成果,是一支培養物理學科人才的優秀團隊。28名團隊成員獲各級各類項目立項56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雲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1項,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團隊中青年教師在教學技能大賽、青年課堂教學比賽中屢獲佳績。團隊成員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三大檢索(SCI、EI、IPCI)論文130餘篇,專利10餘項,並積極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該團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組織參加校級以上各類比賽100餘人次,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省級獎勵30餘項。總計培養64名本科生考研深造,已培養8名碩士研究生順利畢業。
二十九、輸電育英創新工作室
昆明供電局輸電管理所輸電育英創新工作室立足搭建職工創新交流和青年員工學習成長平臺,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提高安全水平、工作效率以及操作技能為目標,進行技術革新、攻關和發明。30名團隊成員承擔起昆明供電局輸電管理所的科技、職工創新等項目以及教育培訓、人才培養等任務。團隊成員共編寫31個教培課件,組織開展了23次理論培訓和14次現場培訓。發表論文20篇,有科技創新成果4個、職工創新成果26個,獲得發明專利9個、實用新型專利47個,4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獲各獎項共57個;培養出技師32人,高級技師2人,技術和技能專家44人。
三十、王家營物流中心職工創新工作室
雲南省物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王家營物流中心職工創新工作室以倡導管理創新為核心,圍繞行業標準化管理的研究、管理成果產出、管理經驗推廣應用、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創新活動。54名團隊成員共提出課題攻關項目4項,開展職工素質提升活動13次,師帶徒8人。通過「樓長制」「租金貸」「商戶安全星級管理」「起重機智能化安全技術改造」等管理模式創新,為客戶解決40餘項問題,承接30餘家客戶「多式聯運」門到門服務,82家到站配送服務。吸引26家客戶開展租金貸業務,2018年增收79.92萬元,2019年增收141.03萬元。獲得全國「示範物流園區」,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安市場」及「安全生產先進集體」等榮譽。
附件2
擬命名雲南省第五批職工技師工作站簡要事跡(15個)
一、楊青松技師工作站
雲南雲天化紅磷化工有限公司楊青松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以紅磷化工生產維保中心機修專業技術應用為依託,圍繞紅磷化工各生產裝置機修專業檢維修、技術攻關、師帶徒、新檢修操作法推廣運用、機修技能人才培養等開展工作。創建以來組織各類技能培訓12場,培訓職工135人次;累計完成13項技術攻關,為公司降低修理費用支出105萬元;相關成果獲得 QC獎及行業優秀成果獎。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
二、李春技師工作站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工務機械段「李春」技師工作站創建以來,聚焦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的維修養護工作,確保設備狀態良好,線路施工質量優異,鐵路運輸安全暢通。創建以來年設備整修能力超過400萬元,擁有各類專業技術工裝20餘項,精心修復現場大型養路機械設備80餘臺/次,設備檢修養護優良率90%以上。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和使用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發明了14項設備檢修專用工裝,在全國大型養路機械檢修中走在了同行業的前列。開展的7個課程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李坤技師工作站
紅塔集團楚雄捲菸廠李坤技師工作站圍繞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開展絕技傳承和人員培養、營造學習氛圍和創新文化開展工作。創建以來共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實施科技攻關10項,其中《KTC80切葉絲機升級改造應用技術研究》《制絲備料段煙包加溼系統的開發及應用》分別產生1391.02萬元140.39萬元經濟效益,獲楚雄州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6項成果獲集團科技進步獎。專題技術攻關成果中,11項QC成果獲雲南中煙獎勵,4項QC成果獲集團獎勵。
四、潘紹龍技師工作站
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潘紹龍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圍繞公司的目標任務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技能和科技創新活動,注重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開展了具有昆中藥特色的師帶徒活動,培養了大批傳承中醫藥文化和技能的員工。創建以來開展的「流水線搭建及自動收盒、掃碼剔除機設計製造」、「昆中藥MVR優化高校濃縮提產節能降耗項目」等2個項目,分別榮獲「昆明市『五小』崗位創新競賽活動」三等獎。多項成果獲昆中藥年度管理與技術進步創新成果獎,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
五、珠源技能大師王世立技師工作站
雲南曲靖鋼鐵集團呈鋼鋼鐵有限公司珠源技能大師王世立工作站自創建以來,結合實際生產工藝流程,聚焦生產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以技術攻關為手段,創新性解決問題。創建以來完成電氣控制技術研發、改造、改進、完善、節能降耗等36個電氣項目,如10kV母線殘壓保持裝置、10kV小電流接地系統,電氣在線測溫裝置等技術方面的改造完善,為公司節省創收資金3億多元。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省級、市級科學技術獎3項。
六、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竹葉山坑職工技師工作站
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竹葉山坑職工技師工作站創建以來,聚焦採礦、機電技藝發掘與傳承,實現了回踩爆破工藝、掘進光面爆破技術的改進和突破,提出了多項科研技改和合理化建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作業成本,有效解決了生產難題和技術難題。創建以來組織名師帶徒活動,開展理論培訓8次,實作培訓13次,提高了整體技術技能綜合素質。多項成果獲公司級科技進步獎等獎勵。
七、楊永旭技師工作站
雲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玉溪供電局楊永旭技師工作站創建以來,結合生產經營活動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工作,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創建以來每年均承擔著大量的科技項目、職工技術創新、QC課題和五小項目研究,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同時收穫了榮譽。其中,QC課題4次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國優表彰;職工技術創新項目獲得「全國電力職工技術創新一等獎」等省部級獎項8次;分別獲得雲南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獎2次、職工技術創新獎和技改貢獻獎50餘項;申請發明專利10餘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0餘項。
八、黃道軍職工技師工作站
彝良馳宏礦業有限公司黃道軍職工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圍繞生產經營目標,技術創新改造,科技項目研究,操作方法提煉等開展工作,致力於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創建以來優化改進送礦工藝,提出「局部分流開路」浮選流程改造,「配氣推漿」浮選技術、「梯度加藥」等多項創新技術措施,提高了選礦經濟技術指標。參與完成的「重金屬高品位鉛鋅礦綜合利用技術」對整個礦山的選礦工藝技術指標提升,有價金屬資源綜合利用都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選礦回收率。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
九、威能技師工作站
雲南能投威信能源有限公司威能技師工作站採取名師帶徒、技術交流等方式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活動,解決技術生產難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普及先進的創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為公司經濟發展作貢獻。創建以來完成公司多個項目技改創新工作,在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等方面成效明顯。
十、雲南萬家紅園藝有限公司「櫻花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技師工作站
雲南萬家紅園藝有限公司「櫻花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致力於加強苗木產業、櫻花品種的選育培育工作,培育並取得智慧財產權證書的櫻花品種7個,櫻花育種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團隊研究《櫻花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應用》課題,被列入國家科學技術成果,該課題在全國三年合計推廣面積21500畝,實現銷售收入49710萬元,新增純收入5745萬元。為改善生態、保持水土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一、雲南白藥膠散丸 OU職工技師工作站
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雲南白藥膠散丸OU職工技師工作站注重創新生產,在製藥方面特別是膠囊破殼設計應用、散劑分裝機替換、UPSS膠囊生產線改進優化等技術方面取得較大成績,獲得雲南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成果獎。團隊先後被評為國家共青團「青年文明號」、雲南省總工會「五一巾幗標兵崗」、雲南省職工十佳技能提升班組。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
十二、張繼無技師工作站
雲南中煙紅塔集團玉溪捲菸廠張繼無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圍繞著行業發展改革目標任務,以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培養職工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積極開展高檔高端捲菸產品生產工藝設備研發、設備技術改進、科技成果研發、QC技術攻關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工作,在高端高檔捲菸生產專線提質項目中完成多項設備改造,取得較大成效。創建以來共計完成課題數(小技改)24項,授權專利10項,「五小」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6項,精益六西格瑪1項,精益課題1項,開展了各類培訓活動達19次,共結成23對師徒。
十三、劉國全職工技師工作站
建水縣天德陶莊劉國全職工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集拉坯,修坯,裝飾,刻填,燒制工藝流程為一體,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了大量骨幹人才。培訓書畫學員2000餘人,陶藝帶徒600餘人,200餘人上崗就業,已有20餘名徒弟自己創業。作品多次獲得「工美杯」等獎項。
十四、六羨茶文化研究工作站
保山市六羨職業培訓學校六羨茶文化研究工作站自創建以來,注重加強中國傳統茶藝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宣揚和推廣新茶藝理念,構建少兒茶藝培訓體系,讓茶藝融入生活,提升企業職工職業技能,改善和提高大眾生活品質。提出的新茶藝文化生活理念,帶動保山茶藝培訓多元化發展。創建以來組織茶藝培訓70餘期,愛眾人員2000餘人次,帶動茶藝文化進單位十餘家、進校園4家。
十五、陳振佳技師工作站
德宏後谷咖啡有限公司陳振佳技師工作站自創建以來,圍繞咖啡產業中生態種植模式推廣,咖啡加工技術改良、新產品開發及咖啡文化推廣進行,在咖啡種質資源引進保存、咖啡抗銹病育種、咖啡新品種推廣應用、咖啡深加工技術,咖啡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其研究水平在國內外都居於領先地位。先後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多功能飲品膠囊式咖啡機獲雲南省第二屆創業大賽三等獎,雲南小粒咖啡創新加工工藝模式推廣獲中緬創新創業大賽團隊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