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北京專稿/實習記者 朱少軍】研究人員在中國的動物性食品和母乳中,均檢測出含溴阻燃劑成分。
上周,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國際滷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國際二惡英大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吳永寧課題組報告了上述研究結果。
吳永寧研究員及其同事在2007年中國總膳食研究中,對兩種含溴阻燃劑——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十二烷進行了檢測分析。含溴阻燃劑(也稱溴系阻燃劑)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一類有機阻燃劑,主要添加於塑料、電子產品以及家具中,以增加產品的防火性能。
課題組根據12個省份的水產品、肉製品、蛋製品和奶製品的檢測結果,估算出中國成年男子每天從食物中攝入的四溴雙酚A為平均每公斤體重0.26納克(1納克等於10-9克),六溴環十二烷為平均每公斤體重0.43納克。
研究還顯示,在上述幾種動物性食品中,沿海地區水產品的汙染狀況相對較為嚴重,當地居民會攝入更多的含溴阻燃劑。在上海地區採集的水產樣品中,就檢出了含量較高的六溴環十二烷,平均每克動物脂肪中檢出近10納克。
課題組還測定了12個省份的1000多份母乳樣品,發現母乳樣品中的含溴阻燃劑汙染水平普遍高於動物性食品。以母乳為惟一食物來源的六個月嬰兒,每天攝入的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十二烷的分別約為平均每公斤體重5納克和6納克。
該課題組稱,目前中國母乳中六溴環十二烷的汙染水平與歐洲、美洲和亞洲其他國家相近,而四溴雙酚A的汙染水平較低。
含溴系阻燃劑可隨食物鏈進入動物體內,然後進入人體。除了食物,灰塵、空氣等也是人體攝入含溴阻燃劑的重要途徑。
含溴阻燃劑的健康影響
儘管在中國的動物性食品和母乳中,檢測出了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十二烷等含溴阻燃劑成分,但研究人員表示,公眾不必為此感到恐慌。
目前,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十二烷都不是《斯德哥爾摩公約》明令禁止使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下稱POPs)。
《科學時報》援引吳永寧課題組成員施致雄博士的話說,儘管歐盟目前認定四溴雙酚A對環境和健康無危害,但已經有研究指出四溴雙酚A對肝細胞具有毒性作用,同時還有神經毒性。而六溴環十二烷具有高度親脂性,容易在哺乳動物體內蓄積。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斯德哥爾摩公約》新POPs審查委員會成員胡建信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則透露,《斯德哥爾摩公約》未來可能將三種物質列入受控名單,六溴環十二烷正是其中之一。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中國食品和母乳中的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十二烷的含量水平還比較低,成年人通過食物,或者是嬰兒通過母乳攝入的阻燃劑成分仍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對《財經》記者解釋說,「任何化學物質在人體中造成危害都需要達到一定的劑量。按平均每公斤體重計,嬰兒攝入的含溴阻燃劑的確比成年人高,但從現有的數據看,母乳中的含溴阻燃劑還遠遠沒有達到損害嬰兒健康的劑量。」
換句話說,研究人員認為母乳仍然是新生兒的最佳食物來源。
含溴阻燃劑需持續關注
科學界對於含溴阻燃劑健康影響的擔心,首先來源於一個針對瑞典母親乳汁中POPs的跟蹤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瑞典母親乳汁的多溴聯苯醚含量一直處於遞增趨勢。
含溴阻燃劑是一個大家族,不同的含溴阻燃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如前所述,四溴雙酚A被歐盟認定為對環境和健康無危害;十溴二苯醚、五溴二苯醚等多溴聯苯醚(PBDEs)的毒性則引來了更多擔心。
其中,十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等阻燃劑,已經被歐盟和美國的一些地區禁止或限制使用。長期關注含溴阻燃劑健康影響的美國專家阿琳·布魯姆(Arlene Blum)博士曾經告訴《財經》記者,這些多溴聯苯醚阻燃劑在歐美遇阻,在中國卻大行其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傅家謨研究員及其同事對十溴二苯醚等多溴聯苯醚阻燃劑的健康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廣州市母乳、母血和嬰兒臍帶血中多溴聯苯醚的含量水平介於歐洲所報導的水平,但明顯低於美國報導的數據。
與普通人群相比,部分職業暴露人群,如電子垃圾拆解工人的含溴阻燃劑暴露風險更值得關注。在以電子垃圾拆解聞名的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傅家謨及其同事發現,拆解工人血樣中的多溴聯苯醚含量遠遠高出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