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洞的觀測與重構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2020-12-05 北大新聞網

2020/11/12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周煦之、宗秋剛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京寰、楊帆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自洽的等離子體平衡態模型,對太空中觀測到的嵌套型磁洞進行了動理學重構。該模型與觀測結果高度一致,證實了磁洞作為穩定的抗磁結構,其磁場強度的下降源自於其束縛的等離子體。這一工作為理解太空中磁洞的形成及其在空間等離子體湍流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啟示。相關成果以「Self-consistent kinetic model of nested electron- and ion-scale magnetic cavities in space plasmas(空間等離子體中嵌套電子-離子尺度磁洞的自洽動理學模型)」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圖一:衛星觀測(左)與平衡態磁洞模型(右)的對比

在宇宙空間中,絕大部分物質呈現等離子體態,即由等量的自由電子與帶電正離子所組成的物質狀態。它有別於固體、液體和氣體,常被稱為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在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通過長程的庫侖力進行,因此其行為與依靠碰撞等短程作用的氣體分子行為不同,呈現出強烈的集體效應。同時,由於帶電粒子的運動可形成電流並產生磁場,或通過電荷的局地集中產生電場,因此等離子體與電磁場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耦合關係。儘管等離子體的行為仍可在流體力學框架下被近似描述,但電磁場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等離子體中各種波動和湍流的性質。

近年的衛星觀測顯示,空間等離子體中存在著大量尺度不一(電子迴旋半徑或離子迴旋半徑尺度)的弱磁場區域,即所謂的磁洞結構。在磁洞中,磁場的下降一般是準對稱的,它們被認為源於電子或離子渦旋所攜帶的環狀電流,而這些渦旋的形成則與等離子體湍流過程密切相關。然而,由於衛星局地觀測的限制,人們難以對這種結構的全貌進行分析,也因而一直沒能在等離子體理論框架下建立起一套可與觀測進行對比的自洽模型。研究團隊從弗拉索夫-麥克斯韋方程組出發,並考慮了電子的絕熱運動和等離子體的準中性條件,求解出磁洞的動理學平衡態模型。該模型與實驗室等離子體中常見的角向箍縮結構具有相似的位形。模型自洽地給出了電磁場和等離子體的空間分布以及帶電粒子的速度分布,且它們均與美國宇航局MMS衛星的觀測極為接近(見圖一)。圖二則給出了這個嵌套型磁洞在質子迴旋和電子迴旋兩個尺度下的磁場分布截面。

圖二:磁洞在質子迴旋(左)與電子迴旋尺度(右)上的磁場分布

該論文兩名共同第一作者為李京寰、楊帆,通訊作者為周煦之、宗秋剛。該文章的共同作者還包括地空學院何建森、濮祖蔭教授,物理學院肖池階教授,以及山東大學、中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國內外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該項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文章信息:

Li, J.-H., Yang, F., Zhou, X.-Z., Zong, Q.-G., Artemyev, A. V., Rankin, R., Shi, Q., Yao, S., Liu, H., He, J., Pu, Z., Xiao, C., Liu, J., Pollock, C., Le, G., and Burch, J. L., Self-consistent Kinetic model of nested electron- and ion-scale magnetic cavities in space plasm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s41467-020-19442-0, 2020.

相關焦點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研一學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地學期刊《JGR...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研一學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地學期刊《JGR:Space Physics》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
  • 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 首頁 > 中新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2020年03月03日 16:46來源:鄭大一附院宣傳處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一周兩篇《自然》論文!「中國天眼」FAST重大成果頻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隨著11月5日最新一篇《自然》論文的發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過去一周已經迎來兩篇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原創成果。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d)觀測和模式裡TPI和COWL的滑動相關係數。同一種模式組可以產生和觀測相似或相反的情況,證明了TPI和COWL同步變化的隨機性。2020年4月2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了題為「Synchronized tropical Pacific and extratropical variabilit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過去三十年熱帶太平洋和熱帶外的同步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 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張軍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最近,國際頂尖材料類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自然指數頂級期刊,影響因子12.124)在線發表了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劉寶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和高瑞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Few Layered N, P DualDoped
  • ...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細胞研究》期刊封面6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大四本科生邱燕璇(右)在董文教授指導下做實驗 【科學網 朱漢斌 何蘊華報導】記者5月13日從廣州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邱燕璇等5名本科生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光、電、磁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
  • 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審稿人稱其為"裡程碑"!
    量子力學中的思想實驗&34;已在學術界廣為人知,近年來國際科學界又提出一個前沿概念叫&34;。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2013年國際科學界有理論研究表明,微觀粒子的物理屬性(如電子的電荷和自旋、光子的偏振等)可以與其本體分離,多位知名學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34;。柴郡貓是兒童文學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一隻會咧著嘴笑的貓,它的身體可以憑空消失,但笑容還掛在半空中。國際科學界在中子和光子的幹涉實驗中,觀察到粒子屬性與其本體分離的現象,但要想展示&34;的獨特量子效應,還需要更複雜的實驗。
  • 河南大學又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獲國家多個項目資助
    近日,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深究「螢火蟲同步閃光」背後的奧秘 陝西科學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近日,陝西兩位青年科學家對這一燒腦問題的研究成果被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簡稱PRL)。(見圖1)同步現象是指相互關聯的子系統、子單元之間能夠克服高動態複雜環境的約束,從而形成步調一致的動力學過程,同步現象的研究對維持自然系統穩定、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保障人類生命健康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重郵最新研究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發表
    近日,小新打探到,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智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夏書銀和王國胤等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無界的快速自適應精確k-means算法」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 河南大學又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獲國家多個項目資助!
    近日,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34;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近年來,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圍繞鉍基鐵電材料光伏效應的物理起源,動態應變和鐵電極化對光伏效應的調控,鐵電半導體異質結光伏效應增強的物理機制,鉍基鐵電氧化物納米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對電極中的應用等方面開展了頗具特色的研究工作。代表性論文以河南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在J. Mater. Chem.
  • 湘大化工學院王威燕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缺陷二硫化鉬負載鈷納米顆粒催化木質素酚低溫脫氧制芳烴(Engineering Co nanoparticles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王國明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王國明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正式發表題為「Manipulating O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