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識別是人工智慧趨勢潮頭,從2011年iPhone4S手機首次搭載Siri,語音助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時間雖然不長,但誰都知道這就是科技生活的未來,隨後谷歌Assistant,亞馬遜Alexa紛紛揭竿投入對傳統互動方式的挑戰之中。中文是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種,因此中文語音助手市場的角逐甚至更加激烈,從火爆的智能音箱市場,到以攻佔家庭AIoT未來為任的智能電視市場,語音助手們三五成群粉墨登場。
部分品牌語音助手名字和激活口令
除了上面表格中出現的品牌之外,還有大量的未做標記的品牌和其語音助手產品。有個規律可看出來,英文語音助手產品比較少,谷歌Assistant和亞馬遜Alexa在國外的智能音箱、智能電視市場的市佔率很高,幾乎不外乎它們兩家,而且多數廠商會同時選擇支持它們兩家,也沒聽說它們要求廠牌進行二選一的情況。人們只需要喊出「Hello,Google」或者「Alexa」就行了。
中文語音助手呢?表格中看到幾乎是每一個品牌都有一個獨立的語音助手名稱,激活口令也是五花八門,「AB,AB」,「ABCD」……句式也都別出心裁,如果你家裡用的是海信的電視、華為的智慧屏、百度的智能音箱、榮耀的手機……你至少需要記憶3-5個語音助手的名字,反正筆者認為這形同家裡突然多了幾口人的情況挺折磨人的,可這還不是最難的,如果這幾位「新增人口」和家裡的親人有重名,那可能就有點哭笑不得了。
當然,這些智能設備如果連修改「激活口令」的功能都沒有,也就稱不上智能了,且不提修改流程是不是繁複,只想想未來幾乎每個電子設備都具有語音控制功能,你要三天兩頭給它們改名字也是夠煩了,更荒誕點兒,你每天在家喊著這些名字,萬一被隔壁熊孩子聽了去……想想夜深人靜,一個大喇叭喊了一句「小x,小x,播放歌曲《隔壁泰山》」,然後半棟樓的家裡開始社會搖……
所以,語音助手產品市場中,口令不統一,安全匹配功能缺失,是我眼中兩個比較大的問題,而標題中「誰家的名字起得最走心」其實不重要,讓大家用起來省心、放心才重要。發發牢騷很簡單,要真正解決問題並不容易。
語音技術企業中,國外品牌營收份額佔了絕對主導: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資料庫
圖片太小,圖標裡是這樣:Nuance(31.60%)、谷歌(28.40%)、蘋果(15.40%)、微軟(8.10%)和科大訊飛(4.50%)等,這是2018年的數據,這一年的語音技術市場規模達到141.1億美元。
中國市場發展迅猛,市場份額分布如下: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資料庫
科大訊飛(44.20%)、百度(27.80%)、蘋果(6.90%)、Nuance(3.0%)和小i機器人(2.70%),2018年中國語音技術市場規模159.7億元。
讓一家企業獨大後壟斷語音技術市場,輸出一個簡單有效的激活口令普及全球,然後根據每個人的語音語調進行身份識別保證語音控制的安全性……這聽起來可能需要20年,我覺得不會要那麼久,畢竟10年前幾乎沒有人想得到現在用一句話激活語音助手就能接駁未來。
(728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