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才能把肉養肥?」這可以說是每一個肉農關心的問題。其實還是有一些影響因素的:光照、澆水、通風、溫度。但是,如果一味的滿足這些條件,我們未必能養肥更多的肉。大神養了很多年的肉,多肉育肥的關鍵是「去肥」,也就是先把家裡的肉餓死。
為什麼要先「餓」呢?有了充足的「食物」儲備,就沒有人會擔心餓死了。多肉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所有的生長條件都足夠,他們自然會想到「欣欣向榮」,自己有多高。並且讓他們有「缺糧」的危機意識,肉體自然會自覺儲備能量,讓他們變胖而不是長高。
不過餓肉有個前提:根系一定要壯,不然肉會餓死。這裡需要特別提到的是,不同粒度的種植介質對土壤間隙和溼度的改變方式不同,肉質根在不同介質中的生長速度和根形也會有所不同。
其中沙土和細纖維兩種種植介質孔隙度最小,新根生長緩慢,不考慮。纖維顆粒混合土與河沙的孔隙度相近,新根大小相近,但仔細觀察發現,纖維土中的新根早期分枝較多,新根較細但比表面積略大,而河沙中的新根分枝出現較晚,新根較粗。
從更長的時間來看,泥炭的根系生長速度和根系大小會高於河沙,但根系分枝較多,相對較細。考慮到未來施肥控水的需要,弱根耐旱性差,末端容易乾枯,所以適合施肥的根還是需要從河沙等顆粒狀土壤中培育。
另一方面,顆粒養的根雖然粗壯抗旱,但由於顆粒在早期生根初期容易乾燥,很難長時間保持生根所需的溼度。因此,沒有根或根少的植物直接放入顆粒狀土壤中生根時,往往會面臨根系生長緩慢甚至較短的問題。
所以在這裡我給你提供一個折中的方案【生根培養方案】,就是前期在潮溼的纖維狀土壤中生根,待一定數量的新根長出來,足夠長,足夠結實後,再放入顆粒狀土壤中進行生根培養。這種根系生長基礎大,在顆粒狀土壤中生長迅速。即使不小心幹了很久,也不會對新根系造成太大傷害。
養完根系,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餓肉。餓肉肉最好的辦法就是控水。
控水就是適當少供水。即使供水,也應保持低溼度狀態。乾旱發生時,只需用一些微量水蒸氣保護根系即可。請記住,根系將無法適應這種控水的巨大變化。
如果之前養根的時候澆水比較多,控水要逐漸拉長總曬的天數,否則根系會提前幹透,才能適應乾旱,這就使得之前辛苦栽培的根系都短了。如果在養根的時候已經控制了水分,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兩種可能,要麼是根長不好,植物越來越尷尬;或者植物在這個時候變得非常肥胖.控水施肥時最好的澆水方法是幾次,每次澆水不需要澆透,只需要澆水至介質微溼即可。
由於介質是顆粒土,水分擴散會比較快且均勻,所以不用擔心局部水分和局部乾旱(纖維土容易出現這種弊端)。少量多次澆水可根據通風情況和天氣情況靈活調節,保證一定乾旱時間和溼潤時間的溫和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