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莉斯汀
一支專業的潛水團隊最近在澳大利亞西海岸海域,發現了一種至少長達45米的生物——管水母,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被發現的最長的動物。不過,有趣的是,因為有科學家們認為管水母是由許多有獨立動物生命特徵的個體組成的群居動物,所以也有人認為,它只是無數個體的拼接,這裡所謂的「45米」並不能算為一個整體的長度。
從外形來看,似乎是「一隻管水母」
被發現的這個生命體,看上去就像一卷漂浮在海平面下的長繩子,整體呈現為一種半透明的線條狀。研究人員是通過遙控飛行器用雷射來確定這卷「繩子」的外環大小,再根據其直徑來估算出它的長度的。
海洋專家表示,管水母是一種深海食肉動物,與水母和珊瑚有親緣關係,它們的捕食對象包括微小的甲殼類動物、魚類,甚至是其他管水母類動物。
管水母的生存狀態也類似於珊瑚,我們所看到的這樣「一隻管水母」其實是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也被稱作「遊動孢子」。而「一隻管水母」所有的遊動孢子都起源於一個最初的受精卵,後續通過無數次的克隆,產生更多的遊動孢子。它們本身也是可獨立生存的多細胞生物,但顯然都選擇了「抱團」生存,從而形成管水母這樣一個複雜的巨大生物體。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管水母並不是一個生命體,而是以「群」為單位的一組群居動物。
令人詫異的生存方式
之所以說管水母的存在讓科學家們要考慮是否應該重新定義「個體」這個詞,是因為管水母有著奇特的生存方式,這讓它們與珊瑚等生物的「群居生活」又完全不同。
兩個重要區別就在於:其一,管水母的不同遊動孢子會被賦予不同的特性;其二,每個遊動孢子都特異性地只具備某一種功能,它們一旦獲得某種功能後,就將失去執行其他功能的能力——可能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得不「抱團」生存。
比如,有一些遊動孢子會演變成「泳鍾」狀,它們規則地排列在管水母頂端,靠著肌肉節律收縮推動管水母進行移動,但這些遊動孢子只能執行這種單一功能;而具備捕食功能的遊動孢子,則會演變出細長的觸手,負責捕捉食物並送進管水母體內,交由另一類的虹吸管個體來進行營養攝取。後面的兩種遊動孢子卻沒有遊動的能力。
因此,這種管水母在最初誕生後,會逐步明顯地分成兩個克隆生長區域,一個被稱為「泳體區」,主要負責產生「泳鍾」;另一個被稱為「下體區」,這部分生成的遊動孢子能具備更多類別的功能,比如捕食、繁殖與保護功能。
它讓人質疑「個體」的定義
我們通常認為,「生物個體」是指由一個細胞構成或多個細胞集合而成的、能夠成為獨立生存個體的單個生物體。要具體地分析「個體」,可能還需要拆分為環境個體、行為個體和演化個體等。但如今在管水母這裡,科學家開始產生質疑:這樣來定義「生命個體」是否不夠全面?
因為從演化上來說,管水母所有的遊動孢子都有著相同的基因,有著同一個克隆源頭,而且幾乎是同時生存、同時死亡的。因此管水母確實是個體的基礎,每一個遊動孢子也能被稱作生命個體。但從環境生存能力、行為能力等方面來看,不同功能的遊動孢子最終都只能以管水母這個巨型個體的形式才能生存,所以它們也不能算獨立的個體,只能以管水母為個體單位來形容。
這個讓生物學家感到困惑的問題,目前來看應該還沒有標準答案。但或許正是這樣,我們才更能體會到生命的奇妙,更能明白世界為何永遠都讓我們充滿好奇。
來源|羊城派
責編|易芝娜
審籤|陳倩
實習生|李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