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長達45米的世界最長動物,罕見生存方式挑戰生命個體定義

2021-01-10 騰訊網

圖片來源:monterey bay aquarium

世界上身體最長的動物是什麼?你可能會想到體長三十多米的海洋巨無霸——藍鯨,但最近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的管水母長度達到驚人的45米,其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動物。管水母是由許多有獨立動物生命特徵的個體組成的群居動物,因此它也讓科學家開始懷疑,之前對生命個體的定義是否需要修改。

撰文丨楊心舟

最近,來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域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生物,而它也被這些科學家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動物。當時,"Falkor"號研究船的船員正通過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深海峽谷深處進行勘測和探索,在該過程中,他們意外地發現了這一生物。

這隻屬於Apolemia屬的管水母非常複雜,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其並不是一個生命體。相反,它是一種群居生物,由髓狀和多形體的遊動孢子(zooid)連接組合在一起,聚集成的一個有功能的新生命個體。

研究發現的管水母。圖片來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這次發現的管水母大約長達45米,其長度比最大的海洋動物——鯨還要長,後者最長約30多米。管水母是一種半透明的,線條狀的生物,其生存狀態有點類似於珊瑚,其由許多更小的生物個體組成,這些組成的個體也被稱作「zooid」(遊動孢子)。這種遊動孢子是形成管水母這個複雜生物體的小成員,不過遊動孢子的本質也是多細胞生物。

所有的遊動孢子都起源於一個最初的受精卵,後續會通過約1000次的克隆產生更多的遊動孢子,最終形成更複雜的管水母。因此,這些遊動孢子的基因是完全一樣的。單獨來看,這些遊動孢子和其他動物一樣具備自我生存結構,不過它們並沒有選擇獨立生存,而是與其他遊動孢子緊密連接,成為了群居動物。

奇特的生存方式

儘管和珊瑚等群居生物有著如此多的相似性,管水母仍然與它們有著兩個重要區別。第一就是管水母的遊動孢子會特異性地具備一種功能,不同的遊動孢子會被賦予不同的特性,當它們獲得一種功能後,將失去執行其他功能的能力。

比如,有一些遊動孢子會演變成泳鍾,它們能規則地排列在管水母頂端,靠著肌肉節律收縮推動管水母進行移動,但這些遊動孢子只能執行這單一功能;而具備捕食功能的遊動孢子,則會有細長的觸手,負責捕捉食物並送進管水母體內交由另一類虹吸管個體進行營養攝取,後面兩種遊動孢子就只有這兩種功能,不能提供遊動能力。

早在2005年,耶魯大學的生態學家Casey W. Dunn就根據管水母的組織水平和特性將它分成了兩個亞目——Cystonectae和Codonophora。相對來說,Cystonectae發育過程和其他的管水母不同,並且機制也不太清楚,已知屬於該種屬的管水母只有5類。而Codonophora就屬於常見的管水母了,這種聚集動物能分成明顯的兩個生長區域,兩個區域都能在生命歷程中通過出芽過程形成新的遊動孢子。其中一個生長區域被稱作泳體區(Nectosomal),主要負責產生泳鍾;另一個則被稱作管水母下體區(Siphosomal),這個部分要更加複雜,其中的遊動孢子能蘊含更多的功能,比如捕食、繁殖和保護。

管水母另外不同於其他物種的地方就是,這些特殊的遊動孢子會有固定的排列方式,並且在同一種屬中都是一樣的,但是物種間卻可能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遊動孢子一起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生命體,也就是管水母。

個體的定義

當然,這種生物除了長度上非常長,也讓生物學家看到了個體定義的複雜性。因為管水母的每一個遊動孢子都來自最初的受精卵,它們本身就已經是多細胞生命體,並且特性和科學界定義的其他動物一樣。那麼我們該稱遊動孢子是一個生命體,還是整個管水母為一個生命體呢?

人類在漫長的演化史中,演化出了腸胃來消化食物,肺部來進行呼吸,腎臟進行泌尿和過濾廢物。但是,這些都是單細胞的行為,我們通過精妙的方式讓細胞組裝成了我們所需要的器官來工作,而管水母不一樣,它從頭至尾就依靠一個受精卵不斷克隆而來,最終不同的克隆體有了不同的功能。「因此,是管水母自己將自己變成了器官。」布朗大學的Stefan Siebert表示,他是這次研究團隊的一員。這就好比說,你的肝臟宣布獨立稱:「我」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只是「我」哪裡都去不了。

而想要回答個體是什麼這個問題,也因為管水母變得更加複雜。當我們把個體這一概念拆開,分成環境個體、行為個體和演化個體時,管水母也有著不同的答案,從環境個體來說,判斷其是不是一個個體的標準其能否獨立地進行捕食,這一點上來說,管水母是生命個體;而管水母的功能區分,有著獨立的行為,因此行為上管水母也是個體。

管水母。圖片來源:monterey bay aquarium

但從演化上來說,所有的遊動孢子都有著相同的基因,而且有著一個克隆源頭,並且幾乎是同時生存同時死亡的,因此管水母確實是個體的基礎,只是演化讓它形成了這樣的生存模式。不過,如果我們在演化樹上尋找這些遊動孢子的根源,就會發現它們在其他物種就相當於水螅體,而水螅體在其他物種中是能獨立生存的,也能被稱作生命個體,因此演化上來說,遊動孢子也能被稱作生命個體

「不僅是個體問題,群居問題也變得複雜,」Siebert表示,「既然管水母是群居性動物,那我們也可以說是由單細胞組成的群居性動物,」在他看來,這個問題需要對動物演化研究得足夠透徹才能解釋的清楚,現在只能說管水母應該算得上個體中的個體

當然,這也不是該研究團隊第一次下海探索珍奇物種了。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岸附近有著許多至今沒有人勘探的海底峽谷。早在今年3月,他們就通過水下機器人對其中三個大峽谷進行了勘探,在這片水下既有生機勃勃的珊瑚群,也有著已經死去的灰白珊瑚墳墓。

研究團隊發現的珊瑚墳墓

在這片連接著南極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域,也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在海洋下的峽谷一直迎接著變暖的南極海水的第一波衝擊。而其中各異的生物和這些生物墳墓和寶藏也講述著遙遠過去和眼下發生的演化事件。除了長度驚人的管水母,在這裡,未來必定還將有更多動物將向我們展示地球生命的神奇和絕妙。

有關管水母的更多信息,可參考以下文獻:

https://anatomy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dvdy.20483

《環球科學》4月新刊現已上市

戳圖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世界最長的動物是什麼?科學家發現47米長水母,但最長者還不是它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那麼世界上最長的動物呢?藍鯨的體重可達150噸以上,最重達181噸,是當今地球上體型體重最大的動物,也是整個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之一,那麼體型最長的動物是哪一種呢?
  • 世界上最長的4種生物,大多數人只認識其中兩個,最長的達到55米
    1、管水母 長度達到驚人的45米,其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動物。管水母是由許多有獨立動物生命特徵的個體組成的群居動物,因此它也讓科學家開始懷疑,之前對生命個體的定義是否需要修改。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其並不是一個生命體。相反,它是一種群居生物,由髓狀和多形體的遊動孢子(zooid)連接組合在一起,聚集成的一個有功能的新生命個體。
  • 燒腦|45米長的管水母,到底是「一隻」,還是「一群」?
    文/克莉斯汀一支專業的潛水團隊最近在澳大利亞西海岸海域,發現了一種至少長達45米的生物——管水母,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被發現的最長的動物。不過,有趣的是,因為有科學家們認為管水母是由許多有獨立動物生命特徵的個體組成的群居動物,所以也有人認為,它只是無數個體的拼接,這裡所謂的「45米」並不能算為一個整體的長度。從外形來看,似乎是「一隻管水母」被發現的這個生命體,看上去就像一卷漂浮在海平面下的長繩子,整體呈現為一種半透明的線條狀。
  • 世界最長的動物是它:長55米
    蛇可以長得很長,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但它們都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動物。在提到陸地上最長動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想到蛇。2016年4月,有報導稱,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築工人在修築一條機動車道的時候,發現了一條長達8米的網紋蟒。不過,該數字在官方記錄中縮減為7.5米。
  • 西澳大利亞深海發現迄今最長動物:管水母目,絲帶狀長47米
    澳大利亞《科學警報》近日報導,科學家在西澳大利亞沿海深處,發現了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長動物。前不久,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印度洋寧格羅海底峽谷4500米深處,通過機器人進行180個小時20次下潛,有了重大收穫。
  • 深海發現迄今為止最長動物 螺旋絲帶狀長達47米(圖)
    來源:看看新聞澳大利亞《科學警報》近日報導,科學家在西澳大利亞沿海深處,發現了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長動物。前不久,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印度洋寧格羅海底峽谷4500米深處,通過機器人進行180個小時20次下潛,有了重大收穫。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30種全新生物,其中包括一個長相怪異、身體巨長的動物。他們把這種動物命名為管水母目,擁有管狀觸手,呈絲帶狀,螺旋狀蜿蜒開來。
  • 世界最長的動物是啥?巨縱溝紐蟲長度曾達55米
    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蛇可以長得很長,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但它們都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動物。在提到陸地上最長動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想到蛇。2016年4月,有報導稱,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築工人在修築一條機動車道的時候,發現了一條長達8米的網紋蟒(學名:Python reticulatus)。不過,該數字在官方記錄中縮減為7.5米。而且更糟糕的是,這條蛇在被捕捉之後不久就死了,我們也就無從得知它最終能長到多大。
  • 世界最長的動物是啥?巨縱溝紐蟲長度曾達55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蛇可以長得很長,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但它們都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動物。在提到陸地上最長動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想到蛇。2016年4月,有報導稱,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築工人在修築一條機動車道的時候,發現了一條長達8米的網紋蟒(學名:Python reticulatus)。不過,該數字在官方記錄中縮減為7.5米。而且更糟糕的是,這條蛇在被捕捉之後不久就死了,我們也就無從得知它最終能長到多大。
  • 世界上舌頭最長的動物,藍鯨舌頭重達3噸,長33米(舌頭能站50人)
    在全球動物界中,舌頭可以說是絕大部分動物都擁有的,但因為環境的不同導致其所進化出來的「舌頭」大小也是大小各異,那麼你知道世界上舌頭最長的動物是那種動物嗎?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是蜥蜴、長頸鹿、食蟻獸等,其實都是不準確的,那麼到底是「誰」呢?下面為你揭曉答案!
  • 管水母:無數微小個體合體,造就了世界上最長的動物
    不過昨天,專門研究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科學家內裡達·威爾遜在社交帳號上發言說:「我們發現的這隻管水母火了,登上了紐約時報,不過我必須指出,關於它的體長目前只是一個最初步的調查,我們正在謹慎地對其進行精確的測量。」
  • 生命是什麼?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個體信息理論」,重新定義個體生命
    不管公權力怎麼詮釋,追求個體自由和自我實現都已成為這個具有共識想像力的物種越來越普世價值的一部分。對很多現代科學家,如動物行為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而言,人類就是一種「合作的物種」,在深處甚至會牽扯到複雜的演化博弈論和經濟學研究視角解讀。  其實遠不止在生物學和心理學層面。之於社會學和政治學,對人類本性的追問,也往往在個體和群體二者之間展開。亞里斯多德早就說過「人是城邦的動物」。
  • 澳大利亞發現47米的管狀水母,到底是什麼動物?它是最長動物嗎?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這隻管狀水母的年齡已經超過了百歲,同時,它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長最長的管狀水母。如下圖:管狀水母又稱管水母,它並不是一種動物的名字,而是一大類動物的總稱。管水母是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管水母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早在2014年以前,管水母目下還只有一種動物,它就是僧帽水母,到了2014年,科學家在墨西哥灣又發現了一種新的管水母-紫色管水母。
  • 2020年十大破紀錄科學發現出爐:最長閃電長約700公裡
    在人類因新冠疫情自我隔離之際,宇宙以及其間的萬事萬物並不吝於向人類展示其博大、深邃、可愛與神秘,有些被敏銳的科學家捕捉到,成為破紀錄的發現。比如,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物質竟然有70億歲高齡——要知道,地球還不到50億年歷史;一隻體重不到1斤的鳥,竟然不眠不休11天從美國阿拉斯加直飛到紐西蘭,它是如何做到的?一道閃電竟然長達700公裡......
  • 一周動物圖集:科學家發現45米長管水母
    一周動物圖集:科學家發現45米長管水母 2020-04-20 12:16
  • 尋找最小的生命單元:生物的「個體」如何定義?
    原創 NR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深度 | Deep-diving98個個體是什麼?在五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Ediacaran Period)*,超現實的生物世界佔據著海底。這些奇特的軟體動物具有不符合想像的物理形態:絮紋的斑點,羅紋的圓盤,分段的管體,朝上的鈴鐺狀,錐形的紡錘,和細長的圓錐體。
  • 世界上身體最長的蛇是什麼?亞馬遜森蚺有天敵麼?
    那個時代地球生態環境好,氧氣濃度佔比超過了30%,很多動物的體型異常龐大,蜻蜓能夠長到1米以上,蚊子的體型是目前的3倍。科學家從化石中發現最大的恐龍身高居然高達58米,這可是不可不扣的龐然大物。 泰坦巨蟒 那個時候的遠古蟒蛇無論是體重還是身長都能夠劃到巨獸的範疇。
  • 澳大利亞深海發現詭異動物,長達47米,卻像一根細長的繩子
    如果你正在大海裡潛遊,突然發現了這麼個詭異的東西,你會怎麼看?噢,誰家的漁網被扯散了啊,再不補上就撈不著魚了啊。當然,這肯定不是什麼漁網的線,而是一種奇怪的海洋動物。你肯定覺得難以置信,怎麼可能有這種形狀的海洋動物?
  • 地球上,交配時間持續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對於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而言,除了生存之外,最為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繁衍後代,生存和繁衍都是本能。通過交換生殖細胞,生物可以把自己的基因遺傳給後代,從而讓生命延續下去。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47米長的水母!長得像根白線,其實別有洞天!
    Apolemia的長度,大概在47米左右。 而在此前,人們對於它長度的認知,大概是在30米左右, 連發現它的科學家都說「我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動物!」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莫進尤博士說,梁龍化石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亞洲的蒙古國也曾發現疑為梁龍化石的恐龍化石,但其具體類別目前學術界爭論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