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輝無球粒隕石的成因
1, 衝擊變質的碳質球粒隕石
Type I 橄欖石顆粒比 Type II 細一些 ,單斜輝石的雙晶更典型 , 並觀察到類似網狀鐵的分布 ; Type II 鐵紋石板條或片主要分布於矽酸鹽顆粒之間 ;Type I 的金剛石 2石墨集合體 ( δ13 C =- 6. 3 ‰ ) 不超過 0. 3 mm, 而 Type II 可達 0. 9 mm; 衝擊程度比 Type II 要弱。
橄輝無球粒隕石在宇宙空間小行星體碰撞過程中由碳質球粒隕石形成 , 金剛石則由碳質球粒隕石的碳物質形成。
Type I:Novo Urei (C 的 δ13 C = - 7. 1 ‰ , 金剛石的δ13 C = - 5. 7 ‰ )Dyalpur,Dingo Pup DongaType II:Goalpara (C 的 δ13 C = - 8. 4 ‰ ) , NorthHaigδ13 C 類似碳質球粒隕石中的碳。
2, 火 成 堆 積巖
3, 橄輝無球粒隕石母體受衝擊破裂 2濺射 2重 新 吸積 為 多 個 子體。
復礦碎屑橄輝無球粒隕石石屑和礦物
碎屑的成因分類 :
1. 類似單礦碎屑橄輝無球粒隕石 :①橄欖石 2易變輝石 ( 幔的殘餘物) ;②橄欖石 2斜方輝石 ( 幔的殘餘物) ;
③含普通輝石 ( 幔的堆積巖或對堆積巖 , paracumulates)
2. 類似非單礦碎屑橄輝無球粒隕石 :①本地的 , 包括長石質 ( 「玄武巖 」) :原始的 ( 鈉長石質、拉長石質、含普通輝石及鎂質鈣長巖的 ) 和非原始的 , 即衝擊熔融、合、還原的 ( 細粒的、玻璃質和殘餘顆粒) ;鎂鐵質 ( 含鐵的或氧化的和衝擊產生高鎂質的) ;富硫化物( 金屬部分 ) 和富金屬的
②非本地的 , 包括含鐵鈣長巖質的 ( 鈦輝無球粒隕石 ) 、球粒和球粒碎片 ( 類似普通球粒隕石和 R 球粒隕石 ) 、暗色碎屑 ( 類似碳質球粒隕石 ) 及富硫化物的 ( 基質 = 類似碳質球粒隕石 )
橄輝無球粒隕石質角礫巖提供了單礦碎屑巖不能獲得的信息 , 並有助於填補這一間隙 , 它們含各種各樣的碎屑類型 , 並分別代表本地的和非本地的衝擊體物質。
推測橄輝無球粒隕石母體 (UPB) 曾在熱的時候 , 由一個衝擊拋射體使之受到災變性的破裂 , 由這一撞擊作用 , 米級大小的濺射物重新吸積為一個或更多的子體 , 並形成角礫巖化的橄輝無球粒隕石 ,橄輝無球粒隕石是來自這些後代或產物 , 而不是來自 UPB, 原始 UPB 的殘餘主要由橄欖石 + 普通輝石組成 , 因此 , 它們
與多數橄輝無球粒隕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