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廣島長崎被投下兩枚原子彈,兩座城市頃刻間化為廢墟,無數百姓喪失了生命。曾轟動世界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同樣使得百姓流離失所,對當地環境造成大面積汙染,曾經繁華的城市不得已被廢棄。九年前的福島核洩漏事件同樣如此,造成的惡劣影響至今難以消除。不難看出,這些事故都圍繞著「核」,核釋放出的輻射物質將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往後很多年都會受到病痛的折磨。如果有一天核戰爭爆發,普通人是否有自救方法?
國際社會對核武器的使用有諸多限制
古往今來,戰爭一直在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小到對國家政權的爭奪,大到世界大戰,無論大小,都無一例外會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如今,科技不斷發展,武器裝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殺傷力也在增強,核武器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各國的本意是通過建立核威懾力量來增強自己的軍事地位,防止被他國侵犯。雖然國際社會對核武器的使用有諸多限制,但諸如美俄等有核大國的態度,向來是一旦涉及到核心利益,絕不會手軟。
【核武器系統,一般由核戰鬥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部分構成,核戰鬥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鬥部亦稱 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
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核武器的研發最早是在1939年,當時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一經發表,就在國際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一時間成為科學界最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如同很多科技發明成果一樣,核能最初開發後首先被用於軍事目的,但研究進程一度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只能停滯不前。後來,美國意識到原子彈的重要性,後來居上,由政府撥款,集結了不少科學家,動用近60萬人,投資了20多億美元,直到二戰結束前夕研製出3顆原子彈,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先後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也是核武器在戰場上使用唯一的實例,雖備受爭議,但最直觀的效果就是讓日本的失敗成為定局。倘若當今時代爆發核戰,按照核武器的威力,沒有國家可以倖免,那麼普通百姓應該如何避免受到傷害,總不能眼睜睜等死吧?事實上,核戰來臨時,本著求生本能,肯定想尋求一個庇護場所,畢竟核爆炸時產生的衝擊力是最為知名的。對此,有專家提出,記住這三個地方可以保命。
普通百姓應該如何避免受到傷害
第一個是防空洞,最初的建造目的是為人們躲避敵人空襲,也被稱之為地下室。防空洞在歐洲大陸相對來說更為流行,尤其是德國,這都起源於二戰時期,當時政府為可以隨時進行預備及演習防範空襲所採取的措施。只要備有充足的糧食和軍需物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爆炸時產生的衝擊力。
第二個是我們熟悉的地鐵站,作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通工具,地鐵站大多建在地下,考慮到地震等災害,設計師在建造時已經進行了加固,甚至還規劃了成熟的防水排水系統,能夠保護人們的安全。加上其隨處可見,還可以容納更多人,所以可以作為避難的最佳場所。第三個就是銀行,其具備防入侵、防盜竊、防搶劫、防破壞和有內部控制功能的專用設備,各種防護措施一應俱全,即使是炸彈也很難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