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近年來,智慧財產權始終是當代熱議的話題之一。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成立相對滯後,且規定界限難以從根源上切實維護創作者的權利,一直以來,侵權事件屢見不鮮。區塊鏈技術恰是可以解決智慧財產權問題的途徑之一。
智慧財產權在不同的國家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在英文中寫為 「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為「gestiges eigentum」,法文為「propriete intellectuale」,其原意則譯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智慧(財產)所有權」 】。根據翻譯結果可以發現,智慧財產權在西方國家都有「財產」的意思。也就是說,對於西方人而言,智慧財產權是人的財富之一。
西方對於智慧財產權是極為重視的,尤其在法律的保護上。在上個世紀,西方就已經有國家成立了對應的法律條款。智慧財產權制度起源於歐洲,最先問世的是專利法,1623年,英國設立了《壟斷法規》(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是近代專利保護制度的起點;1809年,第一部《備案上邊保護法令》在法國誕生,1875年法國又頒布了確立全面註冊商標護制度的商標權法;1710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版權法《保護已印刷成冊之圖書法》;1977年,英國設立了《專利法》,裡面對智慧財產權保護進行了相關條例設定;1981年,義大利頒布了《版權法》;1992年,法國頒布了全球第一部《智慧財產權法典》。
時間 國家 法規 特點
1623 英國 《壟斷法規》 近代專利保護制度的起點
1809 法國 《備案商標保護法令》 商標成文法
1710 英國 《保護已印刷成冊之圖書法》 第一部成文版權法
1977 英國 《專利法》 首次對智慧財產權法保護進行規定
1981 義大利 《版權法》
1992 法國 《智慧財產權法典》 全球第一部智慧財產權法典
表格來源:歐科雲鏈觀察院
我國的智慧財產權(IP)是指人類通過社會實踐與知識創新相結合形成的結果,它是具有資產化的價值,主要包括音樂、影視、專利、商標、著作、創意等。
時間 法規 特點
1980 加入WIPO
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中國首次頒布商標法
1984 《中國人民共合作專利法》 中國首次頒布準立法
1991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法》 中國首次頒布著作法
2005 《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
2005 《網際網路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
表格來源:歐科雲鏈觀察院
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成立相對滯後,且規定界限難以從根源上切實維護創作者的權利,一直以來,侵權事件屢見不鮮。自網際網路進入大眾視野後,為了緩解網際網路將帶來的侵權問題,我國高效地制定了有關於著作權在網際網路的保護辦法。
那麼,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財產權究竟存在怎麼樣的問題呢?
智慧財產權歸屬權確認困難
網際網路是通過通用協議在網絡與網絡之間連結形成的一個網際網路,隨著技術的推進與普及,新聞信息、商品信息、著作、藝術作品、音樂、視頻等內容傳播速度較快,且更新極速,該內容的創作者權利歸屬較為困難。
智慧財產權侵權泛濫
利益薰心,人往往經不住財錢權的誘惑,當人通過合理判斷得出原作者所生產的內容將會具有爆發力時,往往會做出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行為,例如不經他人同意而商用,抄襲,借鑑。近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興起,這種現象越發的泛濫。首先,網際網路傳播速度快,創作者與侵權者之間比較的是傳播速度與獲取流量的速度,侵權者若掌握更好地曝光資源,則能更加快速獲得成功,長此以往,造成了當前侵權泛濫地現象;其次,當具備一定技能時,可以將發布在收費平臺才能觀看的內容轉化為其餘免費門戶觀看,以此獲取流量,美名其曰「供人便利」,而這往往給予了創意者極大的不尊重。據國家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網絡小說因侵權而遭受的損失高達2.9億。
創作者維權困難
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成立較晚,其法系不夠成熟,對於作品侵權的判定界限較低,這為侵權者提供了極大的困難。司法體系所形成的流程致使維權時間較長,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輿論傳播速度的增快,創作者的維權之路漫長且困難。
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致使數位化智慧財產權的維權越發艱難,侵權現象泛濫。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通過新型技術輔助智慧財產權體系完善是一種高效的方式,區塊鏈技術則是最優解。
區塊鏈技術將如何解決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財產權存在的問題呢?
首先,區塊鏈的上鏈技術可以將智慧財產權的內容完整的記錄在區塊中,並根據上傳的時間、地址和用戶信息等通過算法形成唯一的一個哈希值,產生相應的時間戳,這是獨一無二且不可篡改的,這一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歸屬權確認困難、作品侵權等問題。當作者發現網絡中有與自己相似的作品時,不再像曾經一樣難以辯解作品歸屬權的問題,類似抄襲等問題的追責都可以迎刃而解。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鏈上數據的時間戳來判斷真正的作品歸屬者是誰,侵權者是誰,提高了智慧財產權法的落地性與司法的實用性。
其次,在知識信息流通過程中,每一次知識信息的傳遞和使用都會形成相應的區塊,,這是不可以篡改且可以追溯的。這可以很好的解決當前情形下存在的侵權泛濫現象。當作品通過區塊鏈進行上傳之後,每一次傳播都會被記錄在案。以付費小說為例,當某付費小說出現「免費瀏覽」的情況時,相關部門可以根據鏈上數據查找小說發布之後每一個人的購買、閱讀及傳播情況。根據此記錄,可以追溯到是某網站或者某人在何時通過某帳號進行「免費傳播」,並將傳播平臺進行清算統計。這一技術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智慧財產權侵權泛濫的情況,維護作者的智慧財產權。
最後,「付費知識」是我國近年來興起的概念。隨著技術、思想、文化的進步,我國大多數人認定,作品是通過每一個人思考之後的結果,它具有一定價值,它也是作者思考創作後產生的價值體現。往往當一個人所獲得的知識付費越高,證明其創作的作品越有價值。然而,「追求免費」是人類不可避免地劣根性之一。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不正當方式避免知識付費的情況屢見不鮮。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每一次內容的獲取都會生成不可更改的記錄,作者可以進行記錄查詢以及追蹤,也可以通過此進行收費,有效避免了不能按勞獲取費用的情況。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讓智慧財產權法落實到實處,維護創作者的權益,體現我國智慧財產權法的公平性、公正性與實踐性,國家以及企業都有了對區塊鏈落地智慧財產權的實踐,切實維護我國創作者的權利。
國家研究層面:
1、區塊鏈智慧財產權基地
據人民日報消息顯示,今年8月27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產權出版社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出版社與新華文軒旗下的四川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正式籤約,雙方將在成都共建全國首個「區塊鏈智慧財產權基地」,此基地落地成都高新區菁蓉匯。
此次區塊鏈智慧財產權基地的成立,意味著成立雙方將整合資源,聚焦智慧財產權保護,實現將智慧財產權創造、交易及資產化等進行保護,助推基地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資產聚合地和全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資產交易地。
2、智慧財產權服務平臺實現「區塊鏈存證」
據有關消息顯示,2019年7月15日,杭州網際網路公證處基於司法聯盟鏈打造的智慧財產權服務平臺已上線。據官網消息顯示,平臺將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電子數據在線村正、出證服務,縮短取證、出證時間,充分發揮公證職能。同時平臺與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司法鑑定中心、網際網路公證處等司法節點對接,提高了存證數據的可信度。
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說,智慧財產權中創作者維權的問題始終存在,而智慧財產權平臺實現「區塊鏈存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這個問題。司法體系所形成的流程致使維權時間較長,其中,「存證、驗證、取證」就是最為漫長的過程之一,區塊鏈在其中可以實現電子數據的記錄,保證證據的透明性、真實性,同時縮短存取證的時間,緩解之前司法審核漫長的問題,讓作者可以儘快維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及傷害。
企業研究層面:
1、 圖蟲
近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社交平臺分享攝影作品被二次商用的情亦司空見慣。作為用戶最喜歡分享作品的網站之一,圖蟲率先邁出了維護用戶權益的一步。據消息顯示,圖蟲已經在官網上線了區塊鏈存圖。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進項鍊上確權存證,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創作者的版權,當作品上傳存證成功的一刻,系統將會生成一個獨特的哈希值,為圖片製作一張「身份證」,用戶則可以根據此,查詢到個人作品的使用途徑,有效緩解用戶照片被商用等侵權問題的出現,為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落地提供實踐舉例。
圖片來源:圖蟲
結語
智慧財產權作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之一,如何實現智慧財產權的落地,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其作品不被侵權或者讓侵權者得到應有的懲罰始終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而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促使了智慧財產權侵權泛濫。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可以有效減少該現象的發生,其公開透明、可記錄、可追溯等特點可以讓創作者維護其應有的權益,保護屬於個人作品,體現個人作品的價值,促進智慧財產權法的真正落地,完善我國司法體系的落地與運行。
近日,據證券日報消息,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夏平表示,區塊鏈運用於司法領域,無疑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但目前關於區塊鏈在知識產品領域司法存證應用,仍存在待解的問題。
儘管前景光明,但仍然存在技術融合、推廣普及、法律完善等問題亟需解決。筆者相信,漫漫長路,終將有成功的一天,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