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有許多的特色物品都極具代表性,像阿甘油、精美馬賽克工藝品、造型多樣的皮具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一樣令人想不到的物品——化石。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好奇呢?摩洛哥怎麼會出產化石?
說到摩洛哥的化石我們不得不提撒哈拉沙漠,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被譽為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撒哈拉沙漠,也是毫無生機的。但是你絕對想不到在遠古時期,撒哈拉沙漠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座山裡曾出土了大量化石,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絕大部分化石都屬於魚類。一名羅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表示,撒哈拉沙漠在很久以前不僅有河流,而且還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
這些化石的年代覆蓋了10200年前到4650年前之間。在魚類化石的魚骨上有燒焦和切割的痕跡,這表明當時的人類曾捕撈魚類作為食物。除了魚類,這些化石中還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兩棲動物。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哺乳動物數量的增加,魚類開始消失。隨著氣候的變化,魚類賴以生存的湖泊和沼澤開始乾涸,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這可能迫使人類和動物開始改變飲食,並依靠狩獵生存。
在5900年至4650年前的動物化石裡,魚類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時,魚骨只佔總數的48%。其餘的骨頭大部分屬於哺乳動物,如綿羊、山羊和牛。化石記錄表明,撒哈拉地區的環境在大約7400年前開始變幹。可見,撒哈拉的化石,代表著撒哈拉滄海桑田般的過去。
在去你的撒哈拉第八集《永無終點》中就講到了夢野在去往摩洛哥柏柏爾人部落的路途中,發現成片的化石灘。
化石交易在摩洛哥非常普遍,為了能賣個好價錢,有人對大塊化石進行二次加工,大塊的化石加工成桌椅和裝飾品。在摩洛哥梅祖卡的酒店裡,很多桌椅是用億萬年前的化石雕琢打磨而成的,化石上面的動植物骨骼還在,很滄海桑田的感覺。
著名的女作家三毛,曾經在西屬撒哈拉生活過一段時間,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小說——《撒哈拉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荒山之夜》就是寫兩人去沙漠尋找烏龜和貝殼化石,中途遇險並努力逃生的故事。
對化石感興趣的小夥伴在摩洛哥的伊爾福德和米德特可以前往當地的化石博物館去參觀遊覽,一睹其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