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行業月報,縱覽本月商業航天遙感行業焦點。本月商業航天遙感領域火熱,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投資出現井噴,單月出現3筆過億元的融資。其中,長光衛星的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研發投入、遙感影像質量、影像銷售收入是商業遙感企業的三大齒輪,一旦形成飛輪效應,加上衛星軌道資源先佔先得的壁壘,將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星河動力在宣布完成A輪融資後隨即成功發射「穀神星一號」,成為第二個成功入軌的民營航天企業。除此之外,中國、阿根廷、日本、印度在本月均有遙感衛星發射升空,說明各國對遙感行業越發重視。
整理:劉年華
編輯:石亞瓊
配圖來源:Pixabay
Satellogic成功發射10顆亞米級遙感衛星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Satellogic衛星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十星」的方式,通過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將10顆NewSat系列亞米級遙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發射後,Satellogic的在軌衛星數量達到21顆,其中的14顆衛星將為用戶提供亞米級遙感影像採集服務。Satellogic的高解析度衛星星座將達到全球任意點每日4次重訪的能力,單日採集面積超過4百萬平方公裡。
本次成功發射的10顆衛星將進一步補充Satellogic的全球數據採集能力,從而以「衛星即服務」的理念為用戶提供服務。通過專屬衛星星座(Dedicated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的方式,Satellogic將為用戶提供感興趣區域的衛星控制權,包括編程採集、數據下行、數據處理等。
→衛星邏輯《一箭十星!Satellogic成功發射10顆亞米級遙感衛星》
「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成功發射
11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又稱「天雁05衛星」)。
據了解,「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又稱天雁 05 衛星,由電子科技大學 、國星宇航、微納星空等聯合研製,在該衛星平臺上將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這顆衛星上搭載的太赫茲通信設備重 1.3 公斤,功耗 30W。未來可為智慧城市建設、農林業災情監測等行業提供服務。
→衛星界《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是「全球首顆 6G 試驗衛星」嗎?》
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入軌首飛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此外,本次發射也是垂直自瞄準、矢量固體推力控制等技術在民營商業運載火箭上的首次應用。
圍繞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星河動力開展了多項創新:
自主研製了低室壓、高比衝、高裝填比的姿軌控動力系統,實現了減重增效;
創新採用了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滾動通道簡約控制技術,實現了運載效率大幅提升;
首創基於三維實體建模和參數正交化的火箭模態精確預示方法,預示精度提升一個數量級。
→星河動力空間科技《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入軌首飛圓滿成功》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發射「雷達成像衛星」(RISAT)2B系列第三顆衛星
印度「極軌衛星運載器」(PSLV)DL型運載火箭11月7日在斯裡哈裡科塔島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雷達成像衛星」(RISAT)2B系列的第三顆衛星,即RISAT-2BR2,並搭載發射了國外客戶的9顆微小衛星。這是印今年的首次航天發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該國今年的發射安排。火箭於當地時間15時12分(北京時間17時42分)點火起飛。
RISAT-2B系列包括3顆衛星,即2B、2BR1和2BR2,擬在RISAT-2A發射前用來延續RISAT-2的數據。這些衛星配備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設計壽命5年。首星發射重量615公斤,2019年5月被送入555公裡、傾度37度軌道。重628公斤的第二顆衛星則在同年12月發射。ISRO稱,RISAT衛星任務旨在把雷達衛星全天候和全天時觀測能力用於農業、林業、土壤墒情、地質、海冰、沿海監測、物體識別和洪水監測。但雷達衛星還能探測光學衛星探測不到的偽裝軍事裝備等地物,因而可供軍事和情報部門使用。
→航小宇《印又發雷達遙感星,啟用新命名辦法》
空間信息巨頭麥克薩稱其空間解析度已達15cm HD
空間信息解決方案供應商麥克薩技術公司(Maxar)宣布其空間解析度已達15cm HD,遠超過市場上其他任何商業衛星圖像產品。
該產品是基於公司已有的 30cm HD立體影像基礎上而創建,可以更充分地捕獲圖像的解析度信息,應用於國防情報、民政、能源、環境以及導航應用等層面。15cm HD圖像將支持遠程監控位置,檢測一段時間的變化,並識別相關的要素,其精確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例如,自動駕駛的詳細地圖需要清晰查看複雜的道路特徵,如標誌、燈杆、油漆條和交通障礙,以更準確地導航。
作為一家3D地理空間產品與分析專業公司,Maxar是地球智慧信息和空間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夥伴和創新者,幫助政府和商業客戶監測、理解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地球;提供全球寬頻通訊;探索和推進空間利用等。公司方面表示,15 釐米高清影像可助力增強 Maxar 的核心影像產品等,不久將可用於其影像底圖、生動動態圖像。
→泰伯網《空間信息巨頭麥克薩稱其空間解析度已達15cm HD,遠超對手》
「載人龍」攜帶4名航天員升空,正式開啟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北京時間11月16日早上8時27分,美國SpaceX 公司在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將搭乘有4名航天員的載人龍飛船(Crew-1任務)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地面400公裡高的國際空間站,標誌著該飛船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也是自太空梭退役後,第一個獲得美國宇航局認證、可定期搭載航天員進入太空的新型飛船。
本次飛行是載人龍飛船首次正式乘員飛行任務。之前,載人龍飛船先後執行過一次不載人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Demo-1任務和載有2名航天員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Demo-2任務。其中,今年5月30日載人龍飛船成功將2名航天員送往國際空間站,開啟了載人試飛首秀。該飛船在軌飛行64天後,於8月2日攜帶2名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濺落在墨西哥灣預定海域,標誌著該飛船載人飛行試驗任務正式完成。
→中國航天報《「載人龍」攜帶4名航天員升空,正式開啟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哨兵6號」海洋監測衛星成功發射
華盛頓時間11月21日12:17 pm,SpaceX 獵鷹9號(Falcon 9)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東方4號發射場(SLC)成功發射,該火箭搭載了「哨兵6號」(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海洋監測衛星。「哨兵6號」由歐盟委員會,歐洲航天局(ESA),EUMETSAT,NASA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共同合作開發,用於精確測量追蹤海平面上升水平。
該衛星以已故的NASA地球科學部門主任Michael Freilich的名字命名,他在天基海洋學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該衛星的主要傳感器是一種極其精確的雷達高度計,當衛星掠過海洋上空時,會通過海面反射獲取海平面高度。
「哨兵6號」共有2顆衛星,本次發射的是兩顆衛星中的第一顆。它們的設計使用期限為五年半,但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數據。歐洲和美國將分擔11億美元(9億歐元)的任務費用,其中包括雙衛星的研製費用。
→SpaceNews《Falcon 9 launches 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 ocean science satellite》
三菱重工和JAXA發射數據通信衛星
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9日下午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H2A火箭43號機,其中搭載了實際為偵察衛星的「數據中轉衛星1號機」,以及JAXA的「光數據中轉衛星」。
JAXA的衛星可進行高速發送大容量數據的光數據通信。據稱,若使用計劃2021年度以後發射的先進光學衛星「ALOS-3」等,與觀測衛星通信的時間將較現在最多擴大9倍,還可在海外發生大規模災害時用於觀測災區等。
→客觀日本《三菱重工和JAXA發射數據通信衛星》
法國公司為中國北航空事衛星一號衛星提供推進器
據法媒報導,法國初創公司ThrustMe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nique)的支持下,成功為中國11月6日發射的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提供了碘智能電推器。
作為衛星推進系統,該推進器具有小型化、低成本、高總衝等特點,為小衛星星座的空間部署、大範圍變軌及脫軌以及防止衛星在軌衝撞提供有效的推進裝置。
該技術屬全球首創。與傳統氙氣電推相比,碘推進劑價格更優、更易獲取,可固態存儲於衛星內部。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法國公司為中國衛星提供推進器》
星河動力完成A輪2億元融資
11月3日,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於2020年9月已完成A輪2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強資本領投,啟賦資本、達武創投、元航高脈資本、聯儲關天、安徽江南產投跟投。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加快液體運載火箭「智神星一號」的相關研發工作和固體運載火箭「穀神星一號」的批產能力配置。
星河動力公司一直以市場需求為基準,秉承基於自主創新的差異化產品路線,致力固、液兩型火箭及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從而把握全球衛星快速組網發射的市場機遇。
→星河動力空間科技《星河動力完成A輪2億元融資,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入軌首飛在即》
歐空局籤署了三份價值13億歐元的哥白尼合同
歐洲航天局(ESA)於11月13日為哥白尼對地觀測計劃籤署了三份衛星合同,分別是CIMR,CHIME和LSTM,總價值超過13億歐元(15.4億美元)。
泰勒斯·阿萊尼亞航天公司將獲得大部分資金,因為義大利泰勒斯·阿萊尼亞航天公司領導開發哥白尼成像微波輻射計(CIMR)的活動,法國泰勒斯·阿萊尼亞航天公司帶頭開發哥白尼高光譜成像任務(CHIME)。CHIME衛星將攜帶短波紅外光譜儀,為可持續農業和生物多樣性管理進行高光譜觀測。
CIMR計劃於2028年搭乘阿麗亞娜航天織女星C號火箭發射。兩顆衛星中的每一顆都將攜帶一個直徑8米的天線在軌道上展開。這些天線被設計用來收集1.4GHz到7GHz的L波段電磁波。
西班牙空中巴士國防和航天公司牽頭開發了第三個任務——哥白尼地表溫度監測(LSTM)。空中巴士國防和航天公司正在開發LSTM儀器。來自LSTM熱紅外傳感器的數據將補充哨兵-6號衛星的光學觀測。LSTM任務的重點是提高可持續農業的生產力。
→ TripleS《歐空局籤署了三份價值13億歐元的哥白尼合同》
美國小運載創企相對論空間公司宣布完成5億美元的D輪融資
美國小運載創企相對論空間公司11月23日宣布完成5億美元的D輪融資,稱這將讓其得以加速實現重塑航空航天製造的長遠願景。本輪融資由對衝基金老虎環球管理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領投,並有幾家新投資者加入,包括富達(Fidelity)、百利(Baillie Gifford)、ICONIQ資本、通用催化劑(General Catalyst)、XN、參議員投資集團(Senator Investment Group)和埃拉德·吉爾。該公司原有投資方也參與了本輪融資。本輪融資讓該公司估值超過了20億美元。
→航小宇《大手筆,相對論空間公司又融資5億美元》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
據悉,衛星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本輪融資由南通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混沌投資、經緯中國、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基礎設施基金等跟投,老股東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等持續跟投。
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公司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銀河航天漫遊指南《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成為我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
長光衛星公司完成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
長光衛星公司完成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據悉,該筆融資刷新了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金額最高紀錄。長光衛星公司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建設、遙感數據應用產品開發以及人才團隊建設等。
當前,吉林一號星座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星載一體化商業衛星、視頻衛星都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長光衛星公司規劃在第一階段實現60顆衛星在軌運行,以具備全球任意地點30分鐘重訪能力;第二階段實現138顆衛星組網,以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內重訪能力。
本輪融資的資方包括海南騫語、海通創新私募、深創投、辰韜資本、中金資本、裕智資本、海南金凱葉、海南凱星、婁底億鼎、朱雀股權、經緯中國、鯤鵬一創、科大訊飛、上海善達投資、中科創星、吉林中科創投、金磚一創、長春新投、太昊(深圳)基金、普華昱辰等,原股東吉林省政府引導基金、深圳宸睿及公司核心骨幹等繼續增資。
→衛星應用《24.64億元!長光衛星公司完成Pre-IPO輪融資》
民營火箭企業的未來在哪裡?
答案是像獵鷹9一樣的液體可復用火箭。也只有在這一目前連國家隊都在探索的領域,民營火箭公司才能闖出一條生路。整個民營火箭行業都在加緊研究液體火箭。藍箭目前的發展重點為液體火箭朱雀二號,民企火箭行業最早實現固體火箭成功入軌的星際榮耀,如今也同樣開始押注液體可復用火箭——雙曲線2號。
目前全球範圍內,最成熟的液體可復用商業火箭是SpaceX開發的。一旦未來SpaceX實現二子級回收,全球商業發射的價格還將進一步下降,屆時中國民營火箭企業勢必也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民營火箭企業除了面臨國家隊的壓力外,還至少要在SpaceX實現二子級回收前,完成對於一級液體運載火箭回收的研發和商業化,才有機會在將來的國際市場中保有一席之地。
→放大燈《民營火箭,夾縫求生》
亞太衛星執行副總裁黃寶忠說:「近年來的趨勢是衛星公司必須進行垂直整合。以前,我們衛星公司只運營衛星,提供MHz帶寬給下遊;下遊集成商購買了衛星公司的MHz帶寬,結合其地面終端產品,為用戶提供Mbps的連接服務。這種模式近年來受到巨大挑戰,集成商的業務首當其衝,因為地面光纖的價格急劇下降,導致其衛星用戶的的帶寬價格也跟隨下降,集成商的收入下降;但是集成商購買衛星帶寬的成本下降並沒有那麼快,最終導致集成商的業務紛紛虧損,公司倒閉。這種趨勢沿著價值鏈向上傳導,導致衛星公司也出現問題,世界上最大的衛星公司Intelsat就已經進入了破產保護。」
對於垂直市場的一個重要領域,機載網際網路業務(IFC),黃寶忠認為:「未來的航班必須配備IFC,就像現在的手機一定要有上網功能一樣,沒有這個功能就肯定賣不出去。IFC將來是飛機上的一個必須品;另外一個必需是,機載網際網路對乘客應該免費提供,集成商通過機票,贊助,廣告的方式回收成本,這樣才能把餅做大。在國外來說,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必備,我們對於進入當地的IFC市場會有所保留。」
→亞太衛星《圓桌論壇 | 衛星公司在垂直業務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航天給人的印象之一是昂貴,一顆傳統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發射、製造、運營費用輕易高達5億美元級別。然而,價格恰恰成了星鏈的最大優勢。SpaceX看家本領之一是低成本獵鷹火箭,嶄新獵鷹9號對外發射報價在6000萬美元,回收的7折起。2020年10月25日,SpaceX突破100次航天發射,其中63次實現成功回收,45次發射都是n手火箭,星鏈所有發射都是復用火箭。SpaceX的COO兼主席Gwynne Shotwell說過每批星鏈發射費用在3000萬以下,即每顆費用在50萬美元以內。未來新一代火箭星艦參與進來,一次部署數百顆,價格還會驟降。
與此同時,隨著SpaceX利用新一輪融資修建了大型製造工廠,星鏈衛星定型後開始大規模標準化量產,單顆衛星的製造費用也在從100萬美元級迅速降低到幾十萬美元級。權威航天媒體Spacenews等甚至預測SpaceX有能力把費用做到25萬美元級別。綜合考慮製造、發射、運營等因素,姑且認為一枚星鏈衛星的全壽命費用在100萬美元左右。
星鏈獲批的衛星數量多達42000顆,但這僅是最終情況。最初期的建網規劃為1440到1584顆,按現有發射速度在2021年中即可實現,目前已開始提供測試服務。這意味著約15億美元建造費用,保守估計衛星壽命為5年,每年需替換20%,約3億美元費用。按現有收費標準,SpaceX僅需25萬用戶即可實現投資後盈虧平衡。考慮到SpaceX的國際影響力,這顯然並不是個很難的目標,畢竟僅是美國最大通信運營商ATT用戶數量(1.5億)的0.16%。目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已批准了100萬臺天線/用戶,而SpaceX正在申請到500萬臺。業務穩定後逐漸迭代到更大規模的星座和客戶量,並非誇張。
→太空精釀的空間站《SpaceX星鏈到底是不是賠本生意?》
總體上看,我國遙感衛星已呈現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高時間解析度的"三高"特徵,民用空間解析度已達分米級別。同時,遙感衛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衛星遙感應用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國持續、穩定的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源仍然嚴重不足,急需發展以商業運營模式為主的遙感衛星產業。由於市場需求巨大,加之國家在政策層面大力扶持,我國商業遙感衛星公司的發展潛力極為巨大。近年來,遙感衛星下遊企業發展迅速,新公司數目迅速增多,基於遙感衛星數據供應、處理和應用的服務逐漸豐富。但總的來說,目前中國的商用遙感服務公司的規模都偏小,許多公司的數據源仍然依賴國外遙感衛星數據平臺。
當前我國遙感應用發展的趨勢正在由以售賣遙感衛星數據為主的業務模式向提供遙感衛星數據分析服務為主的業務模式轉型,結合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結合遙感衛星下遊應用行業的行業知識,提高遙感衛星數據的商業附加值。同時,未來期望政府加快航天法的出臺,明確遙感衛星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機構,放寬遙感衛星數據的解析度限制,簡化遙感衛星數據售賣的審批流程。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動態 賈丹《【發展研究】全球遙感衛星發展應用現狀與趨勢》
商業航天的發展出路在哪裡呢?我認為太空旅遊就是一個非常大、能夠創造巨大利潤的民用市場。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應該永遠待在搖籃裡。這裡說的人類,不應該僅僅是指幾個太空人,或僅僅是幾個億萬富翁,而應該是普通的民眾。當然了成千上萬地走出地球,來往於地球和太空之間、地球和月球之間時,人類對地球和自身的理解就會突破僅限於生活在其表面時的認識。這對於保護我們行星地球和確保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研究員 吳季《發展商業航天別忘了太空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