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峽,西隔臺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千米。全省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千米。全省由臺灣本島和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約3.6188萬平方千米,省會臺北市。
臺灣省是中國第一大島。島上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2/3,平原不到1/3。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於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裡盆地。中央山脈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是全島的脊梁和分水嶺。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臺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
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阿里山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臺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臺灣本島河流眾多,共同特徵是短促湍急,多沙,不利行舟。主要河流有濁水溪、下淡水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等。著名湖泊有日月潭、珊瑚潭。
臺灣全省位置跨溫帶與熱帶之間,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由於它四面環海,受海洋性季風影響,終年氣候宜人,臺灣多雨,且受颱風影響較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臺灣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的地塊相同,在地質成分上,是與福建、浙江兩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巖體。因此,臺灣有一個雅號——「浮福建」。
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臺灣。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期,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1642年,荷蘭人佔領臺灣,臺灣自此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臺灣。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翌年在臺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在臺灣維持偏安局面,使臺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臺灣省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清代即有「八景十二勝」之說。自然風景有全國十大風景名勝區玉山、阿里山、日月潭;臺灣文物資源豐富,大多與反抗荷蘭、日本侵略者有關,或是臺灣與大陸關係的歷史見證,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雲林北港媽祖廟、臺北與臺南孔廟等。
一、風味餚饌
臺灣菜餚源自大陸福建,但加以變化,融入了江浙口味而富有臺灣特色。菜餚簡單清淡,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多用清湯燉煮。臺灣也保留了日本統治期間所遺留的一些特色,如使用味噌和刺身。
臺灣廚師善於大膽運作,使菜餚極富特色,具有外地風味,但仍保留其本土風格。風味小吃品種極多,臺北新店碧溪潭香魚,桃園大溪豆乾、石門沙鍋魚頭,臺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淡水阿婆鐵丹蛋和淡水魚丸,嘉義雞肉飯,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新竹米粉,魚羹,滷肉飯,擔仔麵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二、地方文藝
臺灣地方雖小,但戲曲劇種眾多,主要劇種閩語區有福建傳入的梨園戲、高甲戲、福州戲,粵語區有廣東傳入的大戲、南管等。另有從民歌基礎上吸收大陸各劇種的唱功、音樂、行頭、道具等而生產的地方戲劇,如歌仔戲、採茶戲、車鼓戲、大人紅戲、童子戲、布袋戲、子弟戲。其中,最具臺灣地方特色及在民間流行的還是歌仔戲與布袋戲。
三、旅遊交通概況
臺灣一直有著相對良好的交通運輸基礎。臺灣除海運歷史悠久外,19世紀末修築的基隆至新竹段鐵路(1893年通車)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鐵路之一,清代還修築了連貫東西的數條公路幹線。現在臺灣的對外交通與島內交通體系比較發達,對外交通依靠空運和海運,島內旅行則環島鐵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及客運巴士都十分方便。
四、臺灣的旅遊線路
祖國大陸目前正在醞釀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1991年國務院頒布《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對祖國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問題作出了法律規範,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指日可待。這裡對臺灣旅遊線路僅試作介紹。
寶島風光遊
D1 北京接團,乘飛機赴珠海(深圳),拱北(羅湖)海關出關,在澳門(香港)機場乘機赴臺北桃園機場,遊臺北忠烈祠,故宮博物院,途中觀中正紀念堂、國民黨黨部、「總統府」、國際音樂廳、國家劇院外貌,赴臺中,遊覽精明一街(珍珠奶茶街)。
忠烈祠位於臺北劍潭山東面,前臨基隆河,建於1969年,主建築形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宏偉莊嚴。祠內供奉從中華民國成立前的革命烈士,到在抗日戰爭及國共戰爭中陣亡的33萬將士。
臺灣故宮博物院位於外雙溪,1962年動工修建,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進入故宮廣場前,即見六根石柱所組成的牌坊,坊上題有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拾級而上,可見刻有「博愛」二字的銅鼎。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形式,採中國宮廷式設計。收藏有許多無價中華藝術寶藏,其收藏品的年代幾乎涵蓋了整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博物院內62萬件收藏品中,大多數是昔日的清宮收藏,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以三樓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樓的瓷器最受遊客矚目。
D2 遊臺中南投縣日月潭風景區。
日月潭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位於臺中山區南投縣境內,湖面海拔740米,是臺灣島上惟一的天然湖泊,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是臺灣八景之首。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為發電的需要,在下遊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因此連為一體。日月潭舊稱水沙連、水社大湖、龍湖、珠潭,當地人也稱它水裡社。在祖國各大名湖中,獨具亞熱帶的秀麗風光。日月潭之美在於環湖翠峰環抱,湖水澄碧,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潭中有一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故名珠仔島,現名光華島。以光華島為界,北半部為前潭,水色丹,形如日輪,故名日潭;南半部稱為後潭,水色碧,形觚似月,故名月潭,合稱日月潭。潭的形狀和顏色,更貼切地傳達了日月潭名稱的意義。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有多處名勝古蹟,潭東水社大山高逾2000米,風光旖旎。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廟,依山而築,因供奉孔子、嶽飛及關羽而得名。潭南側青龍山,山麓有著名的玄光寺和玄奘寺。玄光寺緊挨著湖邊,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全身塑像,寺中懸有「民族法師」楹額,以紀念其對佛學及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從南京天禧寺劫走了部分玄奘靈骨,抗戰勝利後靈骨從日本迎回臺灣,存放在玄光寺。由於前來頂禮膜拜的信眾絡繹不絕,玄光寺不夠用,1965年又建成玄奘寺,專門供奉玄奘靈骨。涵碧樓在日月潭西北的山坡上,是當年蔣介石的行宮,現為賓館。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現已建為山地文化村,山胞歌舞翩翩,尤以表現舂米的「杵舞」吸引著眾多遊客。住嘉義。
D3 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赴臺南遊覽赤嵌樓、延平郡王祠。
阿里山位於嘉義縣東北,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有祝山雲海、千年古木、塔山斷崖等奇觀,設有高山博物館、植物園,是臺灣著名遊覽勝地。主峰塔山海拔2800多米。阿里山的森林、雲海和日出,譽稱三大奇觀。這裡所產的是世界罕見的高級建築木材,如臺灣杉、鐵杉、紅繪、扁柏和小姬松,稱為阿里山特產「五木」。陽春三月,阿里山又成為一個緋豔絢麗的櫻林,這裡的櫻花馳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花季,登山賞櫻花的遊人絡繹不絕。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印度大吉嶺至喜馬拉雅山鐵路、智利至阿根廷之安第斯山鐵路,並稱世界上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鐵路全線自海拔30米的嘉義,以「Z」字形向上爬升到2216米高的阿里山,途中經過49個隧道、77座橋梁,沿途可欣賞熱、暖、溫等不同氣候帶的植物種類變化與美麗的山脈、溪谷。赴臺南。
臺南市中區民族路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中國式建築,這就是臺灣省一級重要史跡「赤嵌樓」。「赤嵌樓」的前身是荷蘭人1653年在臺南赤嵌興建的「普羅民遮城」,當地人民稱做紅毛樓。因城樓磚瓦均為紅色,又叫「赤嵌樓」。赤嵌樓瀕臨大海,紅色的磚牆在夕陽的西照下,如吐紅霞。自古為臺灣八景之一「赤嵌夕照」。1661年鄭成功逐驅荷蘭入侵者後改設政廳承天府於此。為了紀念鄭成功,人們便在大殿「文昌閣」的廳堂正中供奉起他的畫像及半身雕塑;在院中還建立有「鄭成功受降圖」雕像。
延平郡王祠位於臺南市開山路,建於清同治年間,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奉祀鄭成功及其部將,住高雄。
D4 遊八仙洞等。
八仙洞位於長濱鄉樟原村附近,東臨太平洋,是這一帶星羅棋布的海蝕洞總稱。
八仙洞是臺灣早期發現舊石器時代遺蹟的地方,因曾出土大量的史前遺物,而被列為臺灣的一級古蹟。這說明在5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臺灣與大陸相連接之時,臺灣已成為人類活動的場所。
三仙臺位於臺東縣成功鎮北5千米處,因島上有三座小山峰而得名,為一離岸珊瑚礁島。島上巨石羅列與海中礁巖形成特殊景觀。傳說八仙中的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故名。
位於臺灣東部花蓮縣的太魯閣峽谷,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是臺灣東北部的著名風景旅遊區,臺灣八大奇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