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還不致於跟著完蛋?
NASA
太陽死後它的兒孫們何去何從?人類可能無法活著看到這一幕,但在其他行星系那裡,我們卻能略知一二。
近日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大約80光年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顆白矮星。這顆編號為WD 1856的白矮星是一顆恆星的遺骸,也是一個「三體」系統的成員。在距離這顆白矮星很近的地方存在著一顆大小和木星相近的行星WD 1856 b。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大約只有34小時。而最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WD 1856 b的體積要比它的主星大7倍。
天文學家一直以為恆星在轉化為白矮星的過程中,會摧毀它身旁的行星。行星如果和白矮星靠得太近,也會在白矮星的強引力場影響下解體。因此WD 1856 b的存在令人十分意外。
發現WD 1856 b的是NASA的TESS探測器,以及一個以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天文學家Andrew Vanderburg為首的科研團隊。在使用TESS發現這顆行星之後,研究人員又用退役前夕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紅外波段上對WD 1856 b進行了觀測,結果發現WD 1856 b本身並不會產生紅外線,因此認為這是一顆行星,而非低質量恆星或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褐矮星。
天文學家一般不會將白矮星周圍的空間視為尋找行星的優選目標,因為白矮星的形成過程會給其周邊的行星帶來滅頂之災。
白矮星的前身通常都是那些在很多方面與太陽十分相似的恆星。這些恆星內核的核聚變燃料一旦耗盡,就會膨脹成為紅巨星。而一旦它們成為紅巨星,它們身邊的一切都將被吞沒並化為灰燼。我們的太陽50億年後也將成為紅巨星,屆時太陽身邊的水星、金星,乃至於也有可能包括我們的地球,都將被摧毀。恆星的外層物質在紅巨星階段中被逐漸拋出,最終只留下一個高密度的內核。這個內核的體積通常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可以相當於一整個太陽。這個內核就是白矮星。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WD 1856 b不可能是在它目前所在的位置上形成的,否則它根本挺不過其主星的紅巨星階段。計算結果表明,這顆行星原來的軌道,比它現在所在的位置要遠50倍。它是在WD 1856的紅巨星階段過去之後才遷徙至此的。
這一解釋合乎部分理論預期。理論上白矮星形成後,散布在行星系統中的小天體,例如小行星和彗星確實都會朝著它們的主星位置運動。它們最終都會被白矮星撕成碎片,形成一個圍繞著白矮星運動的碎片雲。WD 1856 b的存在又是一個令人吃驚的例外,因為它是一顆大行星,且在這個致命的遷徙過程中完整地倖存了下來。
研究人員依然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推動了WD 1856 b向內遷徙。力量可能來自這個「三體」系統中的另外兩顆恆星,或者一顆偶然路過的「流浪」恆星。但最有可能的一種情形是,在靠近WD 1856 b原生軌道的空間內,還存在另外多顆大小如同木星的行星。這些行星的引力影響足以給WD 1856 b向內遷徙提供足夠多的不穩定性。
研究人員並沒有在這個行星系統中發現其他行星。不過這不能證明它們一定不存在。
此外,令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既然類木行星可以在白矮星的形成過程中倖存下來,那麼類地行星是否也可以?研究人員認為,利用未來的大型太空望遠鏡,我們可以驗證那些原本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在它們主星死亡後是否依然還在,甚至於還可以檢測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行星上倖存下來。樂觀地講,是生命在被給予合適的條件之後,或許能夠擁有比一般情況更長遠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參考來源
Big find! Scientists spot giant alien planet orbiting close to dead star's corpse
https://www.space.com/giant-exoplanet-found-orbiting-white-dwarf-wd-185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