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科學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契機,可能會推動一些黑科技新發明的進一步研究。
比如,科學家已經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存在著新冠病毒,而且糞便中的病毒在患者表現出症狀之前就可以被檢測出來。如果能夠及時分析人們的糞便,那麼科學家就能早早地從廁所數據中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這對於阻隔新冠病毒傳播很有幫助。在上述想法的激勵下,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創造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馬桶,這個馬桶被命名為「智能坐便器」。
高科技的馬桶圈
從外觀上看,智能坐便器弧度優雅、色彩潔白,和普通馬桶沒有太多不同。它的關鍵部位其實在於馬桶圈,那裡安裝了6種高科技元件(如上所示)。這些元件本不應該出現在廁所中,但科學家並不認為自己在糟踐東西,它們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排尿的時候,馬桶圈上的運動感應器能夠用紅外線發生感應,使驗尿試紙彈出來。試紙可以定性或定量分析紅細胞、蛋白質、亞硝酸鹽、酮、葡萄糖、pH值、白細胞等多種指標,當它被尿溼後,運動感應器會使它抽回馬桶蓋裡面。這時,尿流攝像頭已經記錄了排尿時間和尿流流速,繼續採集驗尿試紙的圖像,就可以對尿液進行尿液的成分和尿量進行分析。
類似的,糞便分析也是靠圖像識別。當一個人排便的時候,他坐在馬桶圈上,就會使壓力感應器發生感應,然後自動激活糞便攝像頭。糞便攝像頭是衝著馬桶池子裡的,能記錄池子裡的變化:從開始排洩,一直到把衛生紙扔進馬桶,或者站起來衝水,整個過程都能被記錄下來。那麼收集到的圖像,又會用何種方式來分析呢?答案是布里斯托糞便量表和人工智慧。
布里斯托糞便量表是醫學界普遍使用的糞便分類表,它將人類糞便形態分成7類,作為醫生診斷各種腸道疾病或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如右圖所示)。但一般情況下,患者就醫時往往不記得自己上次大便時,糞便是硬的還是軟的?是深褐色還是淺棕色?裡面是否有玉米渣?……這讓醫生難以獲得準確的信息。智能坐便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拍攝了糞便圖像和排便過程,通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處理糞便信息,可以準確客觀地指出患者糞便處於哪個等級。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招募過數名醫學院學生,讓這些學生和智能坐便器分析同樣的糞便圖片,結果證明,智能坐便器分析的結果更加準確。科學家表示,如果想進一步分析糞便的成分(比如其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等微生物),只需要繼續增加一些大型精密的醫學分析儀器,將它們連接到智能坐便器的模塊中即可。
「大尺度」的新發明
想像一下,未來如果這種智能坐便器足夠普及,每家每戶有一個,那我們以後做體檢,可能就不需要去醫院了,去趟廁所就可以。不過,這必然會產生一個問題——一個馬桶,一家人共用,那麼科學家怎麼能判斷,哪份糞便樣本屬於誰呢?所以,科學家需要為智能坐便器增加身份識別功能。
科學家想到了兩個巧妙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比較直接,就是在衝水的按鈕上安裝一個指紋識別器。上完廁所,按衝水按鈕的時候,身份就被識別出來了。但這個方案也有漏洞,就是有的人上廁所不衝馬桶。於是,科學家想了另外一個方法——「肛紋識別」。
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曾對人類肛門的「樣貌」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每個人的肛門都有35~37個褶皺,而且褶皺形成的紋路各不相同。也就是說,肛門的褶皺就像指紋一樣,每個人的都獨一無二,科學家嚴肅地稱之為「肛紋」。如果有足夠的樣本數據,「肛紋」就能用來識別每個人的身份。我們前面提到過,馬桶圈上安裝了肛門攝像頭——它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記錄和識別使用者的「肛紋」。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關於「肛紋識別」的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了《自然》雜誌的生物醫學工程子刊上。然而,這項嚴肅的研究仍然進展緩慢,最大的瓶頸在於,「肛紋」的數據採集量非常有限。雖說科學創新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與傳統觀念的碰撞,但是,大多數人不想讓自己的肛門暴露在攝像頭下——即使是為了科學,這尺度也太大了。
史丹福大學承諾,採集的肛門數據會全部加密,但仍然鮮有志願者報名參與研究。可見,智能坐便器想要走進尋常百姓家,估計還要等上好多年。